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君
2020年8月31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在第一條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通知中,第五點要求提道:健全學校體育相關法律體系,修訂《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教育部、體育總局共同制定學校體育標準。教育部門要會同體育、衛生健康部門加強對學校體育教學、課余訓練、競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評估、指導和監督。就如何保證學校體育工作正常運行,作者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等研究方法,認為學校安全問題是學校體育的重中之重,并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從法律視角對此類傷害事故預防措施進行了探討,以期望減少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繼而保障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1 主要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查閱與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侵權責任、體育活動風險管理相關的教材和專著,分別以“學校體育”和“傷害事故”“學校體育傷害”和“侵權”“體育傷害”和“預警干預”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上查閱相關文獻。
1.2 問卷調查法
對所查閱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制定出調查問卷的結構框架,然后根據所研究內容確定問卷的問題設置,經過對問卷的反復修改與完善,完成了旨在調查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成因與解決方式的問卷。
1.3 訪談法
本研究在制定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與教師的一對一訪談,探究數據背后的深層原因數據,進行原因分析。
2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現狀及問題
2.1 問題界定
對于運動傷害的界定,教育部印發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對學校體育傷害的定義是:“依靠國家或社會力量舉辦的全日制的中小學、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組織實施的校內外體育教學教育競賽活動過程中,以及在學校對體育場館和其他體育設施負有管理責任期間內因故意、過失或意外引發的在校學生人身損害的事故。”該定義明確了學校運動傷害發生的主要環境和原因。王小平在體育法實用教程中提道: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主要是指在學校負有管理職責的體育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及其他有關場所內由于開展學校體育活動(包括體育課教學、課間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與運動競賽等學校體育活動)而發生的造成學生人身傷害、死亡的事故。該項研究為本文的調研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指導。體育活動風險是指“學校體育運動過程中可能發生人員身體損傷的風險”。在體育運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其實際結果與預期可能發生偏差,從而使學生或教師蒙受損失、造成傷害。
2.2 研究現狀
在學校運動傷害事故的研究中,閆建華等通過58例裁判文書對學校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特征和原因進行了研究,認為運動本身的風險是事故發生的內在因素,學校運動風險防控制度不健全、場地設施缺陷、教師未盡職履責、學生運動風險防控能力不足成為傷害事故發生的外在誘因。
在學校運動風險防控策略研究中,王輝等認為運動風險應從預防和救濟兩方面加以防控,學校管理層面應在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課余訓練與競賽等方面做好風險預防,同時需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轉變事故審判思路,從提高運動安全意識、明確行政部門的權責、增強運動傷害的應對措施和能力等方面防控體育運動傷害風險。
國外相關研究中,麥凱(Mac Kay)等認為,在體育鍛煉中,男生發生體育傷害事故的概率高于女生;青少年體育活動中發生體育傷害事故的主要項目有籃球、冰球、橄欖球、足球、速滑、壘球、滑雪等。在日本,學校體育促進健康教育在校園具有很高地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規,在學校發生體育傷害事故后,日本院校對其進行歸責和保險方面的處理值得借鑒。在德國,學生主要通過實踐教育來培養體育傷害事故的安全意識,掌握預防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技能,學校安全教育是學生入學之后的基礎課,貫穿于體育教學中。
綜上所述,在學校體育傷害研究領域,部分研究成果對合理解決運動傷害事故糾紛、促進體育教育事業發展的規范化和法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分類
在被調查的120名學生中有51名在校期間發生過體育運動傷害事故,占42.5%。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發生過體育傷害事故的比例較高,發生過一次體育傷害事故的學生最多,占31%。根據人體傷害程度分類,造成輕微傷的學生占比76%,造成輕傷占比為22%,造成重傷人數占比1%。通過調查發現,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有40人是通過自己賠付的方式來解決傷害事故,其他11名同學是通過其他方式賠付,包括:學校賠付、他人賠付、保險賠付。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原因有很多,其中在發生體育傷害的學生調查中顯示,在判斷、歸類和分析的過程,可將學校學生體育傷害事故分為由人的因素造成的傷害,由物和環境因素造成的傷害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傷害。首先,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人的因素引發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包括學生引發的事故、教師引發的事故和其他人員引發的事故;其次,是其他事故,其中涵蓋著學校體育活動管理制度、校園體育文化與體育精神等因素;最后,是由物和環境因素類,由物和環境因素引發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包括場地、運動器材、學校體育環境等不安全狀態引發的事故。
