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寶 拉薩廣播電視臺
新聞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作為新聞記者,一個新聞事件,不同記者報道,其報道的角度、思想內涵的深度、傳播的效果會有所差別。在實踐中,記者的職業素養,首先體現在發現新聞的能力上。優秀的記者,總是能在別人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從小切口找到一個深刻的、有感召力、可以產生共鳴的主題。
首先,行業的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電視新聞對于國家大事、民生、法治等進行報道,使得人民群眾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熱點新聞,可以對社會中發生的事件了解、評價。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內容的創作者,只有不斷提升自身采編能力,才能獲得更多好新聞,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對于新聞的需求。其次,保持行業的活力。新聞記者提升采編能力,可以促進電視新聞行業永葆活力,可以不斷注入新的血液,使電視新聞節目可以獲得群眾的認可,在新媒體環境可以提升電視新聞的競爭力。最后,滿足群眾的興趣和對熱點的關注。新聞記者應該了解群眾關注的熱點,并對這些時事熱點進行深度挖掘,提升自身采編能力,探尋群眾關注的話題,并制作出群眾喜愛和關注的節目,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
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前要做好準備工作,確保采訪可以順利開展,但有些記者在采訪前沒有做好準備工作,在采訪現場臨時發揮,導致面對采訪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情況手足無措。在這種情況下,采訪對象與記者之間配合不默契,采訪效率低,采訪工作無法順利進行。曾有年輕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出現采訪對象反客為主、給記者當起了“老師”的情況。采訪完畢記者懵懵懂懂,忘記了自己采訪的題目,導致采訪任務無法完成。
在當前新聞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較為強烈的情況下,實現對新聞資源個性化服務方案的創新,是大數據技術的突出優勢。但是,部分大數據技術在設計之初缺乏對信息資源選擇工作價值的有效研究,在制定個性化信息服務方案過程中,對于大數據技術在信息識別和歸類方面的突出價值缺乏有效的應用,無法在充分契合新聞受眾需要的基礎上實現信息資源的高質量供給。部分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對于當前關注度較高的信息缺乏必要重視,在進行傳統信息資源傳播方式改良過程中,無法對大數據技術進行充分的應用,難以在信息內在關聯得到明確的基礎上,實現對新聞內容傳播突進的有效探索,無法為大數據的改良應用提供更加完整的支持。
地方廣播電視臺的新聞信息主要是通過電視進行傳播的,盡管電視能夠讓具體新聞信息更加廣泛地加以傳播,但由于受到空間及時間上的限制,地方新聞信息的傳播效率受到嚴重影響,這就需要采用多種媒體平臺進行新聞信息的傳播,進一步增強新聞信息的傳播力度。地方廣播電視臺中的新聞信息需要經過一系列程序加以制作,這不僅提升了傳播成本,還使得新聞信息的播出速度受到限制,影響了地方廣播電視臺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地方廣播電視臺應當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打破傳統傳播手段的限制,不僅要將電視作為新聞信息傳播媒介,還要積極采用現代化手段,將各類多媒體平臺作為傳播媒介,使得新聞信息的傳播力穩步提升。
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是成為優秀新聞記者的前提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新聞輿論戰線與黨和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積極宣傳黨的主張、深入反映群眾呼聲。”具備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記者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表現,它對記者捕捉新聞事件起著關鍵的作用。一個責任感強的記者,容易觸發新聞敏感,記者報道的積極性、動力也更強。記者的政治素質主要體現在堅強的黨性和正確的政治方向上。(1)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斷學習及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先進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言行,不斷加強黨性修養鍛煉,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政治觀點和政治主張,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2)堅持人民性原則。