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豪 福建江夏學院
從1990年上海交易所成立以來,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我國股票市場短短幾十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上市公司數量迅速增加,股民數量也顯著增長,尤其是自然人投資者。我們深知,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股票市場有著緊密的聯系,從它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中足以見它的重要地位。
有一種觀點認為,價值溢價效應是存在的,尤其在股票市場上表現明顯,具體來說,就是價值型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往往會高于成長型公司的股票收益率,并且很多相關研究也證實了這種觀點。那么,形成這種價值溢價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是我們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問題。
在我國股票交易市場,自然人占投資者的大多數,他們往往缺乏理性的投資觀念,他們偏愛短線交易,具體表現為追漲殺跌、反向交易等行為模式,由此不難看出,在中國股票交易市場中,投機程度遠勝于投資。本文通過對股票價值溢價成因的分析,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一些股票價值溢價的理論依據,尤其是自然人投資者,保障他們的切身利益是一項長期可持續的“收益”,換一種說法,這將有利于我國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
從90年代至今的大量金融研究數據發現,存在一種模式,可以預測某些股票和資產組合收益之間的關系,投資者可以依據掌握的信息獲得超額收益,因此得出結論說,股票交易市場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在這些眾說紛紜中,價值溢價現象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理論界分別從“風險溢價補償”和“投資者情緒”兩個角度來研究價值溢價的成因。
1.風險溢價補償:在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的情況下,因投資者的風險承受程度有所差異,當面對不同風險時,選擇也大相徑庭。投資者可能會選擇冒著風險獲得較高的報酬,或是只接受已經確定的收益,放棄冒風險可能得到的較高報酬。這種在已經確定的收益與冒風險所得收益之間的差異,就是風險溢價,投資者要求對其自身承擔風險的補償,便形成了風險溢價補償。
2.投資者情緒:這是個無法度量的概念,因為形容不出來它是高漲還是低迷,近期是否發生了變化,它只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反映投資者的投資意愿或者預期。情緒是個不穩定因子,它影響著投資者對股價走勢的主觀判斷,受持倉風格、社會地位、財富累計等因素的影響,每個投資者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或是樂觀,或是消極。不過所有人都難以否認的是,情緒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投資者對未來股價波動的主觀性偏好,它會主導投資行為,形成股票價值溢價,進而影響整個股票市場的價值走向。
我國股票發行市場定價一般高于其每股凈資產的賬面價值,推及二級市場交易價格也是如此,這其中既體現正常股票市場的基本特征,也與我國A股市場的特殊情況有關系,歸納起來,引起股票價值溢價的成因概括為三個方面。
1.公司可辨認資產的公允價值超過凈資產賬面價值,形成公允價值溢價;
2.品牌效應、業務資源、經濟實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形成的創業溢價;
3.由于我國實行股權分置改革,在此格局下形成的流通股特殊溢價。
“過度反應假說”是投資者以不變和可預期的方式對某些事件做出過度的應對行動,屬于行為金融學的領域,其重要特征就是將個體決策的心理行為和市場行為聯系起來,具體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
1.投資者在預測股票走向時,會對“優”股過度樂觀,對“差”股過度悲觀,亦或對熱門股持續高估,而對冷門股則持續低估。但這樣的結果往往差強人意,這是因為從長期來看,無論熱門股還是冷門股都會回歸均值,這是基本面調整的結果,最終會導致“優”股票表現不佳,而那些被認為“差”的股票則表現優異。
2.過度反應與市場有效性有著緊密的聯系,市場有效能正確地反映股票內在價值,使股價位于其合理的價位上,股票價格在前期的異常波動幅度越大,在之后的修正中調整的幅度也會越大,也就是說,前期價格出現超漲的股票在修正的時候會超跌,而前期價格出現超跌的股票在修正的時候會超漲,這使得股票得到實際報酬率偏離了理論的水平。
只有認清我國股票市場的價值溢價成因,把握市場發展的現狀,才能更好的制定投資政策,有效應對股票市場可能存在的風險,只有保障了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才能使我國股票市場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