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珊珊
(臨沂市蘭山區花園灌區灌溉管理所,山東 臨沂 276000)
近年來,臨沂市按照“生態性、景觀性、自然性”的原則,對中心城區河道兩岸實施高標準改造,按照“水、岸、灘、路、堤、景”于一體的原則,對沂河區域進行美化、綠化,打造了高低錯落、群體復合、曲徑通幽的景觀效果。
一是水景觀區域不滿足城市發展需求。隨著城區的快速發展,臨沂將由“一河為軸”邁向“兩河時代”,現狀以沂河、祊河、涑河為中心的景觀帶已不滿足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二是現狀水景觀與周圍產業布局不夠緊密。現狀的水景觀僅僅考慮周圍水景觀需求,與周圍產業布局、城市發展融合不夠。三是水景觀與臨沂厚重歷史文化結合不夠緊密。
1)連網可達,近遠結合。通過水系連通工程,完善水資源配置格局,改善水生態環境,做活水文章,將近遠水系納入城市生態脈絡,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網格。
2)串珠成鏈,提升價值。通過對沿河人文節點、景觀道路、慢行系統、濱水綠地、生態空間進行整合與梳理,以中心城區豐富的水系為紐帶,讓眾多景點串珠成鏈,放大效應,形成具有豐富活力與層次的濱河空間,形成具有沂蒙文化特色的中心城區景觀旅游品牌。
3)兩水三岸,聯動產城。臨沂依水而生,因水而名,為打破南北狹長而東西縱深不足的發展瓶頸,中心城區由“一水為軸”的城市格局邁向“兩河時代”,以沂河引領城市景觀軸線,向東推進,以沭河串成城市旅游休閑軸線,兩相呼應,聯動產城,沂沭兩河三岸的時代正式拉開序幕。
老城區東北部風貌特色在于人文歷史、莊嚴雄壯、積淀深厚。設計主題:挖老城歷史文化,注重文脈延續,打造尺度親切適宜的城市歷史人文記憶長廊,重現昔日臨沂城市記憶的景觀風貌。
該區域主要是文化展示和商業旅游功能,集中在老城區的東北面,將區域內水系規劃建成兼具水鄉風情和商業旅游功能的”江北秦淮河”“夫子廟”城市景觀,構筑“人、水、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活空間,成為代表臨沂傳統和現代形象的標志性地帶。基于水系將沿線區域內人文歷史景觀有效整合,如同藍色絲帶將各點串聯成線,形成區域級的游徑系統。
現狀社會及人文環境保存較好、河灘風貌雄偉壯麗,設計中對此處景觀僅稍作休整,保留其原有狀況,設計集城市戶外運動休閑、現代藝術休閑、都市觀光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景觀區,包含給游人沿河漫步、運動、觀光等動態休閑的空間,原有濱水城市風貌的基礎上塑造沿岸景觀園,促進老城區周邊居民對優美自然環境的向往。
現代商貿批發區、河東區南部的經濟開發區技術創新核與中部的沭河綜合創新核,風貌特色為現代簡約、活力創新、拼搏向上。設計主題是圍繞旅游觀光、現代商貿、文化創意、休閑娛樂四大發展方向,通過功能調整和業態轉型,豐富商業業態,推動傳統商業街向文化商業街轉型。在沂蒙文化中融入現代時尚元素,進一步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等途徑,融入現代、時尚、創意思維,豐富演藝競技、文博會展、品牌設計、文創交流等業態,形成濱江產業文化聚集區。
該區域主要包括典型的產業聚集區,如現代商貿批發區和河東區南部的經濟開發區技術創新核和中部的沭河綜合創新核等產業活動密集的區域。河水流經臨沂中心城區產業核心地段,景觀區位非常重要,皆為規劃的重要商貿、物流、產業區域,為了更好地銜接規劃,設計有現代城市氣息的公園、廣場和休閑水岸,兩岸設計起伏的綠地草丘,形成現代藝術花園,后方種植高達喬木形成綠色背景,屏蔽車行干擾。鋪設木質鋪裝及休閑座椅供有人停靠休息。梳理兩岸商業濱水空間景觀品質,增加水上觀景平臺。產業發展風貌區是集城市標志性景觀和城市形象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功能區,通過河道景觀展示新時代活力的核心。
市區行政中心、片區商業中心(北城、羅莊、河東等)風貌特色在于多彩生活、靜雅宜居、康體休閑。設計主題是依托舊城改造、新城建設,強化東西縱深,注重濱河空間開放性、參與性的營造,著力打造富有活力積聚人氣的濱河景觀,展現時尚現代的都市風情。
該區域主要包括濱河活力區域、市區行政中心、片區商業中心(北城、羅莊、河東等)、片區中心以及一些人群活躍度高的區域。本區域內河道兩部用地性質多以住宅用地為主,為了給當地居民打造一個宜人的居住環境,在局部臨近住宅區的河段,以小空間劃分為主打造小而精致的活動空間與私密空間。設計以休閑、宜居、康體、養生的景觀空間為主,給人以靜雅、舒適的感覺。
北部的生態農業公園、公共綠地、沂山余脈以及南部的羅莊生態恢復區,風貌特色為原始境地、生態野趣、親近自然。設計主題是以場地現有景觀資源為基底,以生態保護與濕地涵養為重心,運用生態學設計手法,適度設置活動內容,營造生態野趣的郊野景觀風貌。
該區域主要包括北部的生態農業公園、公共綠地、沂山余脈以及南部的羅莊生態恢復區等生態廊道。現狀河道兩岸較為原始,現有自然山體、農田、果園等鄉村風貌,設計中對此處景觀僅稍作休整,保留其自然韻味,給游人沿河漫步、運動、觀光等靜態休閑的空間,在面積廣大的鄉野景觀中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和諧。本區域的景觀設計以水邊灘地和林帶為特色,岸邊配植風味獨特的水生植物,林中種植鄉土樹種,古樸簡陋的步道、溪石等元素,營造親切質樸水灘的環境。
設計濱河水上觀光通道、紅色文化體驗通道、自然田園休閑通道、書香文化體驗通道4 條特色旅游線路,以及市域內由中心城區環線、市域環線、多條中心城區至外圍景區的放射線的旅游休閑通道,合理布局休閑度假、生態旅游、運動親子等多種休閑活動項目,增加場地的參與性,刺激區域水經濟旅游的發展。
充分考慮平水期、豐水期、枯水期的景觀效果;結合河道現狀、平面線形設計、河道主導功能、就地取材及景觀的要求,對河道斷面進行分級設計;根據實際情況,在河道兩側控制寬窄不一的河濱綠帶,對于局部地段現狀河道灘地面積較大的區域,從景觀角度考慮,對灘地進行適當開挖擴大景觀水面;河濱綠帶建成之后可以成為聯系臨沂市中心城區各組團之間的綠色生態走廊、河濱帶狀公園,聚集人氣,拉動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同時促進大河兩岸土地的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