摘要:章太炎對《周易》的解讀流露出對當時社會深深的憂患。章太炎思想回真向俗之后,從歷史哲學角度進一步解讀《周易》,表達了他對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憂患,對社會上進化思想的憂患,對強者當政、暴人當權的社會現實的憂患。通過對《周易》中“時”的思想的闡述,章太炎力圖將他對于未來的憂患通過“各當其時”來化解。在他對中國社會“隨時”的思考中,可以看到章太炎這位大雄無畏者對“豎子聚談猥賤之事”的不屑,以及他內心深深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章太炎;《易論》;憂患;真如緣起說
中圖分類號:B2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7-0099-03
章太炎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哲學家,學界對其易學思想的研究多從以佛解易的角度切入。但是在清末民初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知識分子都在思考著社會的未來,這種對未來的思考,正是源自內心對國家與民族的憂患,章太炎解讀《周易》時便流露出這種憂患意識。本文通過論述章太炎易學思想中憂患意識的三點表現與化解方式,以呈現章太炎解易的內在心理。
一、章太炎易學憂患思想的闡發
(一)對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憂患
章太炎認為,歷史的發展并無規律可言,更沒有因果律,社會未來的走向是《周易》所憂慮的核心問題。
章太炎從《序卦傳》中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序問題入手,運用社會學思想,以“屯”卦解釋社會發展階段的早期?!安菝敛柯渲?,鶉居鷇食”“婚姻未定,以劫略為室家”[1]385。但即使處在原始社會,“憂患廉恥之情,雖泰始已萌?也”。至“蒙”卦,所記婚姻狀況已稍有進步,“始有娉女,而爻稱‘內婦’‘克家’”[1]385,逐漸形成了穩定的配偶制?!靶琛必詴r,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開始“以飲食燕樂”。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農稼既興,民之失德,干糇以愆,而爭生存、略土田者作,故其次‘訟’”。為了爭奪生存、飲食,出現了“小訟用曹辯,大訟用甲兵”,人們聚眾而起,所以行“師”。“比”卦則說明因互相爭訟而出現了相對穩定的、有綱紀、城郭、都邑的諸侯城邦,其首領為“假王”?!凹偻酢遍_始對人們征收賦稅,故而有“蓄”。隨著人員聚集、財物集中,“‘訟’以起眾,‘比’以畜財。軍在司馬,幣在大府”[1]386,于是“帝位始成,大君以立”,故而成“履”。帝王出現,國家安定,“其道猶‘泰’”,然而“物不可以終通”,故而浸以成“否”。但“濟‘否’者,平其階位,故曰‘同人’”,“同人”即是“君子以類族辨物”,有道之君宗盟其族,繁榮國家。
從“屯”到“同人”的十卦,章太炎以之為“生民建國之常率,彰往察來,橫四海而不逾此”[1]386。但“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而乾坤或幾乎息矣”[1]386,故而“易”之盡見,只在乾坤將毀之世?!斑^此以往,未之或知也”[1]386,今后社會的走向仍不得而知。
(二)對盲目的社會進化思想的憂患
章太炎利用《周易》,闡述了社會發展本于“無”,是“緣生”作用而成的觀點。
社會的根源不是“有”,而是“無”。萬事萬物的產生是“緣生”的結果,因此沒有因果與必然。對于這一點,章太炎用“易無體而感為體”[1]386來概括。從“無”的視角看,一切具體的生命形態、人類的文明事業,是作為具體、有限、生滅無常的“有”,都不是實在的。章太炎認為“‘太極’亦糞除之矣”[1]388,萬物本源于“無”。風地觀卦,巽卦為外卦,坤卦為內卦,其中九五爻“觀我生”,上九爻“觀其生”,由此輾轉相尋,以至于無盡,因此“知造物本無”。“乾”卦,乾上乾下,乾元用九,被贊以“首出庶物”“萬物資始”“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但乾元用九卻說,“群龍無首”,章太炎對此解釋為“蓋強陽之氣,群動冥生,非有為之元本者”[2],即乾合生萬物只是一個“群動”的結果,并非有所目的性,不是有意為之。
“易以感為體”是言萬物產生于“緣生”,并非有所先驗性,只是有感而生,因緣而合,章太炎從世界的形成過程上闡釋了這一觀點。
根據《周易》的原理,“乾”“坤”兩卦生成萬物,“彼天地者只乾坤之一象耳”[3]17。章太炎進而使用佛學思想來做出闡釋,將“乾”看作“阿賴邪識”,將“坤”看作“末那識”,如此替換的內在邏輯是“乾即阿賴邪,先有生相即能起見,能見而境界妄見矣,故曰大始。坤即末那,執此生為實,執此境界為實,皆順乾也,故曰成物?!盵4]依舊秉持乾坤成物這一原則而來。
章太炎認為,宇宙的最終本源和絕對本體是“真如”?!罢嫒纭痹谖ㄗR論中是“如來藏”,受到“無明”的作用,產生“阿賴耶識”。之后“無明”又轉化成“末那識”,“無明無往不在,而末那我癡即是無明本體。”[3]18
