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蘭俊美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理學科中開放性題目的類型,并適當進行了解析并總結答題方法,旨在貼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知識來源于生活情境和實踐這一學習觀目標,從學科角度,用新情境、新視點打破學生的常規視野和固有的心理認知狀態,有助于他們透徹地理解地理知識,同時開闊他們的眼界視野,使他們逐步具備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開放性題目;核心素養
一、地理學科開放性題目命題的背景
我國的教育始終處于不斷的改革與完善過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公民的科學素養培養和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提出了迫切的需要,對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了緊迫的要求,這些成為了新課程改革的必要基礎。至今,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領域進行了至少8次較大規模的改革。仍然在不斷深化過程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適宜性和可操作性,關注學生發展,強調教師成長。尤其是新課程提出新的知識觀理念,不再把知識技能視學生一定要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和存儲的東西,它合理地承認知識技能的不確定性,希望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掌握分析的方法,具備做出判斷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這就要求在考察學生學習結果的時候,一定要重視作業或者考題目目命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使學生學習的結果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將他們的課內知識與生活經驗統一起來。
開放性題目是題目的一種形式。其開放性是針對題目的答案而言。此類題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沒有絕對標準,對回答方式不作具體、明確的規定,學生可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鼓勵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去分析綜合,聯想想象,探索探究。而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地理學特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因此,地理學科中設置開放性題目,更能貼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知識來源于生活情境和實踐這一學習觀目標,更容易從學科角度,用新情境、新視點打破學生的常規視野和固有的心理認知狀態。做好地理學科中的開放性題目的設置及解析,對于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能力和答題水平以及地理教師的教學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二、地理學科開放性題目命題的類型及解析
地理學科開放性題目培養的是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開放性思維是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和狹隘眼界,多視角、全方位看問題的思維。對于學生來說,開放性思維是進行創造的前提條件,為他們有效地開展創造活動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空間。開放性的思維方式對于學生成長和社會進步都是十分重要的。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也是地理教學中培養綜合思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1.從題目設置的角度分類
地理開放性題目類型多樣,從題目設置的角度,可以分為觀點類、方案類、信息類等。解題方法與技巧分別舉例如下。
(1)觀點類
讀下面材料,完成問題。
格達半島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亞西北部,這里地表凍土廣布,廣闊的苔原上棲息繁衍著成群的馴鹿,俄羅斯在這里設立了自然保護區。
隨著氣候的變化,近年來該地區地表陸續冒出了數千個“地下氣囊”。這些“地下氣囊”在地表鼓起,好像一個個小山丘。有些“地下氣囊”爆炸后釋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從而形成了巨大的甲烷坑洞。
有人提議建設天然氣工廠收集土層中的甲烷,請提出你的觀點。
此題要求學生提取材料信息,評析題中的觀點,并提出自己的想法。通過所給資料我們可以知道自然保護區內有政策限制,工廠建設會破壞馴鹿棲息地;苔原帶生態脆弱,工廠建設導致生態失衡;西伯利亞北部地區人口稀少,基礎設施不足,建設成本高;遠離消費市場,運輸成本高。從這些信息中可以推斷出,建設天然氣工廠這個建議是不合理的,學生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進一步提出自己的想法。這就是一道啟發學生思考的信息類開放性題目,不能建設天然氣工廠收集甲烷,那么用什么方法收集,怎樣收集既不破壞壞境又能達到目的。考驗的是學生在規定的信息條件下,分析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在題目所給的情境中,也會代入自己的身份,想象自己是需要收集甲烷的人士,如何能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求得一個平衡,通過解題,他們的想象力得以認可和發揮。
解答此類題目的方法可以歸納為收集信息—評析條件—探討想象—論證提升。
(2)方案類
讀下面材料,完成問題。
今年“五·一”黃金周,宜昌共接待游客53萬人次,旅游收入1.68億元.旅游業正逐漸成為宜昌的一大產業.兩壩一峽已成為我市精品名牌,其中“三峽人家”與車溪民俗村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千年古剎玉泉寺、“小桂林”當陽百寶寨、猇亭古戰場、秀麗的清江風光無一不使游客流連往返。
暑假就要到了,一個新的旅游熱潮即將到來.請你為自己設計出一個旅游方案(內容包括:時間、游覽的景點、線路、交通工具、個人用具的準備等)。
這個題目需要設計方案,是比較開放的,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再根據題目的基本要求,進行設計。學生可以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擬定一個方案,并就所擬方案簡要安排旅游內容。比如可以設計為8月8日,乘火車沿濟南—京滬線—隴海線—京廣線—武漢—宜昌,同時帶好雨具等.這樣的開放性的方案類題目,是一項綜合性的考察內容。以旅游方案為例,需要與交通、通信、餐飲、購物等行業聯系考慮,如何根據所給信息設計出適合自己的旅游路線,判斷游覽地點的氣候、景區特點,判斷需要攜帶哪些個人用具等,都是人們出行旅游時一定要考慮的問題。學生通過解答這樣的題目,將學會利用實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將這種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需要總結提升的問題中去,進而遷移到生活中,增強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這樣的開放性題目設置,與生活結合緊密,空間概念較強,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根據開放性的合理化即可的答案,達到對學生多元化評價的目的。
解答此類題目的方法可以歸納為提取信息—擬定方案—確定內容—總結遷移。
(3)信息類
讀下面材料,完成問題。
節能減排就是節約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節能減排的好處:①節能減排可以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利潤,同時減少向大氣中排放廢氣、毒氣,有利于環境的美化;②節能減排可以減少能源的浪費,像煤炭、石油、天然氣是不可再生能源,我國是石油進口大國,節能減排可以節約外匯。③節能減排可以有效的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減少溫室效應產生的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④可以有效的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有助于人類的呼吸健康。
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節能減排措施?
