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佩軍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深化,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教學在整個學科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我國初中體育教學體系較為完善,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教學效果,制約了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目標。為此,通過闡述當前初中體育教學現狀和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的重要性,分析了初中學生缺乏主動運動興趣的原因,提出了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的策略,以期促使體育教學的深入開展,實現對體育教學的目標。
體育課程在初中教學體系中越來越得到重視,同時強化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部分學生由于自身身體素質差,對于參加體育課程的積極性不高,參與程度低,加之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當前體育課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乏味性。再者,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這就導致體育課程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為此,需變革當前體育教學方式,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參與度,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1 當前初中體育教學現狀
隨著教育的深入推進和新課標的實施,初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隨著教育資源的投入,學校的硬件設施和軟實力方面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相較以往有了明顯的改善。中學體育教學在初中教學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對初中教學體系有著一定的影響,在教師和學生中的關注程度又了進一步的提升。對于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其教學流程和教學內容是基礎,初中全體教師和學生均需參與體育鍛煉。然而部分學生因為受體能或是健康狀況的影響,未能參加體育鍛煉或是運動強度與其他同學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由于學生學業繁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對于體育鍛煉興趣不高,有些教師甚至占用體育課程時間補習其他課程,同時部分學生參與體育課程時閑聊,未投入精力進行體育鍛煉,有些學生在體育課上學習其他科目課程,這樣的情況顯然與體育課程的要求不符,而且體育課程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其學時較少,學生若未能有效的利用體育課程時間鍛煉,很難完成體育鍛煉的目標,教師同樣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2 初中體育教學中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的重要性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要想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分層次、有針對性的開展創新性教學,以此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深入的挖掘出學生的運動技能,促進體育教學的深入開展,進而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
2.1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
教師在初中體育課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提升學生對于體育課程項目的參與度,進而形成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觀意識,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具體而言,教師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基礎,培養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以此推動初中體育教學的高質量實施。
2.2 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在初中階段開展素質教育,重點著眼于體育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這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有必要高度重視初中體育教學工作,大力提升學生在體育運動上的主動參與度,激發學生對體育項目的動力,促進初中學生積極參加,這樣不僅僅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煉了學生的意志力,進而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3 初中學生缺乏主動運動興趣的原因
3.1 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學生運動積極性不高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體育課程成績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狀態,且普遍存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取較為嚴厲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于體育教師存在刻板的印象。在教師組織的體育運動項目時,學生不敢詢問教師運動項目的強度和相關進度,其講解內容,學生多置若罔聞。究其原因,多是部分體育教師未能將創新的教學理念全面落實,未能有效的組織開展活動,再者在教學過程中,講授內容千篇一律,學生接受程度差。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加強教學模式的革新,否則很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體育運動項目。同時在體育課程中,教師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尤其是實踐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顯得尤為重要。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缺乏趣味性,學生運動僅僅是重復單一動作,這就很難全面的掌握運動技能,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缺失了學習的積極性。
3.2 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參與程度低
初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性格叛逆。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對于內心脆弱的學生直接給予批評,而不顧及學生的心理變化,這就使得學生產生消極情緒,不利于開展相關體育教學工作。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能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特點,沒有給予學生自主選擇參與的權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想法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學生并不理解動作要領和運動規律。其次,教師教授的動作多是標準動作,但學生并不知道動作背后的邏輯關系,長此以往,教師教授的動作越來越不標準。最后,教師在體育課堂上,并未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限制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甚至有些教師強制學生參與不喜歡或是不易運動的運動,這就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為此,教師需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給予學生主動權,做到因材施教。
4 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的策略
4.1 轉變教學理念,強化學生的主體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式得到進一步的更新。在初中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始終堅持學生全面發展為第一要務,但是僅僅依靠教學方式的改變并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學不僅僅在于學生運動機能的提升和身體素質的提高,更要著眼于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為此,教師應當摒棄傳統教學觀念,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由傳統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的主要任務便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此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具體而言,教師對提升運動機能的教學和訓練方式方面加以改進,使得學生有更多的思考和創造的時間。例如,在投擲實心球的運動項目,教師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同時,可引導學生自主投擲,自行琢磨動作要領,這樣就能在教學前使得學生熟悉課程內容,有助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在正式教學中,教師先進行標準的示范,學生再進行自主練習,并且不對學生做出過多的干預,強調自主學習性。
4.2 豐富教學形式,提升體育教學的趣味性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的基本內容圍繞中考展開,其教學形式往往較為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體育成績的提升和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這樣的方式難以達到體育教學效果。為此,為進一步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提升學生運動機能,教師需要不斷改革創新,積極探索適宜初中學生的教學方式,使得初中體育教學方式趨于合理化、多元化,增強體育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以此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同時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素質,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例如,在進行體育鍛煉前,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提前進行跑步以便于熱身,但是長此以往,學生會產生厭倦心理。基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可組織學生在熱身跑步過程中增加趣味性的活動,如“兩人三足”等項目,這樣的訓練將體育游戲和體育鍛煉有機結合,能夠激發出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體育運動的技能和知識。
4.3 尊重個體差異,構建起科學評價體系
以往傳統的體育教學,教師往往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對于體能差的學生而言,在接受起來不免有些吃力,甚至跟不上教學進度,這樣就嚴重的影響了這部分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同時也減低了學生參與運動的熱情。為此,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教師需充分地考慮每個學生的特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開展體育教學,保證每個同學都能有所進步。此外,初中體育教師還需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能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指標,要改變以往單一化的評價方式,結合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身體素質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保證評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以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例如,在進行體操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前需了解每個學生的身體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分類教學,在最后的評價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動作完成情況和學生的參與程度,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這樣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來保證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課程參與度。
5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體育教學中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煉了學生的意志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教師層面要轉變教學理念,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個體差異,同時豐富教學形式,提升體育教學的趣味性,構建起科學評價體系,以此增強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不斷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作者單位:上海市清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