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亮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高校各學科教育教學環境發生較大的變化,從體育教育角度分析,教學場景、教學工具愈發多元化,是進一步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有利契機,也是提升高校體育教育質量的重要階段。本文立足高師院校體育教育,從不同角度提出“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應用路徑,凸顯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
傳統高師院校體育教育教學中,教師組織體育訓練,主要是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組織體育訓練,同時為學生親身示范體育動作與技巧。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訓練展示,提升訓練演示的標準性與規范性。還可以銜接課內與課外場景,弱化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的場景局限性,充分鍛煉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凸顯一體化教學優越性。
1 “互聯網+”背景下高師院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實施價值及現實情況
1.1 “互聯網+”背景下高師院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實施價值
在互聯網技術逐漸運用于高校體育課程中,體育教學與訓練的內外環境發生較大的變化,比如:教師的教學工具逐漸轉變為線上平臺與軟件、學生的學習場景更加廣泛、更多的網絡資源運用其中等。此時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夠進一步將這些變化與新的資源整合起來,對于提升高師院校的體育教學水平、強化訓練質量具有重要價值。
第一,有助于激發學生主體學習興趣。“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在高師院校的體育教學中應用,能夠在極大程度上調整院校體育教學資源的呈現形式,讓這些教學資源以視頻、圖片、任務等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構建這一模式的過程中,教師不斷探索體育訓練與學生自主參與之間的關系,研究如何才能夠讓學生主動配合教師設計的各項學習活動。這一模式之下,教師將課內體育資源與課外體育資源深度融合,讓學生既可以在課堂上掌握體育訓練的技巧,也可以在戶外環境中更多的運用自身所學,或者在家中自己把握訓練程度,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精神,拓展學生體育思維。
第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近兩年,我國對青少年的身體體能素質數據分析結果不容樂觀,學生體質素養呈現下滑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學生缺少足夠的體育運動時間,這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而言是不利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能夠進一步突破傳統體育教學的課堂局限,進一步延伸學生的體育訓練場景、拓展學生的體育訓練空間,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利用教師布置的任務參與到單獨體育活動、集體體育訓練中。通過學生自主課外訓練活動,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體質素養,強健學生體魄、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優秀精神品質。
第三,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傳統體育課堂上,教師是開展一切體育訓練活動的主導者,學生必須嚴格遵守教師的規定,按照教師的要求參與各項體育訓練,達成教師設定好的數量與標準。這種情況之下,學生容易對教師產生逆反心理,且被動的學習行為難以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良性交互關系。在一體化模式構建過程中,教師轉變以往教學思想,主動站在“引領”“旁觀”的位置上,為學生設計符合學生體能素養與能力水平的訓練活動,而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對訓練的理解適當參與其中,達到符合自己能力的訓練水平。這樣一來,學生參與訓練的主動性更強,在遇到問題時能夠主動詢問教師,教師則適當給予提點,能提升師生之間的交互水平,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1.2 “互聯網+”背景下高師院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現實情況
隨著我國教育部門提出“課內外一體化”模式號召之后,高師院校紛紛引入這一模式,將這一模式與體育教學模式相融合,已經逐步應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教育部門提出的“課內外一體化”的有關文件、辦法指示內容,院校已經初步構建出體育課程的“課內外一體化”教育模式,同時為這一模式研究教材體系、課程體系、軟件系統,適當調整了對學生參與體育學習、訓練活動的要求,明確設計各項學生學習目標與階段性發展方向。但是從整個體育教學體系與結構來看,仍然存在較大的調整空間,比如:以體育教學為例,教師仍舊是從學生的最終成績角度入手的,缺乏對學生訓練過程的整體評估與分析,不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一體化課程的課時與時間。這就需要進一步進行調整,從多個角度入手,全面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高師院校體育教學模式。
