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
摘要: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民俗文化有著它獨特的魅力。在新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漸漸淡出大眾的視野甚至不復存在,其傳承性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民俗攝影作為一種影像記錄的方式,在民俗文化的推廣和傳承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接觸也更加全面。本文分析民俗文化傳承中民俗攝影發揮的作用,以影像的方式為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提供更好的條件。
關鍵詞:民俗文化 民俗攝影特征 民族性 藝術性 融合性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這些民俗文化不僅僅是民眾思想的結晶,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基礎和動力。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活的變遷、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保持原有生存風貌的生活習俗的地區越來越少,民俗影像資料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民俗攝影也越來越得到廣大攝影人追捧和喜愛。
1、把握民俗攝影的特征
民俗攝影屬于紀實類攝影范疇,其性質、使命、內涵、規律、技法和要求等與其他攝影門類都有差異,具有自己的特性
一是民俗攝影的民族性:民俗文化的民族性既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異,還包括本民族文化具有的共性。不同的民俗事象,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內涵,不同的文化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與獨特的審美價值。民俗攝影要注重民俗文化差異的地理環境因素、民族心理與民族信仰因素、傳統文化背景以及社會政治經濟背景因素。
二是民俗攝影的真實性:真實性是指圖片所反映的民俗事象達到的準確程度,是對民俗文化的客觀記錄和再現,是以圖像的形式將民俗文化定格和保存。民俗攝影的策劃選題、拍攝過程和后期處理,都要符合民俗生活的本質真實,要選取典型畫面去展現民眾生活的本來面目,再現民眾生存環境的真實狀態以及人物的自然神態。
三是民俗攝影的藝術性:運用攝影形象思維和攝影造型法則來表現民俗事象,運用藝術手段來處理民俗生活的場景,藝術性就是要體現民俗事象本質的美。
四是民俗攝影的融合性:民俗攝影具有極強的學科邊緣性,它是民俗學、社會學的組成部分、也和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地理學,建筑學等學科相關聯,而且民俗攝影本身也涉及攝影藝術的許多門類。民俗攝影對攝影者有著極高的要求,既要求具備民俗通識基礎,還需要具備攝影專業技能;既要把握民俗事象內涵,具有民俗意識和民俗觀察力,又要對具體民俗事象的形成、發展及其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有深刻的理解。
2、把握民俗攝影創作的風格演變
目前,相當多的民俗攝影作品沒有深度和影響力,表現手法和藝術語言相對單一,拍攝表層的東西太多,沒有把重點放在對民俗文化的內涵上進行闡釋。其根本原因是攝影者的創作思路或囿于唯美的藝術而創作,或為了獵奇而拍攝。所以,把握民俗攝影創作的風格類型和演化,對民俗攝影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寫實主義是民俗攝影中最基本的記錄方法,攝影家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視點,用不同的視覺語言,長期深入地記錄了拍攝對象所處的生存狀態和環境,通過鏡子般透明的原生態對個體進行辯證思考,攝影成為集體的記憶。
唯美主義風格也是民俗攝影作品最多的部分,無論是表達民俗服飾、婚禮儀式,還是樸素自然的鄉村風光,都體現出唯美主義的特色,體現出攝影師主觀的再造過程。
藝術式的民俗攝影不滿足于紀實攝影式的簡單復制,而是加入攝影師的藝術思維,蘊含著攝影師的思想和觀念。
3、把握民俗攝影中民俗事象主體和背景
民俗攝影中目前出現的一種現象,把民俗表演作為拍攝的主體。“偽民俗”與“民俗表演”,近年來在各大眾化攝影評選中已經成為兩個屢受詬病的字眼,在攝影界的評委們看來如此,在實際研究民俗事象的民俗專家眼中更是如此。現在很多地方的民俗已經演變為廣場化表演化,許許多多的地方性旅游業甚至為迎合攝影人的消費而變得愈加表演化、廣場化。 認知所拍攝的對象,民俗圖像需要詮釋,注意“我”的在場,堅持“民”的創作立場,都市民俗也是民俗,民俗不是景觀,民俗攝影要以搶救民俗為己任.”
