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穎 本溪市人防指揮中心
對于企業經營管理者來說,既然內部審計信息化趨勢不可逆轉,且相對于傳統審計來說,內部審計信息化優點多多,因此企業經營者需要投入必要的時間、精力來了解內部審計信息化蘊含的各種風險,在內部審計信息化完善策略的設計方面,注重借鑒一些企業的經驗,只有從其它企業經驗中汲取養分,才能夠避免相關策略的設計中出現同樣的錯誤,減少走彎路的概率。
對于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工作而言,需要對企業的發展整體目標進行明確。而且審計工作的開展主要是為了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評價與檢測,確保企業內部控制能夠滿足企業未來的發展。對于企業內控審計工作開展而言,起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對會計工作進行監督與管理,確保企業會計管理工作的實施滿足合理性以及合法性,并且保障企業會計工作的計算信息具備準確性以及真實性,提升企業會計工作質量。在當信息化環境的作用下,企業內控審計工作需要全面地進行改進與創新,在對企業內部會計工作進行監督與管理的同時,還需要對企業網絡信息系統進行全面的監督與檢測,保障企業內控審計工作能夠順利的開展,為企業在市場中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1]。
在信息化環境下的作用下,企業內控審計工作的開展需要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而且要想促使保障企業內控審計工作全面實現信息化管理,就需要通過信息技術建立數據庫,促使企業內控審計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可以直接通過數據庫信息,直接開展審計工作。由于企業內控審計工作方式在信息化環境下的影響,其工作方式已經逐漸發生了變化,為了能夠促使企業滿足市場當前的發展形勢,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企業就需要對內部財務會計管理情況加以重視,并轉變傳統的審計工作模式,促使審計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全面地提升,這對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夠為企業的獲得經濟效益。
為了保障內部審計結果的真實性、客觀性、合法性、公允性,同時降低審計風險的發生概率,企業需要保障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同時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數據的安全防護。首先,企業需要設置獨立的審計機構,與財務部門相分離,確保審計人員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開展各項審計工作;其次,企業需要引導審計人員學習最新的互聯網技術、審計知識,做好“互聯網+”時代最新審計風險防范工作,有效識別和評估各項風險;再者,企業需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數據的安全管理,做好各項數據存儲工作,防止數據丟失或被盜取[2]。
信息化環境下,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大數據。為此,企業需要高度重視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建立和專業審計軟件的開發,將企業的內部控制、監督評價與內審工作集中至一個信息化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和科學集中化管理。良好的審計軟件是審計技術與方法的有機集成,中小企業應加大對專業審計軟件的開發力度。針對企業自身的特點,引進或自主研發高性能、多功能的審計軟件,并根據企業業務需要開發相應的模型,提高審計軟件的適用性。審計軟件的開發應注重數據安全管理,可運用適當的信息技術對電子數據實施實時監控,防止數據被濫用和篡改。同時,企業需對員工的權限實行詳細劃分、分類管理,嚴格控制個人相對應的權限,提高信息資源的相關性和安全性。
互聯網在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中的應用,使得審計單位與被審計單位之間的距離被縮短,同時也使得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在不用到達現場的情況下就可以完成審計工作目標。但需要注意的是,遠程審計雖然方便,但存在諸多風險,企業需要實施全流程監督機制,實時監控企業生產經營環節的各種異常,從而對風險進行快速識別、評估和化解。這種情況下,企業審計風險識別與評估人員需要對自身的職責范圍進行重新界定,做好遠程審計全過程監督工作,及時發現問題。
隨著審計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內審人員需要認識到大數據審計將是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在進行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員工應當及時更新審計思想觀念,發散審計思維,樹立信息化的意識,順應新的大數據審計模式。大數據審計對內審人員的計算機專業水平和知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應注重對內審人員的多維度培養。內審人員除了需要具備專業的財務會計、稽核審計、經營管理等知識,還應掌握必要的計算機知識,熟練運用審計軟件和大數據管理系統。企業應廣納兼備金融經濟知識和計算機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加大對人員的培養和考核,增強其風險防范意識和風控能力,使之能夠適應不斷變化著的金融信息大環境。
信息化時代是一個高度開放和自由的時代,同時也是鼓勵創新,允許失敗的時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企業應該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轉型。在開展內部審計風險識別與評估工作的過程中,管理者需要創造寬容的審計文化,在硬性化審計評判標準的基礎上,增加部分有一定彈性的內容和規定。讓內部審計人員風險識別人員具有一定的自主發揮空間,如此對于風險識別人員潛能的挖掘很有利,進而幫助企業提升審計風險識別與評估效果,降低審計風險發生概率。
近年來,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信息已然成為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資源。信息技術被廣泛用于社會各個方面,正悄無聲息地融入我們的生活,為我們帶來諸多便利。其在企事業單位管理領域的大范圍應用,更是較大程度上帶動了企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的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