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清秀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一種危重疾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特征。發病是由于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供異常,造成心肌部位嚴重缺血甚至壞死。近年來,該病以45 歲以下人群為高發年齡段,且呈逐年遞增趨勢發展,如果不能及時搶救,極易導致心臟功能受損越來越嚴重,進而威脅生命安全。心率不穩、心律失常、心肌疼痛、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并發癥,一旦這些并發癥出現,將會增加治療難度,且不利于患者病情的穩定,同時對預后也有巨大的干擾[1]。而加強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預防并降低各類并發癥發生率,另外給患者的預后帶來積極的影響。實驗選取10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探討了兩種不同護理干預方案的總體效果,旨在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方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10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2 例。觀察組患者男34 例,女18 例;年齡最小42 歲,最大81 歲,平均年齡(56.81±8.21)歲;心肌梗死部位:位于前間壁12 例,位于前側與內膜下20 例,位于前、下、后壁20 例;發病時間最短1 h,最長18 h,平均發病時間(7.12±3.63)h。對照組患者中男32 例,女20 例;年齡最小41 歲,最大80 歲,平均年齡(56.18±8.17)歲;心肌梗死部位:位于前間壁14 例,位于前側與內膜下21 例,位于前、下、后壁17 例;發病時間最短1 h,最長19 h,平均發病時間(7.22±4.26)h。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入院均經心電圖檢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合臨床癥狀,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并發癥者,如心律失常、心源性缺血等;合并感染者;合并心肌病及其他急性腦血管疾病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避免各種異常發生;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治療環境,調節好室內的溫度和濕度等;結合患者的病情及機體狀況,為其提供飲食指導;此外,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拍背,給予生活護理。觀察組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內容具體如下。
1.3.1 體位干預 待患者病情穩定后,為其調節好病房內的溫度和濕度,使用手控搖床,采取平臥位與60°階梯式半臥位交替急性,每隔1 h 左右變換一次體位。注意,需要先由平臥位抬高床頭至15°,然后緩慢繼續抬高,30 min 后,促使患者恢復平臥位。
1.3.2 運動干預 患者病情不穩定期間,需要絕對臥床休息,確保病房內安靜,保證患者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入院3 d 后,待患者病情穩定可逐漸進行被動活動鍛煉,同時定時為患者翻身,幫助按摩四肢肌肉,注意控制好力度[2]。入院4~5 d,協助患者取半坐位進行進食,鼓勵患者主動活動,四肢、關節,還可以進行屈伸運動鍛煉,15 min/次,4 次/d。若患者病情良好,可指導進行主動翻身,護理人員同時幫助叩背,促進排痰。入院6~7 天 d,鼓勵患者床上坐起,入院8~10 天 d,協助患者進行下床活動,指導圍著床慢走,5 min/次,2 次/d。入院10~14 d,指導患者病房外活動,每次平地行走距離依情況而定。病情控制良好,精神狀態良好的患者,可協助上下樓1 層,2 次/d。患者入院15 d 后,可結合具體情況,模擬出院后早期活動量,告知適當增加戶外活動量,如有異常,需及時終止運動[3]。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可進行院外維持治療,此時可在家中積蓄康復療養,可依據自身實際情況,處理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參加一些輕松的文娛活動,但運動期間,要避免情緒過于激動,每周來院進行血流動力學、心電圖等檢查,這樣可為后期康復干預提供指導。運動期間,家屬還要加強監測力度,給予患者更多的鼓勵和安慰,這些都有利于患者身體的康復。
1.3.3 其他護理 告知患者每日按時服藥,聽從醫生意見調整 用藥方案,注意休息,避免熬夜,關注天氣變化,依情況添加衣物,避免受寒。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情緒波動較大。飲食方面,要清淡低脂飲食,若存在高血壓、糖尿病,還應做到低鹽飲食,多吃蔬菜瓜果,保證機體營養。學會自測血壓、心率,隨時了解心臟功能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來院就診。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依從性、并發癥發生情況、預后情況。①治療依從性:完全依從:患者能夠完全遵醫囑并配合護理人員;部分依從:患者基本遵照醫囑,部分事項配合護理人員;不依從:患者完全不遵醫囑,不配合護理人員。總依從率=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②并發癥包括心率不穩、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肌疼痛。③預后情況:BI 指數:評估內容包括洗澡、更衣、上下樓梯、進食、行走等,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生活質量評分:分值與生活質量狀況成正比。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依從性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BI 指數、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依從性對比[n(%),%]
表2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分)

表2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此外,與患者血脂異常、長期吸煙、體重超重、長期不合理飲食、心臟疾病、糖尿病等有密切的關系[4]。臨床上部分患者發病前會出現胸部不適、心悸、乏力、煩躁、心前區疼痛等癥狀,還有部分患者發病前無明顯癥狀,病灶突然出現。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屬于一種為危重性心血管疾病,一旦不能及時治療,將會直接損壞患者的心臟功能,進而影響生活質量[5]。及時搶救固然重要,但同時配合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也比較關鍵。康復護理干預屬于臨床護理的一種,主要針對患者各種功能障礙實施干預,如運動干預、體位干預、飲食干預等,最大限度幫助患者改善心理、身體等多方面的障礙,進而促使其重獲獨立生活的能力,提高預后。實驗對觀察組患者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結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依從率為98.08%,高于對照組的78.8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BI 指數、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72.03±0.31)、(78.49±1.2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58.64±0.27)、(60.34±1.08)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理想干預方案是康復護理干預措施,此方案的應用,總體效果良好,利于疾病的治療,且對改善預后有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并實施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提升治療依從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且有益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