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靜 高卉
摘要:為了符合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要求,我國海外“微留學”項目已經開展多年,取得一定的成績。雖然微留學項目在國內外高校中都廣受青睞,但是目前學術界“微留學”背景下新生研討課與新生適應性問題之間的關系研究較少。文章以新生研討課的內涵及價值為基礎分析“微留學”背景下學習環境的轉變和新生適應性問題,探討新生研討課的推行研究及適應策略。
關鍵詞:微留學 新生研討課 新生適應性
引言
微留學是對短期游學頗為生動的另一個稱謂,指學生利用數周的時間,前往海外高校交流學習,體驗當地文化的一種留學方式[ 1 ]。這不僅是跨文化教育交流模式之一,也是高校與世界對話的有效路徑。國外學術界對“微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留學”課程的體驗與學習以及如何合理設置“微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及多元化思維等相關領域。國內目前對“微留學”課程設置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微留學”作為新興自主的教育方式對傳統“灌輸式”教育方式的沖擊,文章通過將“微留學”背景下新生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微留學”背景下新生研討課與新生適應策略。
一、新生研討課的內涵及價值
1.新生研討課的內涵
新生研討課最初由哈佛大學設立,最初設立新生研討課的目的是幫助剛步入大學的新生適應新的大學環境,幫助學生由中學階段向大學階段過渡,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研究能力[ 2 ]。當前美國超過80% 的大學開設相關的新生研討課,已經成為美國高校本科普遍開設的一門課程。隨后新生研討課傳入我國,首先在清華大學開設并成功示范,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高校紛紛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新生研討課的價值
新生研討課涉及的對象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了解新環境,體現出與傳統課程不同的價值,主要有:一是通過交流合作進行自我體驗和自我認識,進而培養科學素養。新生研討課與其他傳統學科不同,新生研討課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更注重的是通過體驗式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自我,認識到新環境,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科學素養,掌握發現科學問題,以批判式的思維提出問題,并能夠嘗試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構建起合作為基礎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新生研討課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采取“填鴨式”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新生研討課講究的是討論的形式激發學生思維,進而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這樣的方式有效地構建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授課教師而言,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不僅讓學生擴大了知識面,增長了相關知識,使得學生與教師了解更加深入,進而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幫助新生盡快地適應新環境,進而快速地進入新的學習階段。
二、“微留學”背景下學習環境的轉變和新生適應性問題
相關研究表明,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環境的刺激人作出相關的應激反應。環境對于人而言,對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塑造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機理是人因為環境變化產生相關的應激反應,會使人的觀念和行為不斷進行調整進而適應環境,保持環境與身心的和諧。
1.學習環境的差異
總的來說,國內的生活環境相對熟悉,學生學習的目的和動力大多是迫于就業或是升學壓力,其學習和生活多是被安排和規劃,在學習之外的課外素質拓展普遍缺乏必要的鍛煉和培養[ 3 ]。“微留學”背景下學生到國外陌生的環境求學,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家庭和國內熟悉的生活環境,相比于國內求學,國外環境的開放性、多元性以及個人職業發展的差異性逐漸凸顯,學生在國外大環境下逐漸地向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轉變,學習的動力不再是壓力條件下被動式學習,是基于自我管理為中心的“探索式”和“規劃式”學習,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這樣的能力在國內培養和鍛煉是必要的。
2.“微留學”背景下新生不適應因素分析
“微留學”背景下新生不適應因素主要有:一是國內學生知識儲備不足,遇到的困難較多。當前我國以“微留學”方式在海外學習的動力不僅僅是出國學習先進的知識和技能,而是在學習國外先進知識的基礎上綜合提升自身素質。因此在沒有深入了解國外的人文地理等文化的情況下,僅僅有微留學的動機,而沒有微留學的系統準備會因為狹窄的知識面和生活經驗的不足導致學習上效果不佳,生活上造成困難。有些微留學形式下的學生海外求學主要接觸人群依然為華人群體,與本地人群接觸較少,未能有效地融入當地社會。二是文化差異造成心理壓力。一般而言,微留學背景下出國學習的學生在思維已趨于成熟,對國外的學習生活環境有一定的認識,同時也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具備自我調節的心理狀態,一般情況下能夠適應當地的生活。但是對于年紀較小的學生而言,在認知能力、思維能力以及適應社會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對于外部環境和刺激反應更為敏感,再加上心智尚未成熟,在有消極因素打擾時,心理狀態容易失衡,造成心理困擾,背負較大的心理壓力。三是國外政策法規存在的弊端及其人際交往的安全性問題。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求學并非能得到和當地人一樣的法律保護政策,甚至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例如學費問題,針對中國留學生有部分學校提高學費標準,導致學生經濟壓力大。此類負擔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留學生對于海外環境的不適應。無論是在國外長時間留學或者“微留學”背景下的求學,跨出國門走向國外接觸新事物無可厚非,留學生群體必然會走向社會進行交往交流,而且在信息化背景下,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虛擬化的交往往往不能建立起可靠的交往模式,在陌生的環境下,無論是在國外長時間留學或者“微留學”背景下的求學都有可能在社會交流中出現盲從化和被動化態勢。
