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茫崖市氣象局 青海 德令哈 817000
1.1 資料來源 本文采用茫崖國家基準氣候站2008至2018年的監測資料,包括降水p H值、電導率(K值)。
1.2 降水用品的采集 嚴格執行中國氣象局制定頒發的《酸雨觀測方法》進行采樣和分析。
1.3 測量方法 當日降水量達到1.0 mm時,測量降水p H值和電導率。記錄當日08時至次日08時的日降水量和02時、08時、14時、20時的風向、風速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以觀測數據p H是否小于5.6為界來衡量酸雨嚴重程度。
1.4 計算方法 以茫崖基準氣候站2008年-2018年的降水p H值和電導率值的觀測數據,分析其連續十年月變化變化,再將月降水p H值及電導率數據處理成季節和年度資料,分析其季節分布和年度變化情況,并得出其多年變化趨勢,最后進行分析[4]。
季節劃分:按氣候劃分:冬季(12~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
2.1 月變化 茫崖市大氣降水p H明顯有月變化的特點,并且隨著時間呈現一定趨勢。一年之中最高p H值出現在5月,平均值為8.09;之后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且2月份下降明顯;最小值出現在4月,其平均值為7.61。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由于茫崖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因素,該地區年降水量僅為44mm,故3月、10-11月未出現降水量(R≥1.0mm)大于等于1毫米的天氣現象。
茫崖市大氣降水電導率值變化與該地區p H值變化率相似。電導率值在2月達到最大平均值為77.83μs/cm,2-4月短暫減小,4-8月隨月份增大但變化率不明顯,之后從8月-12月電導率值明顯減小,最小平均值為33.67μs/cm。
2.2 季變化 茫崖市大氣降水p H值有明顯的夏高、春低,夏至冬季逐漸減小的趨勢。茫崖市降水p H值季變化與該地降水量、人類活動和控制茫崖的主要天氣形勢有關。該地夏、秋季降水多,植被覆蓋率高,沙塵天氣較少,適合人類生產生活,而且茫崖地區各類工礦企業以及中國石油大量油田開工,類似石棉、VOCS之類的堿性污染物排放較高,且夏季溫度較適宜,居民不需采暖、用電偏少,該地區的火力發電廠運行設備功率處于最低值等酸性污染物排放較少,所以導致p H值相對較高;冬、春季節多為西北氣流控制,大風天氣較多,易吹起沙塵,大氣懸浮顆粒物多,人類生產和生活受到限制,各類污染型企業停工,居民及辦公設施開始供暖,火力發電廠高功率工作等酸性污染物排放增加,所以導致降水p H值較小。
茫崖市大氣降水電導率值呈現春小夏大的變化趨勢。最大平均值為76.43μs/cm,最小平均值為41.41μs/cm。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以參考上述p H值的變化原因。
2.3 年變化 如表2,大氣降水p H在2008年-2018年總共十年時間內存在特殊的變化趨勢:從2009年開始三年時間呈現p H值減小趨勢,p H值從8.26下降至7.5(2009年-2011年),之后3年呈現增大趨勢,p H值從7.5增大至8.37(2011年-2014年),之后在2015-2017年出現p H值減小的趨勢,p H值從8.37下降至7.68。值得注意的是在經過三年的短暫p H值下降趨勢后2018年茫崖市大氣降水p H值又開始出現逐漸增大的趨勢。
茫崖市大氣降水電導率自2008年至2015年的七年時間內變化率不穩定,但是從2015年起電導率值穩定在56μs/cm-75μs/cm之間。
該地區p H值與電導率值自2015年起變化率較為穩定,數值也偏小,這可能是由于近年來國家加大環保問題的整治并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及連續幾年的環保督查和大量污染物排放企業的關停有較大關系,因為茫崖地區各類企業污染物排放基本以堿性污染物和TSP為主。另外,近幾年來茫崖地區沙塵暴的日數和沙塵天氣的日數也逐漸減少,這也是p H值與電導率值趨于穩定的原因之一。

表1 茫崖市2008-2018年降水p H和電導率平均值
(1)茫崖市降水均呈弱堿性,降水p H值的分布呈明顯的夏高、春低,夏至冬季逐漸減小的趨勢;電導率月、季變化基本表現出與p H值相同的變化趨勢,這主要與茫崖的人類活動和氣候特點有關。p H值與K值在年際變化上2015年之前不穩定之后逐漸趨于穩定,說明近年來茫崖市環境污染狀況略微減輕。
(2)自茫崖基準氣候站有酸雨觀測項目以來,未出現酸雨,故該地區為非酸雨區。
(3)茫崖市降水呈現弱堿性,畜牧業及工業生產基本不受酸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