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真正把體現黨的意志與反映群眾的心聲統一起來,把我們要說的與群眾想聽的統一起來。只有深入群眾,深入一線,才能了解第一手的資料,反映人民情懷,引起廣泛共鳴。(3)弘揚正能量,傳播社會正氣。作為新聞記者要以弘揚正能量為出發點,傳播社會正氣,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很多人利用門檻要求低的網絡平臺進行信息傳播,信息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廣,這也導致新聞信息過剩,很多新聞都有相似之處,而具有深度和個性的新聞信息越來越少。第一,重大事件普遍與時事政治有關,在報道時要準確掌握新聞重點、中心內容,正確引導輿論導向,讓受眾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準確報道這些時政類新聞能夠在受眾群體中樹立較高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從而有利于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力的提升。第二,突發事件主要指突然發生的事件,如地面塌陷、交通事故等,這類新聞講究時效性,誰先報道出來誰就占有絕對的優勢,雖然這很考驗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敏銳度和工作效率,但往往這種新聞能引發廣大受眾群體的關注。因此,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能夠讓受眾得到有效的信息,凸顯了廣播電視新聞的服務性,有助于提高其新聞傳播力。第三,本地典型事件能夠凸顯當地特色,具有針對性,更能體現出新聞的真實性,能使受眾產生情感共鳴,提高本地廣播電視新聞在受眾心中的地位。典型事件分為負面和正面兩種類型,負面新聞對受眾有一定的警示教育作用,能夠讓受眾進一步思考,有效規范受眾行為。正面新聞對受眾有激勵、鼓舞的作用,使得受眾通過正面新聞的影響,對自身嚴格要求,能有助于提高國民的素質。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本地典型事件,都要注意新聞導向的正確性,做到弘揚正能量。
新聞記者在采訪時要確保新聞信息的真實性,這是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記者不能為了提高溝通技巧而對采訪內容進行扭曲,一旦出現扭曲的問題,后續工作就無法順利進行。記者對采訪內容要如實報道,讓社會大眾對真實的社會事件進行客觀評價。真實報道是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是新聞記者進行新聞報道的關鍵。有的采訪對象根據自己的意愿,或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向記者陳述帶有自己判斷結論的事件過程,往往多數還能自圓其說,這就需要記者有較高的判斷力和掌控力,盡量在不破壞采訪氛圍的前提下,以討論的語氣把事件的真相挖掘出來,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否則,如果因為不實報道造成不良影響,或引起法律糾紛,后果會相當嚴重。
在新聞采編過程中,新聞策劃對于新聞最終的呈現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新聞策劃包括對新聞報道以及新聞本身的策劃,可以通過不同的媒體實現新聞策劃,通過新聞策劃可以提升新聞的影響力,在社會上形成輿論效果,引起公眾的關注,使得新聞的傳播效果可以得到實現。在新聞策劃過程中,應該掌握一定的技巧,并擁有獨特的視角以及準確的切入點,一般會選取一些別的新聞不曾選擇的角度來闡述,最終還會凝練主題、升華主題,提高新聞的價值。新聞策劃過程中并不是憑空想象的,需要新聞記者在長期的報道中積累經驗,通過在工作中對新聞的各個角度進行挖掘,最終形成的與其他新聞不同的創意,這種新聞創意的效果還需要實踐的檢驗。新聞策劃過程中,還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做好新聞策劃預案,從多個角度、全方位、開拓性地進行思考,使得新聞可以立體化地展現在群眾的眼前。在策劃后期,還需要對新聞作品進行把關,根據新聞策劃的主題、內容以及規模等進行全面的考慮,進行主題的升華。新聞策劃中的創意需要新聞記者具有非常強的能力,充分的準備,在新聞策劃過程中不能捕風捉影,為迎合大眾而進行虛假創意,也不能進行新聞炒作。因此,新聞記者的采編能力的提升,需要新聞記者具有獨特的視角,具有與眾不同的分析能力,這些都需要新聞記者不斷學習與提升,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總之,每一次新聞發現的過程,應該是通過深度思維,了解事實、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增長自己見識、擴展事實領域的開放過程,而不是透支自己腦洞、把自己想空的過程。深度思維的過程,應該是向外尋求論據支撐的開放過程,而不是向內尋求結論的閉合過程;應該是向外增長知識、擴展視野,而不是閉合思考,“內卷化”的自我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