在佛教唯識論的思想中,“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包含著一切事物現象的種子,并且為前七識的根源,是前七識存在的前提,與“乾”相似,“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此固阿賴耶之征?!盵3]18章太炎以此認為阿賴耶識是現象本源,是一切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發展的總成因。當“阿賴邪識既成根本,無明轉為我癡”[3]18,此時“末那識”“執此阿賴邪識以為自我”,與“阿賴耶識”結和產生萬物。
在章太炎的“真如緣起說”[5]中,“無明”為萬物起源之因,在“無明”的作用下,“種子”得到激發而產生萬物。而“無明”是一種盲目無知的意識沖動,并沒有確定性,僅僅是“緣生”而已。由此,章太炎從宇宙起源上論證了事物產生沒有因果與必然。
(三)對強人得志而有天下的憂患
張載《正蒙》曾言:“《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然而現實往往不盡人意,天下往往為強人把持,并且一直都是暴人得志、強大者得志。
章太炎引《史記·龜茲列傳》中善筮知《易》的宋國大臣衛平與宋元王的對話,說明強者的必然存在。宋元王問衛平“夫逆人之使,絕人之謀,是不暴乎?取人之有,以自為寶,是不強乎?”衛平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做了闡述,在社會的最初階段,人未辨黑白,不知善惡,和禽獸一般,居住在山谷和地穴,天下紛然錯亂,黑白相錯,妖?數見。之后圣人生,辨善惡,將禽獸置之山原,鳥類布之林澤,管理人民,立城郭,建田宅,做圖籍,置官吏,使田者耕耘,商賈買賣,婦女制帛,官府守御。如此人類才逐漸強大,人獸方有了區別。故衛平總結道:“強者,事之始也,分之理也,物之紀也。所求于強,無不有也?!?/p>
章太炎又以國家形成為例,任何國家的產生都是“取以暴強,而治以文理”,商湯、周武也不例外,都是起于兵革,奪得政權,實行仁政,與世更始。在他看來,“強”正是事物興起的開始。按“夫逆人之使,絕人之謀,取人之有,以自為寶,是為強暴”[1]389的說法來看,商湯和周武王也是暴人,但是他們卻都“享國長世”,這是《周易》中沒有回避的問題。從歷史上看,《周易》雖然不是為暴人謀略之書,但強大之人往往得志,賢者也只能退避求全。即便賢人用謀略推翻了暴政,但暴人已享受了很長時間的福利。因此,章太炎認為“作《易》者雖聰敏,欲為貞端謀主,徒袽補其創痍耳?!盵1]390這一點令人不得不悲哀。
二、章太炎憂患意識的化解路徑
章太炎易學思想中的憂患意識,概括來說即是對社會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擔憂。這一點在章太炎1906年之后所構建的真如哲學體系中主要表現為對現代進步觀的批判反思。章太炎雜糅佛學、諸子學、西方哲學,重新構建了一套新的歷史觀,這套歷史觀以應對當時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為目標,從根本上確立中國的主體性原則。章太炎引用莊子不齊而齊的哲學,認為“若依圓成實性,唯是一如來藏,一向無有,人與萬物何形隔器殊之有乎!”[6]萬物從本體和歸宿來說都是一致且平等的,每一個國家當前的興衰都有其合法性,最終都會走向同一境界。在這個意義上,齊物哲學是對現代進步哲學的批判反思,為維護中國反抗列強侵略做了哲思上的辯護。
對于中國當下的憂患,章太炎運用周易“時”的概念,從歷史角度,以事物發展“各當其時”為化解路徑。
“時”是《周易》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有兩種內涵。第一指自然節律的變化,如《豐》卦中“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盵7]第二指時機、時勢、時遇等,是古人長期生活經驗積累的結果,有一種價值取向含義,如“待時”“時惕”“與時偕行”等[8]。乾坤交感,萬物生焉,生生不息,不斷變化,這種變化不是平直的變化,而是有一定的節律,為了反映這種變化,《周易》用陰爻和陽爻來組成卦象,象征世間事物變化,通過卦象的變動來告誡人們在不同“時”下,應該如何作為,目的便是使人可以與時偕行。
“時”作為一個重要的原則,引發出“以時統位”的說法[9]。“位”在《周易》中指各爻所在之位,一三五為陽位,二四六為陰位。位反映了尊卑貴賤的思想,而《系辭》中言“六位時成”,六爻相互交接而形成“卦時”,卦中每一爻的變化與吉兇都是在“卦時”這一大的境遇下發生。因此,判斷一爻之吉兇,首先應該看它是否符合“時”,其次再看各爻當位與否及貴賤尊卑。
章太炎對《周易》中“時”的論述主要在《易論》中:
“若夫時有廢興,事有得失,則爻象之所包絡,可依以取舍也。卦則為時,爻則為位。有時以觀百世變遷,有位以觀一人進退。《易略例》曰:‘犯時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適,過不在深。動天下,滅君主,而不可危也;侮妻子,用顏色,而不可易也?!墒怯^之,勝不必優,敗不必劣,各當其時?!?/p>
