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怡 河北金融學院
近些年隨著經濟下行趨勢以及風險因素增加,中小銀行面臨的風險急劇擴張。對于中小銀行來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暴露的可能性增加,很可能來自產能過剩的客戶和交易對象。中小銀行的資產負債率往往較高,但是自身的盈利能力不足,并且缺乏信用支撐。中小銀行面臨多種風險疊加的可能。
第一,高風險。不同于大型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中小銀行的規模小、網點少,缺乏有力抵抗風險以及充分分散風險的能力。并且,中小銀行的經營規范程度欠佳,自身特色及優勢不明顯,吸收人才的能力有限,技術水平及經營規模都與大銀行有一定的差距。這些劣勢使得中小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容易面臨更高的風險,而風險發生時中小銀行的受救助順序也在大型銀行之后。
第二,可能性大。據統計,在商業銀行金融風險事件中,中小型銀行在經營中發生風險的概率遠高于大型的銀行。首先是因為中小銀行的總數占銀行機構總數的大部分。其次,中小銀行的資本中風險資產占比巨大。最后,中小銀行網點多開設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服務的客戶以收入水平較低的個人為主,貸款對象的違約概率較高,容易給銀行造成信用風險。
第三,影響廣。金融機構經營中的危機不僅會在大銀行之間傳導,也會在中小銀行之間傳導。擠兌事件首先會影響中小銀行的客戶群體,進而通過恐慌心理和更多的擠兌行為影響到同業銀行,甚至引發整個金融系統的危機,危害實體經濟。
第四,后果不可挽回。大型銀行在面臨危機時有足夠的能力從規范自身經營管理、引導外界輿論以及尋求央行幫助等方面為自身解決危機,危機的影響力是可控的,幾乎不會造成倒閉。而中小銀行在面臨危機時極其脆弱,其自身的資產規模以及經營能力不足以應對風險,也難以爭取到外界幫助,倒閉的可能加大。
第一,受經濟下行形勢的影響,金融市場上的一些風險由大銀行和企業集中到中小銀行。銀行和企業在業務上有密切聯系,容易受到企業風險的影響。當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佳時,主要客戶是中小企業的中小銀行首先被波及。并且,中小銀行往往服務于特定的區域,受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當地政策影響更為直接。
第二,中小銀行容易受到當地政府的影響。例如,農商行多服務于農業企業,在一些地方,農業企業作為地方產業的支柱,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更看重對企業的扶持而不是對銀行造成的風險,因此會向農商行施加壓力要求其為農業企業提供貸款。更甚者,明知一些企業的經營存在隱患或者達不到申請貸款的標準,仍要求農商行向其發放貸款,這顯然會迅速導致信貸風險的形成。
第三,中小銀行的內部組織存在缺陷。與大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的內部組織結構存在內部控制人問題,發生代理問題和道德風險的可能加大;一些中小銀行對信息識別的能力不足,不能充分識別關聯交易;還缺乏對于金融產品創新的政策和鼓勵氛圍。
第四,部分中小銀行對于風險資產的處理能力有限。中小銀行在縣級及以下地區網點眾多,借款人群體出現還款危機的可能性高。在面對貸款難以收回、資產質量下降時,中小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成本加大,并且訴訟程序耗時耗力,甚至還會遇到借款人惡意拖欠款項且不配合訴訟程序的情況。村鎮銀行面臨的處置不良貸款困難尤其突出。
信用風險是指銀行的交易對象因某些原因發生違約而對銀行造成損失的風險。信用風險暴露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包商銀行被接管事件。信用評級機構對一些由于資產質量下降或者出現損失的商業銀行下調評級。
信用風險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在經濟高速擴張時期,企業等交易對象經營能力良好,對銀行違約的概率較低。而經濟下行時期,企業盈利遇到困難,不能及時足額還款的可能性增大,就會增加銀行的信用風險。中小銀行由于客戶多面向中小規模的企業和中低收入個人,因此在經濟下行時期遭遇信用風險的可能性較大。