4 學校體育傷害的原因分析
根據前文的學校體育傷害分類,將每一部分更加深入的分析其原因,仔細進行總結。
4.1 由人的因素引發的學校體育事故
其中包括由教師引起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由學生引起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由師生以外引起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三類。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由學生引起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其次是由教師引起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最后是由師生以外引起的學校體育傷害事故。
4.2 由物和環境因素引發的學校體育事故
有三個因素,第一個是運動器材的不規范,主要是器材的老化現象以及器材擺放位置處于不安全狀態,第二個因素是運動環境的不規范。第三個因素是其他的安全隱患。
4.3 其他事故
包括學校的體育文化、體育管理方式以及其他社會環境的隱性因素。
5 基于法律視角下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治理
5.1 法律現狀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以及對我國體育法律的梳理,我國認定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以成文法為依據,涉及的法理依據主要有侵權法、未成年保護法、民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我國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所引發的權益糾紛主要是通過司法救濟渠道,作為侵權案件的形式來處理。
2020年6月,我國最新頒布的民法法典規定: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除外。鑒于我國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由學校承擔全部或部分責任的情形,若能依法采取自甘風險原則與過錯原則相結合來認定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責任,必將有助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學校體育傷害法律風險防范正是在承認學校體育運動傷害的不可避免性基礎上從法律規定、法律責任分配視角制定相應對策。對應上述的運動傷害分類,應該從以下方面加以防范:
5.2 學校層面
5.2.1 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
學校層面要與國家立法、條例和學校實際情況相一致。首先,對各種體育活動的基本標準進行詳細規定,包括關于體育課堂、課外活動和業余運動訓練的規定。第二是要制定緊急處理的方案措施和完善體育傷害的相關法律和條例。第三是制定關于教學主體的規章,為運動困難學生進行個性化定制。第四是購買個人意外保險或學生保險,以防發生意外事故。
5.2.2 器材的管理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完善是學校體育工作正常開展的物質前提,也是避免發生體育運動傷害的基礎。學校應該購置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的體育器材與設備并做好定期的檢查與維護。若出現由于器械故障或質量問題導致的相關運動傷害則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由供應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于體育經費充足、條件優越的學校則應該在滿足基礎體育設施的前提下,在田徑場、游泳池、籃球場等人員密集且風險較高的體育場地內安置相應的攝像設備,在出現相關安全問題時可以第一時間還原現場為司法判決提供證據。
5.2.3 普及體育安全教育
首先,體育安全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面向全體人員。要明確不同群體在體育安全領域的工作職責和任務,提高全體人員的安全意識。第二,體育安全教育應長期進行,開展形式可以多樣,將學校體育的安全教育作為常規性教育,使安全意識貫穿于學校體育工作的各個環節和時期,將運動傷害的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5.3 教師層面
體育活動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在體育情境下傷害事故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傷害事故,教師通常要有一個合法的法律保護責任。因此,教師的法律意識,特別是安全意識、防范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待提高。首先,學校相關部門應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強化體育教師的安全意識,明確教師在安全教育、防范意識、體育監督等方面的責任。其次,要加強對體育教師救治方法的培訓,以確保體育事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傳達“健康第一”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始終關注學生的運動狀態、運動器材的控制、運動技能的訓練和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盡可能避免運動傷害。此外,體育教師必須定期地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課堂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護意識,有效避免運動損傷。
6 結語
學校體育活動的特殊性,使其不可避免地承擔著一定的安全風險,我們不必為了規避這些風險而減少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我們應提高學校教師的體育安全防護意識,并且規范體育傷害事故發生后的責任界定與處理方法,這樣才能夠推動學校體育事業的法制化、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體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