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鄒明 徐保利 吳殿斌 韓瑩旻
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能夠對人體內的組織器官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1-3]。因此,醫院內收集諸多藥品不良反應并將其進行上報處理,是實際工作的重點內容。世界衛生組織(WHO)《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報告指南》中指出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才能反應預警,為了解本院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減少或避免其重復發生,確保患者用藥安全,發揮臨床藥學監測工作作用[4]。作者回顧分析了本院2010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集上報的79 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 年1 月~2020 年1 月上報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并經監測中心評價有效的不良反應846 例,其中嚴重藥品不良反應79 例,占9.34%。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導致患者住院、住院時間延長或危及生命,甚至死亡。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79 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患者的性別、年齡、藥品種類、給藥途徑、累及器官/系統及主要臨床表現、治療及轉歸等。治療及轉歸參考文獻[5]分為好轉、痊愈、死亡、病情加重。
2.1 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患者性別與年齡分析 79 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患者中,男24 例(30.38%),女55 例(69.62%),女性所占比例較大,>60 歲患者占比最大,為43.04%(34/79)。
2.2 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藥品種類分析 根據《新編藥物學》的藥品分類方法,將79 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中涉及的40 種藥品進行分類統計,其中抗腫瘤藥物(43.04%)、中藥制劑(16.46%)占比較多。見表1。

表1 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藥品種類分析(n,%)
2.3 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患者的給藥途徑分析 79 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患者中,靜脈滴注72 例(91.14%),口服給藥3 例(3.80%),肌內注射2 例(2.53%),皮下注射2例(2.53%),以靜脈滴注給藥為主。62例為單獨用藥,17 例聯合用藥,主要與抗腫瘤藥物類藥物合用。
2.4 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器官及主要臨床表現 79 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中,全身性損害38 例、血液系統損害29 例,為主要累及系統/器官。由于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會累及患者多個系統/器官,因此合計例次數比實際例次數多。見表2。

表2 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n,%)
2.5 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對原患疾病的影響及轉歸 79 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患者經治療后好轉68 例(86.08%)、痊愈7 例(8.86%)、死亡2 例(2.53%)、病情加重2 例(2.53%)。
3.1 給藥途徑不同引發的嚴重藥品不良反應 從本院79 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數據中看出,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引起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比例高達91.14%,建議臨床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或不選擇靜脈滴注給藥的治療方法。采用靜脈給藥的治療方法,藥物對患者產生效果的作用比較快,且生物可利用度也比較高,特別在部分重癥患者以及急癥患者的搶救治療中,具有顯著的疾病治療優勢。因此,靜脈給藥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6-8]。但是,由于靜脈給藥注射液體特定的性質以及外界因素均會對治療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可能會影響患者治療藥物的液體性質,且增加了患者輸液治療中存在的風險。所以,當前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經口服用藥物的治療方法,盡可能減少一些靜脈給藥措施。
3.2 抗腫瘤藥物引發的嚴重藥品不良反應 本次研究顯是,誘發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報告中抗腫瘤藥物最多,抗腫瘤藥物最易引起血液系統的損害,特別是骨髓抑制和白細胞的全血細胞減少[9,10]。本報告中以對血液系統的損害為主,與文獻報道一致。抗腫瘤藥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質,且大部分抗腫瘤藥物常為毒性藥物,其對人體的選擇性比較差,在對人體內腫瘤細胞產生破壞的同時,也干擾了機體正常組織細胞以及代謝情況,特別是對于機體內正常骨髓造血所產生的的影響,干擾人體內正常骨髓造血干細胞的分化以及增殖功能,甚至誘發乙烯利得血液毒性癥狀,對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以及預后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11,12]。除此之外,大部分腫瘤患者的疾病治療過程中,醫生常對其選用綜合的藥物干預措施,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患者個性化的治療措施,從而降低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可能性,并實時檢測患者的各項血液指標。另外,針對部分嚴重骨髓抑制的患者,常在患者藥物治療之前,減少患者的藥物治療使用量,或者為患者使用預防的粒細胞對人體內的因子產生刺激,并產生白細胞介素或者血小板生成素[11]。
3.3 重視中藥注射劑引發的嚴重藥品不良反應 本次研究數據顯示,中藥注射劑引起的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位居第二,占比例16.4%。79 例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共涉及到8 種中藥注射劑,藥物的不同種類對人體的系統產生較大的損害,且損害系統常以全身性損害、皮膚或者附件、呼吸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為主,且往往是多個系統損害同時發生。近年來,隨著中藥制劑的廣泛應用,中藥注射劑的安全問題備受關注。據統計,中藥制劑引起的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中注射劑占90%以上[13]。除此之外,患者使用中藥進行治療的時候,藥物的質量、生產工藝等均是影響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所以臨床醫生需要充分重視這些因素,降低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
3.4 重視老年人群用藥的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監測 >60 歲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比例為43.03%,明顯高于中、青年患者。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均處于衰退狀態,尤其是肝腎功能的減退,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且多數患有慢性疾病,通常用藥種類也比較多,故長期用藥、聯合用藥引發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較高,因此對于此類患者臨床用藥應格外謹慎:①具有相同藥理作用的藥物避免合用;②臨床醫生用藥品種盡量少而精,藥物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至有效劑量;③臨床藥師協助醫師對患者做好藥學監護工作;④必須聯合用藥時應反復斟酌,以防止或減少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14]。
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多個因素息息相關,而患者合理使用藥物進行疾病的治療,是降低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核心內容。患者根據正常的疾病治療療程使用藥物,其由于藥物發生的不良反應常是藥物和機體共同作用產生,醫護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充分認識這一點,同時承擔起患者的用藥教育安全。與此同時,醫護人員也需要加大和患者的溝通交流,及時對患者發布一些藥物治療的臨床不良反應,并為患者提出具有建設意義的建議。此外,臨床醫生需要掌握一些準確的藥物使用方法,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以及給藥方式,顯著降低患者由于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與此同時,醫生也需要加強不良事件的上報質量,通過提升事件上報的精準性,認真核對患者的臨床用藥治療信息,保證上報數據信息真實、可靠,并詳細描述患者的不良反應、急救過程以及癥狀轉歸階段。另外,由于護理人員也全程參與了臨床藥物的配置、使用以及監護等整個環節,所以其也應該重視不良反應的處理以及預防,有效保證患者的疾病治療安全。
總之,醫院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充分重視藥品不良反應的工作,通過加大培訓力度以及宣傳力度,促使醫護人員掌握更多的藥品不良反應知識內容,顯著提升醫護人員上報不良事件的積極性,最終提升臨床疾病藥物治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