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丹 中國人民大學
關于制造強國的戰略文件《中國制造2025》在十年前被中國的政府發布,至今已五年有余。我國制造業技術水平在此期間大幅提高,甚至在某些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飛速進步受益于中國經濟深度嵌入于全球價值鏈之中。中國制造業在嵌入全球價值鏈過程中從最初的組裝加工起步,完成了工藝和產品等內容的升級,逐步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的功能升級和“鏈”的升級中,積極努力地向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攀升。另外,當前全球范圍內頻繁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現象,逆全球化的趨勢逐漸顯現。而在中國的制造業不斷融入全球的價值產業鏈的過程中,企業自身的吸收、發展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問題也逐漸開始顯現出來。決定一個國家企業未來發展能力的關鍵因素是創新能力。而關于嵌入全球價值鏈對于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已有很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研究。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建設制造強國。面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本文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研究,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側重點提供了一些參考,豐富了全球價值鏈對于技術影響的研究。
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GVC)這一含義是被Gereffi 首先發明出來的,聯合國認為,它是指跨國公司為了使產品的內含價值實現所經歷的一系列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原材料的采購、生產、銷售以及服務。高峰和高越(2005)分析認為,其包含三個分工的必備條件:首先,至少需要兩個國家在商品的生產進程中給予增加值;第二,相同種類的勞務商品需要連續并且按順序進行生產;第三,在這當中最少需要有一個國家需要用增加值貿易這一方式來完成生產,相當于不僅要運用進口的投入品而且還需要對外出口產品。
價值鏈分工是指,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以及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當中,原材料提供、半成品生產與組裝、成品設計、銷售、回收等一些列有關于生產的環節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分工,其中還伴隨著進口中間商品、對產成品進行出口的一系列分工形式。Kaplinsky&Morris 指出,全球價值鏈中,最重要的環節在于當中的核心戰略,其余的各個環節給予的價值各有不同。所以,要想對整個的全球價值鏈進行了解并進而控制,就需要對其中的戰略階段進行控制。該就成為全球價值鏈所研究的重要的進程表,對各個國家的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對全球價值鏈進行了解并進行控制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制造業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程度不斷加深,但仍處于中低端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制造業仍舊主要以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型企業為主,從全球化分工的角度來看,仍舊處于嵌入全球價值鏈的底端。而隨著一系列產業優化升級政策的提出,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企業,不斷創新發展,正在向全球價值鏈的頂端邁進。另外,發達國家會采用“利潤分配不均”的方式制約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通過將生產制造、加工制造等技術含量較低的環節放在發展中國家,而將研發、設計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放在自己國家,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融入全球價值鏈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以政府視角看待中國制造業嵌入全球價值鏈仍舊處于中低端主要歸因于三點問題:貿易壁壘、技術壁壘、人才短缺。貿易壁壘主要是指隨著保護主義以及貿易區域協定等不斷出現的大環境下,針對中國制造業的反傾銷等事件層出不窮。同時,針對產品的質量不過關、知識產權問題使得中國制造業舉步維艱。技術壁壘是指中國制造業在產品制造流程、質量檢查、研發制造等環節比較薄弱,“卡脖子”事件也不斷發生。同時由于各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導致中國制造業模仿和學習其他國家技術受阻。人才短缺是指發達國家利用優越的條件吸引人才,導致我國技術型和創新型人才大量流失。同時,專業型人才培養機制與相關機構的不完善導致知識型和復合型人才不斷外流,這也是阻礙我國制造業躋身價值鏈中上游的重要因素。
從產業發展角度分析制約中國制造業嵌入全球價值鏈主要從產業的異質性和產業結構不合理兩個方面來分析。產業的異質性主要是指我國的制造業由于經營范圍、經營產品、技術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使得我國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的層次也應該不是一致的,因此,不能統一地將中國制造業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中上游。而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是指我國制造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和人力密集型的企業為主,企業生產的產品附加值較低。同時像鋼筋水泥等加工制造業較多,使得企業的供給與需求嚴重不匹配,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較弱。相反地,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生產產品主要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較高,技術制造與智能制造高度融合。另外,中國的制造業在嵌入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沒有形成產業集群,規模效應沒有發揮,仍舊模仿或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為主,產業的結構不合理。
從企業角度分析制約中國制造業嵌入全球價值鏈的因素主要從融資約束、金融體制不完善、路徑依賴、創新能力差幾個角度出發。融資約束問題主要體現在很多中國制造業融資能力較差,使得中國制造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不斷拉大,企業沒有過多的資金開展多項價值鏈工作,這將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上游的重要因素。而中國金融體制的不完善也使得中國制造業產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路徑依賴是指我國的知識產權較少,技術水平受限等問題使得中國制造業想要改變自身的難度變大變難,倒逼中國制造業延續之前的路徑,使中國制造業長期處于中低端層次。中國制造業難以擺脫國際市場的控制,繼續從事低附加值產品加工制造等環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是影響中國制造業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根本原因。創新產品或服務的啟動資金不足、創新的水平低下,創新資金投入周期長,創新支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導致企業的創新活動逐漸喪失活力,企業不愿意進行人力或資源上的創新,大多數企業延續之前的“路徑”,也進入盲目代工的行列中。
首先,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對于那些沒有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企業,以及全球價值鏈嵌入度較低的企業,這類企業具有較弱的創新發展能力,需要對其涵蓋的技術溢出效果進行充分的發揮,對相應的成本進行相對良好的控制,把盈利的空間進行充分的放大,對技術水平進行提高增強。對于全球價值鏈融合度相對較高的公司,應警惕邊際遞減的技術溢出效應以及"俘獲效應",要對研發項目的投資增多,不斷把技術類相關難題解決以及對創新能力進行提高,提升先進技術水平。在全球價值鏈可能重構乃至加速重構的背景下,企業應提前做好應對,開拓新的進出口市場,提高供應鏈與價值鏈的穩定性。
其次,要對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位置進行一個重新的審視。企業必須結合自身的特點,選擇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位置,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確定自身的比較優勢。放棄已有的代工生產,同時要注意好處理與價值鏈主導企業之間的關系。隨著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穩步實施,制造企業應該抓住機遇,通過開發和引進前沿的技術、先進的管理辦法以及科學的發展戰略等,使自身有機會躋身于高附加值型價值鏈的環節。
最后,另外,我國制造業整體的全球價值鏈嵌入度仍然偏低。因此,應積極鼓勵我國制造業企業參與增加值貿易嵌入到全球價值鏈中并提高價值鏈嵌入度。其次,要加快調整貿易方式的轉變,優化外貿產業結構,加大基礎研發投入比例,掌握安全可控的核心技術。最后,重構以及加快重構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對他的預案提前做好準備,在對國內的價值鏈進行延伸拓展的過程中,需要營造特定的生產模式,對部分產業鏈的轉移采取鼓勵措施。為制造業營造穩定的內部環境如完善市場制度,提高違法違約成本,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降低貿易壁壘、區域貿易協定等對于中國制造業的影響。同時,在人才體系的建設上,應該擴大教育和培訓幅度,提高人力資本在創新能力上的貢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