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園園
食管癌是目前臨床上十分常見的癌癥類型,這種病癥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每年食管癌的新增病例大約為31.4 萬人左右,而其中大約50%左右的患者在我國[1]。食管癌的癥狀較為隱匿,通常初始階段不會引起患者的關注,大部分患者往往是進入晚期或接受體檢時才發現,局部晚期患者在入院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手術治療時機,所以在這種狀況下需要病情分析,選擇合理的放化療治療手段以改善患者預后。老年患者由于年齡大、對靜脈化療藥物耐受性差,放療時同步使用靜脈化療往往毒副反應重,甚至無法完成放療,影響預后。本次研究中選取40 例食管鱗癌患者進行分組,意在探究替吉奧同步放化療治療老年食管鱗癌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40 例老年食管鱗癌患者,年齡65~80 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0例。實驗組患者年齡65~79歲,平均年齡(73.70±15.14)歲;男女比例12∶8。對照組患者年齡67~80 歲,平均年齡(75.10±14.65)歲;男女比例11∶9。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65~80 歲;②原發于食管,病理診斷為食管鱗狀細胞癌;③根據《非手術治療食管癌的臨床分期標準(草案)》分期為Ⅰ~Ⅲ期不可手術或拒絕手術的初治患者;④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體力狀態評分為0~1 分,能接受口服給藥患者;⑤無放化療禁忌證。排除標準[2]:①患者有嚴重基礎疾病,無法耐受放化療;②既往患或現患有其他惡性腫瘤;③存在多節段食管惡性腫瘤;④因主觀因素無法參與后續實驗或無法耐受實驗操作;⑤患者處于疾病恢復期或在接受實驗前3 個月接受過其他實驗。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n,)
注:兩組對比,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調強放療,靶區勾畫根據患者的病變部位特征以及淋巴結侵犯設計合理的照射野:①腫瘤靶區(GTV)和腫大轉移淋巴結(GTVnd):結合各項檢查可見的食管原發腫瘤為GTV,確診轉移或不能除外GTVnd。②CTV:頸段/胸上段:GTV 上下放3~5 cm,或GTVnd 上下放0.5~1.0 cm;胸中段:GTV 上下放3 cm,或GTVnd 上下放0.5~1.0 cm;胸下段:GTV上下放3~5 cm,或GTVnd 上下放0.5~1.0 cm。GTV 上、下外放3 cm 或5 cm,如果3 cm 以外沒有腫大淋巴結,則建議外放3 cm;如在3~5 cm 范圍內有轉移淋巴結或可疑轉移淋巴結,可外放5 cm。若5 cm 以外還有淋巴結,可考慮累及野照射。③計劃靶區(PTV):在CTV 的基礎上外放0.5 cm 形成,頭頸肩網罩固定的頸段食管癌可外放0.3 cm。④原發腫瘤計劃腫瘤靶區(PGTV):GTV+GTVnd 外放0.5 cm。處方劑量:95% PTV 45~50.4 Gy/1.8~2.0 Gy,序 貫95% PGTV 9~14 Gy/1.8~2.0 Gy,1 次/d,5 次/周。正常組織限量:勾畫肺、心臟、脊髓、胃、肝臟、小腸、腎為危及器官,a.雙肺:平均劑量(Dmean)≤16 Gy,V5≤60%,V20≤28%,V30≤18%;b.心臟:V30≤35%,V40≤30%;c.脊髓計劃危及器官(PRV):Dmax≤45 Gy;d.胃:V40≤40%;e.肝臟:Dmean≤25 Gy,V20≤30%,V30≤20%;f.小腸:V40≤40%,Dmax≤50 Gy;g.雙腎:V20≤20%。實驗組患者采用替吉奧同步放化療治療,自放療第1 天開始予口服替吉奧 60 mg/(m2·d)化療,分2 次服用,d1~14/q.21 d,共治療2 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近期療效 治療結束后1 個月復查食管鋇餐造影及胸部、上腹部CT(必要時行頸部CT),按照RECIST 1.1版進行療效評價,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和進展(PD)[3];RR=(CR+PR)/總例數×100%。
1.3.2 毒副反應 包括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及胃腸道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RR 為85.00%,高于對照組的5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86,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毒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及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對比(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毒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n(%)]
食管癌是目前臨床消化道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目前臨床對食管鱗癌患者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放療、化療為主,對于無法手術或者拒絕手術的患者,放療是有效的治療方案之一,而放療聯合化療進行同步治療對于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4]。在近年來的臨床研究中認為,這種治療方案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可應用性。雖然同步放化療在臨床上對于晚期食管癌患者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根治性放化療成為不能手術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但采用放療同時使用傳統的化療藥物患者的消化道、血液學、肺部毒副反應較單純放療的發生率更高,嚴重程度也加重,甚至致使患者出現中斷治療或被動延長治療時間的狀況,尤其是老年患者[5,6]。在對患者進行化療治療時也需要配合更專業的護理措施。在對老年患者進行放療的同步化療時,是否可以選擇一種療效顯著、容易操作并且毒副作用較小的藥品進行替代,在獲得更為有效的同步放化療治療效果的同時不增加毒副反應,使得治療順利進行,療效得到保證,提高患者的生存率[7-9]。
替吉奧在目前臨床上屬于一種新型的氟尿嘧啶類抗癌藥物,這種藥物主要由替加氟、奧替拉西鉀、吉美斯特等藥物進行綜合研制而成,這種藥物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血藥濃度,并且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產生的毒副作用較輕,能夠有效緩解患者在治療期間的惡心嘔吐等毒性癥狀[11-13]。該藥物屬于一種新型復方制劑,其中的若干種藥物成分在實際用藥過程中能夠相互作用,積極發揮其抗癌效果,但目前臨床研究中缺乏對于替吉奧應用于治療食管鱗癌的研究,具體療效應當進一步考證[14-17]。
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實驗組患者的RR 為85.00%,高于對照組的5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86,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崔娟娟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度較高,在其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采用聯合放化療方案,對照組患者單純應用放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進行記錄后發現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7.5%,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60.9%來說明顯更高。在本次研究結果中,兩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及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替吉奧應用于老年食管鱗癌患者的治療中所獲得的用藥安全性較高,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病情能夠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在治療期間的毒副反應可耐受[15,18-20]。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雖然可信度較高,但本研究納入的患者樣本量較少,僅為40 例,并且本次研究的隨訪時間也較短,故而在對實驗進行完善時需繼續隨訪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率數據。
綜上所述,在對老年非手術食管鱗癌患者進行治療時,應用放療聯合替吉奧同步化療效果良好,能夠在不增加患者毒副反應的同時,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較高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