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蓮
摘要: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地理知識有充分的學習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地理知識,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高中生面臨高考,有很大的學習壓力。如果不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他們就不能更好地進行地理知識學習,也就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因此,教師要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及運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習興趣
一、合理運用合作及競爭機制,營造趣味的學習氛圍
高中生正處在青春期,非常容易將自己與同學進行比較,普遍存在爭強好勝的心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合作及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學習興趣,營造充滿趣味的學習氛圍。這里的合作機制是指通過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教師將學生科學合理地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設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合作、分析、溝通、交流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趣味化學習氛圍。競爭機制是指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之間或小組之間進行競爭學習。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學地理知識開展一場地理知識競賽,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競賽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地理知識。在比賽開始前,學生會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復習知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二、設置趣味地理課堂導入環節
柏拉圖曾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開端,良好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此,教師應合理設置課堂導入環節,以使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高中地理“氣壓帶和風帶”一課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運用小故事進行課堂導入。由此,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他們會集中注意力探索問題,學習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地理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地理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高中地理知識與生活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地理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同時,地理知識學習難度大,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習不感興趣。將地理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熟悉的場景拉近與地理知識的距離,從而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降低地理學習的難度。不僅如此,生活實際是學生感興趣的因素,能提高地理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高中地理“鋒面雨”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秋雨后的相關視頻,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呢?”學生對這一生活現象很熟悉,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印象。
四、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開展教學,融入趣味教學因素
隨著經濟及科技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技術已經深入各個領域中,獲得廣泛高效運用,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當前,各學校中都能夠看到多媒體設備的身影。多媒體教學設備有視頻、音頻、圖片及文字等多種呈現方式,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能夠將抽象的地理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高中地理“東南亞”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熱帶雨林的相關視頻,將抽象、復雜的地質形成過程直觀、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合理創設問題趣味教學情境
創設問題趣味教學情境是指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問題,創設趣味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地理知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此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目的。一個有趣的地理問題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關注,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六、轉變教師及學生課堂角色
在以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往往運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較差。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模式,可以靈活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探究教學法、實驗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結語
總而言之,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地理知識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興趣,才能高效地進行地理知識學習。對于高中地理教學而言,地理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通過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高效開展教學,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學生參加地理高考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
參考文獻
[1] 常青,付秋臻.論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華少年,2020(06):228+230.
[2] 趙衛超,譚聰,沈俊,等.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家庭生活指南,2018(11):174.
[3] 胡茂才.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J].青春歲月,2016(2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