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巍 鐵人學院 技能人才培訓部
首先是在授課方面,受制于當前相對局限的實操條件,大部分技工學院開展的課程以傳授基礎理論為主,沒有在社會調研分析的基礎上作相應改變。其次是統一人才培養方式無法適應不同地域和基礎的學生,石油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應當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技能、知識和素質各方面發掘出潛能并突破自我,向高素質綜合性人才轉變。最后是教師實踐經驗不足,長期校園教學可能導致其掌握的行業信息相對滯后,部分技工院校錄用高校畢業生授課,他們對于傳授哪些知識、用何種渠道與方法培養學生的經驗相對匱乏。
一方面校企合作缺乏實質性人才培養內容,多數情況是提供一個實習、培訓、考證或者參觀場所,這受制于企業自身性質,無法支出過多時間和資金進行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學校在實訓室的設備投入上相對保守,設備的人均占有比例較低,石油專業在開展技能訓練時基本都需要大型設備,高投入導致其更迭速度堪憂,無法與當前市場緊密聯系。除此之外,學校課程與企業培訓計劃也可能存在沖突,導致空檔期出現。
一方面石油行業相對低迷,雖然近幾年有所回暖,但目前國內對于人才需求仍相對較少,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以及各大外企私企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嚴苛,石油工程專業的招生人數也在普遍減少。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產業化升級速度的加快,能源產業也在向智能化、數字化發展,在此背景下,人才需求在向綜合型、高素質轉變,人才創新性得到更多關注。但是技工學院的教學內容受當前人才市場的驅動,學生接受的培訓主要圍繞現有技術崗位開展,對于未來信息時代下石油工程領域的巨大變化、新標準新崗位的產生,我們缺乏足夠認知和準備。
技工院校需要根據學生們的具體情況確定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目標,其后制定一系列教學方案,在此環節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構建一個相對合理的教學體系。隨著社會生產的飛速發展,傳統教學體系已經難以適應當前市場要求,必須有所完善和創新。
1.確立課程體系原則
在完善和創新教學體系時,首先應當將促進就業作為基本導向,促進就業并非淺顯的字面意思,而是學校通過培養,使學生勝任石油產業中的各類職位,并能夠在該崗位中再學習,對于可能發生的問題也具備一定分析處理能力;其次,教學主體內容更加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能力的內容主要包括個人實操能力和對突發狀況的應對解決能力;最后,改革措施的確立主要以當前市場崗位需求為依據。
2.創新課程內容
教學體系直接影響著最終教學質量,我們需要在原有的課程基礎上,通過對當前和未來的市場人才需求作深入分析,以構建相對科學的教學結構。在符合國家倡導的石油工程職業規格基礎上,課程設置必須具備較強的科學性、邏輯性,一方面各門課程之間存在必要的聯系貫通,另一方面具體課程內容也需要做創新調整以適應新的目標要求。
為使學生們更好地適應當前多元化市場需求,教師團隊的優化是必不可少的。結合石油產業的獨特性,專業教師們必須充分了解井場一線的現實發展情況,才能作為促進者、引導者指導學生們進行技能訓練。技工院校可以安排專業教師開展定期考察和短期培訓,旨在通過不斷學習強化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在實踐中作思考、總結,在回歸學校時對當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和重組。除此之外,院校應當為教師考慮,減少繁冗的教案要求,課堂教學可采取多種教學形式,信息化技術和資源運用于課堂能有效緩解教師的壓力,從而在有限教學資源下盡可能地提高教學效率。
技工院校的辦學宗旨便是針對相應企業,培養出滿足要求的專業人員,從辦學宗旨到具體教學內容,院校和相關企業都保持著相對緊密的聯系。技工院校想要了解最新的石油產業發展情況、企業的崗位信息,都必須深化和企業的溝通合作。在相對發達地區,技術院校教育以學校為主體,相關企業以配合方式展開一系列合作,這種教學方式從某種意義上屬于校園企業化,但基本保留了普通的校園學習環境,而在具體的教學結構上融入了相對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這種教學模式在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也為日后的就業擇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而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石油工程專業院校大多以企業為主導,通過采用企業和市場要求的人才標準制定人才培養計劃,這種模式下,學生們在校園開展針對性學習,畢業時通過企業的考核爭取到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