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工程大學 山東 聊城 210001
最近我在研究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若要給他們生活時期定個具體的歷史時間段,那就是原子能初期(公元1950年-2070年)。這概念是倪匡先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來的,如果按照這個理論用能源概括人類的生活時期,那我們就是生活在自然能中期,一想到兩千年前的人就有這么前瞻性的總結,不禁要為人類高超的智慧折服。
原子能初期的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現在的我們大有不同,現在我會按照一日時間軸為大家梳理一下。
原子能初期的人類大多在早上七點半起床,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為所謂的朝九晚五。他們居住一個四方的多層建筑物內,一般是一戶人家擁有一層內的一個獨立單元,而不像現在的我們生活在圓形的兩層房子內,一戶人家擁有該棟房子。因為那個年代的人類在經歷“人口爆炸”——第三次人口增長高峰,并于二十一世紀五十年代達到了人口峰值——八十億。
當代學者把這個四方的獨立單元進行了功能分區對比,跟當代盥洗分區相同的功能分區為洗手間,部分房屋設計采取干濕分離策略,劃分為洗手臺、馬桶和淋浴或浴缸,但這個分區大多設置在進門入口出,與當代房屋圓心處略有不同;跟當代睡眠分區相同的是臥室,大多設置在房屋進深處,與當代位于圓形房屋圓周處略有不同,當然形狀也有些不同,比如那個年代的人們大多采用四邊形的房間設計,而我們采用扇形,充分利用空間以獲取更大的采光;關于娛樂分區,那個年代的人類在器材安排上大多根據家庭收入,進行室外泳池建設、室內布置健身房、樂房、書房、游戲室……還沒有現在這種虛擬空間體驗室。我有時候會猜想他們那個年代是不是會感到空虛無聊,畢竟在像我們這種全方位的虛擬空間體驗室里,可以滿足我們對未知情景觸感,視覺,嗅覺多方面的體驗,我就經常在全景人物的頭頂觀看他們的行動,體驗一把上帝的感覺。
然后他們就乘坐一種稱為汽車(燃油燃氣混合機器)的交通工具去上班,那個時候由于人口爆炸,而且交通道幾乎為二維平面(盡管他們修建了立交橋從空間上緩解地面交通壓力,但效果并不好),他們常常會面臨擁擠困境。我看了一下停在私家森林里的私人飛行器,對他們遇到的困境默默表示了同情。畢竟這種一立方米的小家伙并不占據多少空間,而且可以利用空中航道,所以我們才不會擔心堵機問題。
原子能初期的人從事的工作大多輕易被除他們之外的某些人代替,換言之也就是不具有唯一性,而且多具有重復性,也就是今天的工作內容和明天大體一致,不需要特別多的開發性。不過我需要特別介紹一下,就是那個年代的人們采取群聚的工作策略,大量的人員聚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里,為了快速實現信息傳達和上下決策,但這使他們承受了大量的人際壓力和空間壓力,當然工作帶來的壓力還有因為生產力相對低下帶來的超額工作負擔,這個被稱為加班。
由于原子能初期的人類有固定的時間截點,所以他們把下班后的時間稱為夜生活,有一部分人會選擇呆在家中,看被稱為書的紙質材料,或者看各種影像,玩游戲……另一部分人會走進城市內的休閑場所。這里我會著重介紹一種休閑場所——動物園,一種類似私人森林?的收費觀賞圈養動物的場所。雖然聽起來很不符合現在動物權利保護理念,但那個年代的人就存在這種畸形愛好,雖然我未曾考證,但據說在此之前人類還曾圈養過他們生活地區外的人類供人們參觀,到有些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是一個侵犯人權,一個侵犯動物權罷了。
那個年代的人生活時創造了很多他們不可轉化的垃圾,經過考證,我發現曾經有因污染氣體向空中排放造成大氣污染的,現在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畢竟這種殺雞取卵的蠢事聽起來不像我們人類的行為,但古城倫敦就曾經因此被叫做霧都,當然后來它因為人類超額的碳排放量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一度沉入海底,多虧了地質大冰期,它才重新浮出水面。
當然除了這些氣體廢物,人類還創造了很多固體廢物。那時由于他們還沒有像現在我們成熟運用的分子分解技術,可以把固體廢物分解成分解,按元素進行重新利用,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原子能不能提供的進行分子分解所需的能源。所以陸地上一度堆積了大量的垃圾,但更令我們想象不到的是,他們居然“急中生智”利用這些廢物進行填海造陸,以應對海平面上升造成的陸地面積減少。
對于那些對歷史并不感興趣的當代青年來說,我的這個研究不過是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但對于原子能初期的人類來說,這就是他們真實的生活,如果說他們每天就是這么度過,可能有失偏頗,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大部分時間就是這樣的。
據說古中國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魏徵,他提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不知道我的這番考證是否對大家有所幫助,但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