4、把握民俗攝影中的“抓拍”與“擺拍”
“抓拍”與“擺拍”歷來是紀實類和新聞類拍攝爭論最多,分歧最大的攝影方式。民俗攝影既然屬于紀實攝影,就不可能不介入這個爭論之中。民俗攝影的紀實性并不能代替民俗攝影作品的真實性,要確保民俗攝影的三個真實:地點真實、人物真實、事件真實。
民俗攝影,應該分清場合和事件,辯證地看待和選擇抓拍與擺拍。抓拍真實,擺拍唯美。對于過程和事件類型的民俗事象必須以抓拍為主,適度擺拍。比如婚禮過程應該是抓拍,但拍攝其中的合影照,就可以擺拍了。對于人物肖像、形象展示、主題攝影和場景再現這四種類型應該以擺拍為主,抓拍為輔。粗制濫造的所謂民俗事象在很多攝影人的鏡頭中表現出來,甚至以擺布拍攝的形式,這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承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攝影人不要動輒講究造型語言,這種擺布拍攝并非真正的民俗攝影……擺拍不可避免,表現民俗事象的細節,只有擺拍才能獲得更好的視覺體現。當然這要在真實的人文歷史環境之下,而且不能張冠李戴。民俗攝影也講究攝影的語法,像著名攝影家莊老師拍攝的藏族人頭飾,像薩爾加多的很多照片,甚至于他對動物、生態的擺布,很多細節的表現就是需要擺拍來呈現。國內外有許多旅游點安排各種傳統的“民俗”節目以滿足旅游攝影的需要。這些帶有表演性質的拍攝,違背真實性記錄的原則,失去了民俗事象的本質,不屬于民俗攝影,只能當作到此一游的旅游紀念照了。比如黃河邊的老漢,霞浦的捕魚人,楊家溪的老牛,這些都成了公用的攝影模特,這其實是在拍影視。對于這類表演性質的民俗拍攝,嚴肅地風俗攝影家應該拒絕。
· ? 民俗攝影的拍攝對象是人或者人的活動,而民俗文化就是建立在民俗的基礎上,民俗攝影的很多拍攝題材都與民俗文化相關聯,記錄了很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并傳播給大眾,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中華民族豐富的民俗文化。近年來,不少攝影家以民俗文化為主題進行拍攝和創作,記錄下了各個文化的風采。攝影家以獨特的思維和角度將民間傳統文化傳遞給大眾,記錄下各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世界各地了解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張門票。民俗攝影是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載體,民俗文化是人文攝影不變的主題之一。民俗文化的多樣性是我國在世界舞臺上擁有話語權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個民族的根基和發展的動力,它記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歷史的腳印。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擁有的實質性力量,是一個民族深層文化積淀的產物,對社會具有一種凝聚作用。目前來看,民俗文化的現狀不容樂觀,其可持續發展也成為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所以今天,當我們每一位對民俗攝影懷著虔誠的心態舉起相機的攝影人,是否可以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如何才能擺脫傳統的民俗攝影規劃統一的所謂客觀的文獻價值的陳列帶來的局限,如何以更為人性化的方式觀察和捕捉這個世界動態的民俗事象,從而帶來更為深刻的啟迪?其實,歷史的進程是無法逆轉的,現代化的觸角正以難以想象的推進力度伸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所以,民俗攝影的責任并不是回避這一現實,而是通過你的鏡頭更好地為歷史的進程提供更有價值的引導空間。從視覺文化引導力的角度去考慮,應該選擇含蓄而誘發想象的表現手法,而非和盤托出不遺余力地揭示和表現。否則,簡單“暴力”的拆解,不僅無濟于事,反而適得其反。民俗攝影的最終目的,是留下經典的民俗事象文獻 ,要知道民俗是傳統文化的承載,最終還是要反應文化屬性。一組好的民俗攝影不應該只是沉浸在優美的視覺盛宴中,不能簡單停留在單幅的光影構圖之中,而應該專注于對文化本身以及事件背后的故事與人來進行拍攝。好的民俗攝影,依舊應該是文化敘事。為民俗文化梳理出敘事,則成為了拍攝民俗攝影的攝影師們此刻最需要面對的功課。
· 參考文獻
· [1]劉祖凱.民俗攝影中傳統文化的表現探析[J].文化產業,2021(28):56-58.
· [2]賀琴. 用影像傳承民俗文化的精髓[N]. 中國攝影報,2020-11-27(007).DOI:10.38306/n.cnki.nzgsy.2020.000927.
· [3]涂浩然,袁蓉.淺談民俗攝影對文化傳承的影響[J].戲劇之家,2020(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