他引用王弼《易略例》中的說法,認為只要是犯時、失時,無論罪過大小,都是忌諱的,唯有適時隨時才是正道。而“時有廢興,事有得失”,或強或弱,或勝或敗,都是“時”的體現,是事物發展到這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形勢。因為事物的未來不可預測,終是“未濟”,所以對當下的情況,只要是“當其時”,便沒有評比優劣之必要。
面對列強殖民等社會現實,章太炎將“適時”的觀念放大,對于各國文明之差異,從時間、空間兩個角度做了分析[10]。從時間上看,“人之始,皆一尺之鱗也。化有蚤晚而部族殊,性有文曠而戎夏殊?!盵11]247從空間上看,“古者民知漁獵,其次畜牧,逐水草而無封畦……燥濕滄熱之異而理色變,扎牡接構之異而顱骨變,社會階級之異而風教變,號令契約之異而語言變?!卑l展好的地區不過是“位”好而已,發展緩慢的地區也不過是“位”和“時”相互作用下的結果。
章太炎認為“為了進化而進化”的思想是違“時”的。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驅動力是殘酷的競爭,首先表現為人與自然的競爭,其次表現為人類種群之間的競爭[10]。這種斗爭發展是值得肯定的,社會的自然進化本是一種適時的表現?!胺蜻M化者,亦自然規則也。雖然,視入火必熱、入水必濡,則少異?!盵11]247但是當時所鼓吹的“進化論”思想將進化絕對化,成為一種強加的外在因素,只會造成生存競爭的進一步加劇。自然的進化是“多數不得不然,非于個人不得不然。”[11]247不是僅憑幾個人就能推動進化的。并且將自然進化論推廣到社會進化論是有問題的,“以進化者,本嚴飾地球之事,于人道初無與爾?!彼^的鼓吹進化者,實則是想以進化來控制他人,“然主持進化者,惡人異己,則以違背自然規則彈人?!币宰非筮M化為自然規則,宣揚人如果違背這種進化,就是不義的行為,將進化作為一種輿論壓力施加于人,順之則義,背之則非義故。章太炎欲破除這種所謂的公理,提出“自我觀之,承志順則”,不必理會于那些鼓吹進化之人,人本身就與天地相通,只要自我觀之,便可與時偕行。
最后,章太炎表達了對文化的自信。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展開,很多有志之士認為中國文化早已“不合時宜”,應該全盤否定重建,但章太炎卻認為“勝不必優,敗不必劣,各當其時。”中國有其輝煌的時刻,也有衰微的時刻,只不過是歷史的發展罷了,不能因此而否定傳統思想,而且唯有遵奉經學才是救世良方。如果“廢經不習,忘民族之大閑,則比論胥以進,終為奴虜而已矣。”[12]由是而言,“保護國性實為最要”[13],章太炎提倡以國粹激發種性,這里的國粹就是漢學的歷史,具體來說是語言文字、典章制度以及傳統道德為核心的精神之學與心性之學[14]。
三、結語
章太炎的易學思想以真如緣起說為立論出發點,借用易學思想闡釋社會的進化與發展,以此表達了自己對于未來社會發展不確定性的隱憂。最后又從當時、順時的角度,完成了對《周易》的闡述。憂患與無奈的背后,是他欲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1]章太炎.章太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劉瑯.精讀章太炎[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7:247.
[3]章太炎.章太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章太炎.菿漢微言[Z].北京鉛印本,1916:20.
[5]張昭軍.章太炎對《周易》義理的多維闡釋[J].周易研究,2004(3).
[6]章太炎.章太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96.
[7]向雅麗.《周易》“時”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8]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劉霞.《易傳》“時”的哲學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10]王玉華.章太炎歷史觀析論[J].安徽史學,2000(4).
[11]章太炎.章太炎經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12]姜義華.章太炎語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138.
[13]章太炎.論讀經有益而無弊[N].大公報,1935-06-15.
[14]劉晶晶.嚴復與章太炎進化論思想比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8.
作者簡介:賀千禧(2000—),男,漢族,陜西西安人,單位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