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是指銀行的流動資金不能夠滿足客戶提取現金、自身償還債務以及發放貸款等要求,還包括銀行的大量資金為非現金資產或者資產到期沒能收回、不能及時周轉的情況。
當前的金融體制在不斷變革,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各種規模的商業銀行競爭激烈。大部分的中小金融機構都轉型為商業銀行,一些中小銀行為了迎合市場化的經營方向和獲取更多經濟利潤,以占用聯行匯差以及多方拆入資金為手段不斷擴張資產規模,導致資產和負債的期限不匹配。這些外界因素的變化一旦危及中小銀行,引發客戶的擠兌,就會造成流動性風險的真實發生,往往會引發難以控制的連鎖反應。
銀行的利率風險是指由于市場經濟的變動使得金融資產價格變化進而帶來的風險。我國的商業銀行曾經處在利率被管制的環境下。近些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中小銀行面臨的環境變化顯著,利率風險的防范必要性越來越高。
目前中小銀行的利率風險意識不高,對于資產負債的管理往往注重數量而非質量。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利率的變化會影響資產質量,加之利率管理的相關崗位和人員不足、利率風險的計算方法落后。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后,仍有一部分中小銀行依然采用舊的管理方式管控利率風險,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和相關的知識、技術培訓。第三,利率風險的計算方法落后。中小銀行仍采用傳統的敏感性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方法對風險進行評估,并沒有創新和改進,也不善于使用新型的金融風險規避工具。
銀行的操作風險是指由于銀行內部的運行程序或者人員操作發生失誤造成損失帶來的風險。中小銀行作為我國銀行業的重要主體,在促進實施地方金融政策、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小銀行操作風險表現在:人員管理混亂;柜員操作不規范;業務的審批沒有經過授權;現金業務操作不規范等。
由于中小銀行業務監測風險的技術有限,操作人員的風險意識不足,加上基層網點的柜員頻繁變動,網點的操作人員無法牢固掌握業務操作規程,從而在風險管理上產生漏洞,做不到及時跟蹤貸款信息以及充分監測風險,很大程度上對柜臺業務產生了制約。
銀行的聲譽風險是指銀行的經營過程中來自自身管理上或外部的負面事件,從而對銀行的聲譽造成損失。我國正處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產業優化升級的階段,金融領域的各項改革不斷深化。中小銀行面臨的競爭加大,而自身的資金規模、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等不足以應對激烈的競爭,一旦出現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問題,就會引起群眾和專家媒體的關注。并且,社會大眾會在媒體上迅速傳播銀行聲譽問題,可能會引起廣泛的恐慌,使聲譽危機成為現實。
1.主動降低經營風險。要摒棄以往為了謀求高收益而實行高風險經營、發放高風險貸款的做法。不能有僥幸心理,認為遭遇經營危機時國家和央行會提供救助,損失會由國家承擔。事實上,中小銀行破產倒閉的例子絕不罕見,中小銀行應秉持安全的原則進行經營。
2.豐富風險處置工具。中小銀行在經營過程中應當完善風險預防的機制,及時識別并化解各種類型的風險。還要引入新型的風險控制工具,保持較高的銀行資產質量。
3.加強對問題機構的審核。問題機構的還款難題往往是導致中小銀行出現風險的重要原因。中小銀行應該完善自身對貸款全流程的審核力度,在發放貸款前確保企業具有合格資質、經營合規、盈利能力和還款能力有保證;在放貸后,應當及時追蹤貸款去向。銀行內部也要加強治理,完善風險的管控,制定審核借款人的機制。
4.地方政府應當積極承擔起自身管理和引導的責任,將中小銀行風險處理的情況列入評價政績的目標。應當大力鼓勵中小銀行結合地方特色加快金融科技創新;要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和公共服務的投入,著力解決中小銀行服務中小企業過程中的難題。
5.對于已經遭受風險、資不抵債的中小銀行,有關部門應當及時接手進行清算或重組,還可以出動銀行同業的接管救助,盡量減小銀行破產倒閉對社會大眾的不良影響和在銀行業的連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