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丹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要實現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到來必定會帶來新的使命、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而當代的畢業生對于新時代來說是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力軍。新時代大學生的顯著特點以及受到多方面的障礙因素制約,學生的就業意愿、就業觀念、價值取向發生著顯著的變化,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就業觀念以及在高校人才培養期間如何培養學生就業觀念的形成,是推動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服務現代農業的關鍵所在。
對于高校而言,95 后、00 后的同學已是校園中的主力軍,習近平點評“95 后”畢業生是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由于他們所處的時代與社會環境,新時代畢業生他們確實個性鮮明、思路眼界開闊,勇于嘗試和 創新,同時在新時代新產物的作用下,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但是也容易被不主流的思想所左右、他們強調自我意識的形成,但也容易造成自私的不良后果、他們個性獨特但有時過于追求個性化。當代大學生成長于國家改革開放、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巨大的社會變革、開放的文化氛圍、飛速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對這一代人的價值觀影響較大,他們在擇業時所呈現出來的價值理念有著不同于前幾年畢業生的鮮明特點。
新時代大學生與80、90 后畢業生相比,處在一個信息飛速發展的年代,他們想象力更豐富,視野更開闊,同時還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和懷疑的精神。通過網絡媒體等方式,學生們接觸的信息多了,所產生的認知也會隨之提升。根據調查,現在的畢業生在考慮自身就業中,除了會考慮就業城市、工資報酬、就業單位性質等因素,多數學生更多考慮到的是企業行業與個人的發展前景和空間。在工作中較看重的方面多數學生選擇了更傾向于自己感興趣的工作。
在訪談調研的過程中,部分大學生表示更看重的是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和工作中的人際關系,若在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會選擇辭職或跳槽,而不是解決問題,這些學生都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也有一部分學生表示自己會選擇畢業后一邊打工一邊旅游,朝九晚五的傳統工作模式已經不再是所有人的第一選擇,新的工作模式的到來,比如直播網紅、微商、自媒體工作者等,對傳統的職業產生了巨大的挑戰。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價值理念決定了他們能否順利就業,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在這一點上表現尤為突出。
就業價值理念是畢業生對于就業意愿和選擇,它對畢業生的就業起著導向性的作用,直接影響著畢業生的擇業行為。影響當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學生的個體主觀因素。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讓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都開始悄然改變,農業院校的大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影響,部分學生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甚重,學生借錢買高檔手機、化妝品的新聞屢見不鮮。這些消極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畢業生的價值觀,而不良價值觀的形成又與學生的就業選擇和價值判斷產生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因為農業行業工作單位大多數是在農村或者偏離城市中心的地方,很多學生不愿意去基層或者離城市中心較遠的地方,反而一線城市成了首選。
高校的人才培養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現階段農業行業人才缺口與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這種矛盾的凸顯,說明了當前高校培養的人才已經落后于經濟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結構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然而,當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業類院校的高校在學生的就業價值觀引導上做的并不到位。雖然每所院校都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效果卻不明顯,以理論講解為主,針對特定專業的精細化指導不夠,缺乏教學互動,也缺乏系統的畢業生職業生涯體系指導,導致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對學生就業觀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家庭教育引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畢業生就業觀念與就業選擇,比如父母的職業、經濟情況、社會地位等等,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就業價值觀。對于目前農業院校的學生來說,一方面多數孩子都來自獨生子女的家庭,家中只有一個孩子,家庭并沒有較重的經濟負擔,不需要畢業后急需找一份工作養家糊口,他們可以選擇繼續求學或者依據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另一方面,對于生源地為農村的家庭來說,本來父母就是農民,他們并不希望孩子將來還會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讀大學能夠使孩子獲得一份“體面而輕松”的工作。
新時代的大學生出生在中國快速發展的時代,他們見證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分享了經濟發展的成果,學生自我意識較強,更愿意將興趣作為職業選擇的標準。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他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離開農村擁有一份高薪水的工作,因此對下基層、回農村、薪酬較低的工作崗位不感興趣。另外,由于網絡媒體的普及,微博、微信、電商等平臺催生了網紅等媒體職業者的出現,大學生在接受這些訊息與新的職業類型后,更加看重自由對自己生命的意義,也隨之出現有部分學生在選擇職業類型的時候傾向于自由職業和網絡媒體工作者。
在學生層面,面對復雜的社會背景和巨大的就業壓力,首先學生在校期間要學會端正心態與學習態度,學生應當摒棄專業偏見,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其次,要養成規劃意識,學生要認識到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對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對自己性格、興趣、價值觀的探索,來規劃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通過不斷調整和完善計劃,從而達到提高就業競爭力的目標。最后,應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平時應當積極主動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和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在參與活動中注重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力,提升自己的情商、智商、逆商,大學期間為畢業求職做好知識、技能、心理等方面的準備,助力自己順利進入職場。
家庭教育貫穿在同學們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父母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在家庭生活教育中,父母應該給孩子輸送正能量,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其次,農業院校學生大都來自農村,父母抱有很高的期望,但不要一味要求學生按照父輩的意愿從事穩定、體面、高薪酬的職業,在子女擇業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摒棄傳統的就業觀念,在情感上給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引導學生在職業選擇的過程中,能夠最大化的發掘自我價值。最后,父母應注重在平時的生活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獨立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首先,學校應該注重對就業創業教師的管理和指導,可以建立梯隊式的畢業生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隊伍,采取容易接受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主要強調的是對學生規劃意識的培養和自我認知能力的提升,使學生能夠養成自我規劃、自我管理的意識。經過兩年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選拔一些專業資歷較深的教授或者副教授,資歷較深的教師看待分析問題的深度可以幫助同學們做出更加切合實際、更正確的決策。其次,對于二級院系來說,應該依據學院專業的需求開展校企合作,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促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用人單位的良好銜接。最后,農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最終是要為農業生產一線發展服務的,學校應該通過專題講座,或者邀請優秀畢業校友,教育學生要將個人的發展和國家的興旺結合在一起,營造學農愛農的良好氛圍。
新時代大學生在社會發展的影響中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的擇業是就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中,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提供多種的就業吸引政策,為學生提供切實有效的就業幫扶。同時應當加速健全畢業生就業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切實保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適當增加就業機會,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學生去基層、去一線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目前“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形勢下,依據學生的現實情況,應當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機會支持,為學生提供培訓的機會,完善創業的優惠政策和稅收政策,完善畢業生創業的保障體系。
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了青年價值取向的重要性,它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總之,畢業生的就業意愿和價值取向是學生擇業觀的一個形成過程的一個反映標準,擇業觀對于學生來說就像是人生途中的指南針,為學生的未來前進指明了方向,正確的價值觀能夠使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明確方向,做出合理的決策,使學生把個人發展和國家命運相結合在一起,為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實現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培養有知識、有技能、有本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