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慢性腹瀉在臨床上較常見,該病病程可長達2 個月以上,間歇期在2~4 周內的復發性腹瀉較為常見[1]。導致慢性腹瀉的原因較多,且復雜,該病病程遷延,其臨床癥狀多樣化改變,同時治療方法也有不同。盡管該疾病對患者的危害不大,但長期處于腹瀉狀態,則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脫水情況。從而使其身體產生嚴重的傷害,進而對生命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對于慢性腹瀉患者,應采取積極對其病因予以觀察研究,根據其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對病情起到較好的改善作用[2]。現今,在臨床上治療該疾病通常使用雙歧桿菌、腸球菌以及芽孢桿菌等,其治療療效顯著。根據相關研究得知,慢性腹瀉患者采取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予以治療效果明顯,且具有較好的治療安全性,可降低并發癥發生[3]。為此,本院將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124 例慢性腹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分別采取三聯活菌腸溶膠囊和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進行治療,并對其治療效果予以對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24 例慢性腹瀉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2 例。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器官功能性障礙疾病;精神類疾病;無法較好配合該研究的患者。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慢性腹瀉指證;患者對該研究的目的知曉,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3065,規格:0.21 g×36 粒)進行治療,口服2 粒/次,3 次/d,需要治療2 周。在治療期間,對患者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予以密切觀察。
1.2.2 研究組 采取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規格:0.5 g)進行治療,口服2 片/次,3 次/d,需要治療2 周。在治療期間,對患者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予以密切觀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腹瀉癥狀消失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治療后,其相關癥狀均已改善,腹瀉已消失;有效:患者治療后,其相關癥狀有所改善,腹瀉次數減少;無效:患者治療后,其相關癥狀均未改善,甚至腹瀉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不良反應包括頭痛、頭暈、尿常規失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腹瀉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腹瀉癥狀消失時間為(3.56±0.45)d,對照組患者腹瀉癥狀消失時間為(5.21±1.23)d;觀察組患者腹瀉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920,P=0.000<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發生頭痛1 例(1.61%),頭暈0 例(0),尿常規失常0 例(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1%(1/62);對照組患者發生頭痛3 例(4.84%),頭暈4 例(6.45%),尿常規失常2 例(3.23%),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52%(9/62)。研究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961,P=0.008<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人類消化道中有多種微生物,統稱為腸道菌群,不同腸道菌群的比例也存在不同[4]。盡管這些菌群能夠互相抵抗,但它們也具有協同作用,可以實現動態平衡并確保人體健康。若患者的身體發生病變,將在其作用下引起腸道菌群失衡,從而導致腸道疾病發生。慢性腹瀉時是由腸道菌群失衡所導致,其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大便較多、腹痛、排便頻繁等。在慢性腹瀉狀態下,會流失大量水分,這會導致營養不良,同時還會導致貧血和其他癥狀,從而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嚴重限制患者的生活質量[5]。
引起慢性腹瀉的機制較多,且繁雜,其中主要為滲透性、炎癥性以及運動性等。慢性腹瀉的主要原因為腸道感染,腸道中的慢性細菌感染很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衡[6]。由于身體的感染,還將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這可能導致腸道寄生蟲感染和其他類似的病毒感染,從而影響消化功能并引起慢性腹瀉。缺乏消化酶引起的慢性腹瀉的原因如胃癌后遺癥、慢性胰腺炎以及萎縮性胃炎等。因此,導致慢性腹瀉的因素較多,有必要采取對癥治療的方法促進患者康復[7]。慢性腹瀉在臨床治療中通常使用抗生素,盡管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因該疾病中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難以實現理想的療效,且會發生藥物不良反應,需要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按照患者的狀況,對腸道疾病進行治療時,盡管能夠殺死腸道中的細菌,但也會同時殺死腸道中的生理細菌,從而導致腸道菌群失衡。腸道桿菌、雙歧桿菌和乳桿菌以及乳桿菌在臨床實踐中較為常用,是人體所需的細菌[8]。雙歧桿菌可以調節患者體內的微生態系統,達到平衡微生態系統的作用,并改善患者體內的免疫功能。乳酸桿菌可以分解多種酶,對蛋白質的形成以及分解起到促進效果[9]。當患者患有腸道疾病時,很容易引起腸道中病原細菌的增加,殺死人體中的有益細菌。在這種情況下,盡管采取乳酸桿菌予以治療,但是它僅取決于患者體內的少量生理性有益細菌的調節,并且難以獲得所需的治療效果。腸道細菌可與患者體內的其他細菌共存,以確保人體的正常功能。另外,腸道桿菌仍然是人類腸道菌群中對腸道功能予以改善的菌群[10]。因此能夠較好的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統。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得知,研究組患者腹瀉癥狀消失時間為(3.56±0.45)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5.21±1.23)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920,P=0.000<0.05)。研究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1.61%(1/6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52%(9/6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961,P=0.008<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8.3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6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398,P=0.001<0.05)。通過結果比較可以充分證明,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慢性腹瀉的臨床效果顯著優于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腸溶膠囊。
綜上所述,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用于治療慢性腹瀉,其治療效果能達到預期目標,能有效提高療效,縮短腹瀉消失時間,且具有較好的治療安全性,該治療方法可在慢性腹瀉的臨床治療中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