2 “互聯網+”背景下高師院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2.1 立足院校體育課程基礎,構建一體化課程模式
“互聯網+”背景下應用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要首先立足院校體育課程內容,構建一體化教學模式框架,才能夠為之后開展一體化教學活動奠定基礎。根據院校的體育課程內容分析,發現院校中的體育課程主要為選修課程,包括: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舞蹈、健美操、瑜伽、形體、太極拳、武術等。根據這些課程內容,教師設置“專項體育課”作為課內部分,同時提出“體育專項競賽活動”,對接課內的專項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一體化模式框架。搭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環節,可以分別從院校不同年級體育教學目標入手,明確課內環節的目標為:①掌握單項運動技能,形成對專項體育課認知;②糾正單項技能的錯誤點,定型運動動作;③鞏固單項運動能力,組織運動聯系,適當增加教學競賽批次。根據科內環節目標,提出課外競賽目標為:①發展單項運動技能比賽能力;②組織開展組合技能比賽活動共;③調整比賽類型,組織對抗性比賽。通過這種方法實現課內外的有效銜接。
2.2 明確教學模式重心,有效鍛煉學生體育能力
“互聯網+”背景下應用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要明確課程教學重點——發展學生的體育能力。在本教學模式推行過程中,院校體育教師要始終牢記教學目標為:提升學生的體育鍛煉能力、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與習慣。圍繞這一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體育課程的選擇,設計符合學生興趣的專項體育課程、課外興趣與競賽活動。舉例分析,在“籃球課程”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分別組織基礎動作、投籃、三分籃等不同的運動技巧訓練,同時組織開展“模擬世界級球隊,全過程演示籃球明星動作”的課外籃球活動,組織“校園籃球大賽”競賽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課外活動中,且將課內的學習所得運用于課外活動與競賽中,通過這種方法實現課內外的一體化發展。另外,在這種具有較強銜接性的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中,學生能夠逐漸掌握運動方法,體驗到運動樂趣,從而形成更好的運動熱情,進一步發展學生終身體育運動的能力。
2.3 把握“互聯網+”趨勢,深化一體化教學模式發展
“互聯網+”背景下應用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師要始終立足“互聯網+”視域下。上述一切的課內教學活動與課外競賽、課外體育綜合活動,都可以建立在互聯網的基礎上。一方面,教師設計互聯網+的院校體育課程平臺,讓學生借助手機平臺觀看每學期的體育課程開設情況、課程教學內容與活動設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還可以在每節課開始之前提前了解這節課的體育學習內容,需要準備的物品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平臺進行體育競賽、課外體育綜合活動的推廣與宣傳,定期推出體育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可以在APP上觀看競賽時間、活動時間,發起競賽團隊與活動小組的組織提議,讓學生借助APP參與到課內外體育一體化教學中,進一步營造全方位的體育教學環境,強化一體化模式應用效果。
2.4 構建一體化體育社團,無限拓展校外體育訓練場景
“互聯網+”背景下應用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建議教師積極引入“社團”的理念,構建校內外一體化體育訓練社團,設計多樣的體育活動,每種體育活動都可以成立一個專項興趣社團,比如:羽毛球社團、乒乓球社團、健美操社團、擊劍社團等。這種多元化的一體化體育社團模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各項體育活動,與課堂教學形成互補。在實際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育部門發出的有關文件要求,結合大學生學業考試,分別設計必修社團與選修社團。其中必修社團就是指一些常見的現代體育項目、傳統體育項目,比如:籃球、排球、太極拳等,教師可以利用社團活動時間開展與課堂內容有關聯的訓練活動,為學生提供專業且規范的指導;還可以以社團的名義組織學生開展各種體育聯賽,讓學生積極參與社團聯賽中,在訓練中鍛煉學生體能,在聯賽中強化學生的體育精神。關于選修項目,就是指一些具有較強時尚性、休閑性的體育活動,比如:攀巖、游泳、普拉提、空中瑜伽、馬拉松長跑等,根據學校的時間安排組織豐富的課余體育活動,邀請專業的教練為學生提供指導與幫助,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個人體育興趣愛好,致力于強化學生的體育熱情與體育運動習慣,凸顯課內外一體化價值。
此外,關于必修社團與選修社團,還可以根據學校的體育教育要求與大綱,設計硬性考核規定與激勵性考核,既能夠督促學生主動參與必修社團,也能夠激發學生參與選修社團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其中。
3 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將其運用于高師院校體育教育教學中,能進一步打破體育訓練的場景局限,延伸體育教學空間,為學生提供更自主、充分的體育運動環境,充分滿足學生的訓練需求。在今后的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互聯網技術,立足體育課程內容,設置課外訓練活動,加強課內與課外的銜接,鼓勵學生參與競賽活動,不斷鍛煉學生的體育能力,提升體育教育質量。
(作者單位:撫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