三、新生研討課的推行研究及適應策略
為全面提升新生在陌生環境下的適應能力,有必要結合“微留學”形式的實際情況對新生研討課的教學組織、教學方法等方面進一步探討,在保證適應性和靈活性的前提下,明確新生研討課的課程體系構建。
1.課程定位和課程內容方面
新生研討課面向的是剛入學的學生,屬于選修性質的課程,但是區別于傳統課程,其課程定位不是為學生掌握某一種知識技能而設置,而是幫助學生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中順利地適應環境進而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其課程設置內容應該遵循多樣性和靈活性原則,結合教師的專長和學生的興趣設定,課程體系的構建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而不是系統性的知識學習。對于專題課程涉及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需要增設符合“微留學”形式下的關于海外的人文社科類型的探討課程,在討論實踐的過程中認識異國文化。不局限于本專業或本領域的知識和問題,要著眼于交叉學科的知識問題,了解更多的科學問題,為海外留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新生研討課程,拓展學生視野,以國家化的角度看待問題。
2.教學對象和教學方式方面
新生研討課的教學對象往往是初到海外留學的新生,為便于開展討論學習,應該采用小組或是小班教學的模式,具體的教學規模以實際招生情況而定。例如按照選課條件或是學生興趣等規則設定,無論是哪一種規則,都應該堅持公平公正,并能夠接受學生監督。在教學方式方面,新生研討課注重的是學生主動學習,為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起到組織引領學生的作用。在學習的過程中是雙向互動的,即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交流研討,同時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塑造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自行收集和閱讀相關資料形成對某一問題的思考,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以批判式思維思考 問題。
3.“微留學”背景下新生適應性策略
教育環境的改變使得“微留學”學生有了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的機會,在“微留學”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升自身素質,以適應新的環境,是當前學生面對的首要問題。一是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樹立批判性思維?!拔⒘魧W”背景下雖然學生留學時間較短,但是接觸的是全英文環境,需要個人主動全方位的持久聯系,如果不與其他人交流,僅僅局限于中國學生的群體,勢必不會提高英語表達交流能力,在新生研討課程中積極參與陳述匯報等交流,可以鍛煉自身素質,提升自信心。另一方面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習慣于接受知識,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批判式思維的方式思考問題,而西方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為主,通過批判性思維分析事物本質,并進行深入研究,具有較好的思考習慣。為此,教師需要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形成批判式思維思考問題。二是提高獨立學習及交流能力。在國外父母不在身邊,師生之間的關系相對平等,學習方式自由,學生不會受到過多的壓力和監督,這就需要學生加強自主學習能力的建設,學會自我控制,注重主動研究,在沒有外界監督壓力的情況下及時調整自我學習狀態。
四、結語
新生研討課不是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而是以討論的模式在師生之間進行多向交流互動,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來說,通過班級交流,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還可以使師生之間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此更好地了解海外文化適應環境,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學習階段的轉變。
(本文系2019年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微留學”課程內容設置與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實用性的研究》。項目編號:2019JG17)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淮亞鵬,莫文靜.微留學行前培訓課程的構建——以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微留學項目為例[J].文教資料,2020(13):175-176.
[2]茅銘晨,從海燕.推行新生研討課,加快新生適應性轉變[J].新校園(上旬),2015(07):85-86.
[3]徐琦,劉興紅,梅佳星,裴全力.普通高校碩士研究生新生學習適應性調查研究[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0(04):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