這道題目的信息就來源于所給材料,從材料中可以了解節能減排的定義和意義,結合從文字中提取出來的信息,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可以進行回答:少開私家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多用節能型產品,例如節能燈;少用不可降解材料做成的購物袋;節約用水等等相關內容。只要能獨立思考,在了解學科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思維想象能力和拓展能力,說出自己的觀點即可。學生在回答這道題目時,也需要對關系國家安全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情況有所關注和了解,并且喚起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及堅定自己對維護國家資源安全與環境安全的主張。以給出信息為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總結親身經歷以形成正確觀念的地理開放性題目,有助于學生在思維培養方面完成關注自然與社會的銜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全面的人地觀內容,增強學生解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的能力。此類習題的素養培養來源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與思考,與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密切相關,能發揮習題對素質教育的正向積極導向作用。
解答此類題目的方法可以歸納為先提取信息(現象),調動知識儲備,再回答問題(原因、特點和影響等)。
2.從題目的結構分類
從題目的結構看,分為條件開放型、結論開放型、評價開放型等。
(1)條件開放型題目
特征是給出的條件是開放的,提供的地理信息是范圍很廣的,給學生以廣闊的空間與視野來解決問題。但題目所需要的答案是必須圍繞一定主題展開的,答題內容是受限定的。如上述方案類題目中所舉的例題,就是一道條件開放型的題目。所以在審題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的答題,在答題的過程中還要準確的把握題目所給出的主題范圍,在這些條件中往往包含答題的要點。學生只需要用開放、全面的角度思考問題,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和自身經歷,條理清晰、主次分明即可。
這類題目有時給出帶干擾性質的多余條件。解題時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探究問題的未知條件,分清哪些是無用信息,或根據自己的學科知識結構補充必要的條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2)結論開放型題目
特點是給出的條件或者材料是明確的,但是沒有確定的答案。結論只要是符合主題相關的內容,合理即可。這種題目的答案是多元化的,不唯一的,也是比較靈活開放的。學生答這樣的題目,相對自由,這樣的訓練可以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如上述觀點類和信息類題目中所舉的例題,都屬于此種類型。同學們可以運用自己所學到的地理知識,結合題目中所給信息,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認識和觀點。這類題目有些問題屬于有爭議的問題,有些問題目前尚無結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觀點和題目所給實際信息選擇肯定或者否定來回答,只要答案合理,論據充分就可以。這類問題對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滲透地理學科中的聯系和辯證的哲學意識和思想都有一定的作用。
如下題。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題。
要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持續抓好國土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是其重要內容。我國某生態修復工程試點區域處于半濕潤向半干旱區的過渡地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
有人建議在當地河流上修建多座小水電站,你是否贊成,請表明觀點,并說明理由。
這個題目是比較典型的結論開放型題目,首先選題和立意就具有開放性,考察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同學們站在不同角度對這些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觀點,比如贊成:興修小水電站,可以緩解當地農村能源問題;利于保護當地生態;利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財政收入;水庫可以為農業提供灌溉水源,緩解旱澇災害,保持水土等等,或不贊成:會破壞河流的自然生態,影響生物多樣性;水庫過度蓄水會導致下游斷流;當地降水季節變化大,小水電站提供的電力有限;河流含沙量大,水庫易淤塞,水電站壽命短等。可圍繞這些觀點進行作答,但是答案盡量少而精,應該盡量多答幾個要點,支撐自己的判斷。結論開發的題目,答案也不是漫無目的的開放,而是在開放的同時還需要有一定的主題和范圍,答題時觀點要清楚,敘述要明確。首先要表述出贊成或者不贊成,再說明理由,觀點不能來回搖擺,也不能加入與觀點無關的敘述。
(3)評價開放型題目
根據學生答題狀況,制定靈活的評分標準。提供多層次的答案,只要同學的答案回答得合情理,按學生不同層次的理解程度就可以酌情給分。
素質教育要求必須改革命題方式,對題目的設計進行創新,傳統的封閉型題目,題目條件完善單一,題目的設問有確定指向,題目的結論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傳統的封閉式題目評價方式對于題目采取簡單化、標準化答案的做法無法體現出學生在思維能力水平方面的差異。而開放型題目的評價方法不拘泥于學生回答出了幾個點對點的正確答案,著眼于學生是否會結合材料和自身的知識結構,分析原因提出建議解決問題。根據學生思維層次的深度,進行評價。就像高中課程標準中對學業質量的要求一樣,評價也可以分為不同的水平進階。再比如,從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新穎性方面進行評價等。另外,不能標準化的評價可能會耗費教師大量的精力,鑒于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的重要性和要求,運用于開放性考試的質性評分方法,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被采用。
總之,新的教育形勢下,要求增強題目的開放性,引導學生通過探究進行思考。地理開放性題目的命題研究是素質教育發展下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培養開放性思維的題目在考試命題中應該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學會解題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們將基礎知識理解透徹,同時他們的眼界視野也將更加開闊,逐步具備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了解現階段地理學科開放性題目的現狀,有針對性的分類與解析,為學生創造一個有創造性的實踐探索機會,使學生在地理題目的解決過程中,得到各方面素質的鍛煉,將促進其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玉強.生動性 開放性 創新性——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地理題目的設計思路.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10):49-50
[2] 蔣少卿.構建開放性地理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22):29-31
[3] 王述華. 高考地理“開放性題目”類型、特點及答題策略探究.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17(02):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