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沂城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十分重視農業發展。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生產效率低下,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農業產品質量,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也造成了嚴重危害。因此,農業發展要實現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就應當充分重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如何有效緩解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最終使農業生產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深入研究。
農業生產和發展受氣候、環境的影響大。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夏季高溫會使農作物嚴重缺水。環境持續干旱會引發病蟲害發生,如蝗蟲等,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質量下降。如此循環往復,不利于農業經濟的長期發展。借助生態經濟的理念,尊重農業生產的客觀規律,將生態理念引入農業生產,推動農業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借助生態理念,結合農業生產環境的實際情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用科學、環保的生產方式,對農作物的生長進行積極干預和調節,減少農業生產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證農產品的質量。
要想使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不能只看當下的短期經濟利益,應該從長遠角度去看待農業發展問題,在發展中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如果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破壞周邊環境,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資源去改善農作物的生長環境,無形中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降低了農產品的品質、產量,得不償失。對此,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應在保證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前提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使農業朝著生態農業方向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下,大量國外農產品進入我國。國外農業現代化程度高,規模化、高技術水平的生產方式降低了農產品生產的成本,價格低廉,對我國農業體系產生了很大沖擊。借助生態經濟的理念,結合各個地區不同的生態環境,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引進來,轉變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
生態農業之所以能夠得到重視和推廣,取決于其自身具有的特點。
傳統農業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和成本上漲,降低農業生產的利潤空間。相比之下,生態農業通過整合各類資源,壓縮了生產成本,減少了資源消耗,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推動效果明顯。
生態農業強調盡量不用或少用化學農藥。同時積極推進產業模式的多元化,如依托農村地區的自然景色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動態平衡。在挖掘農業經濟發展潛力的同時,還起到了保護農村生態的效果。
生態農業的出現與發展,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之上的,如無土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膜下滴灌技術等。因此,重視先進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為技術推廣打好基礎。
傳統農村產業以種植、養殖為主,具有生產周期長、經濟附加值低且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等特點。而倡導生態農業則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如建立農產品冷藏與深加工企業。將初級農產品加工成各種商品,然后利用電商遠銷省內甚至全國各地。構建“生產-儲藏-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既可以吸引農民就業,幫助農民拓展增收渠道,又能夠豐富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經濟向好發展。另外,發展生態農業還可以變廢為寶。農作物收獲之后,可將秸稈收集起來用于漚肥、制作沼氣、加工成牲畜飼料等,既可以解決就地焚燒導致的污染問題,又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
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或是以資源換發展,或是以環境換發展,無論哪一種模式都會使農村生態失衡,導致農村經濟失去活力和潛力,甚至會加速農民的逃離。生態農業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維護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以環保求發展,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尋找平衡點。如休閑觀光農業就是生態農業的一種典型模式,利用農村地區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優勢,吸引更多的城市人群前來觀光、游玩。隨著生態農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村地區的生態也會變得更加穩定。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互聯網等新興行業,而對于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相對較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的創新發展動力。生態農業的蓬勃發展,一方面增加了農業經濟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更多資本。有了資金保障以后,農業技術、裝備的創新研發速度將會加快,農業人才的規模將會擴大,農產品附加值將會得到提升,農業經濟實現健康與持續發展。目前國家對于生態農業提供了政策扶持,在“三農”領域的投入資金呈現出持續上漲趨勢,為生態農業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在現階段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視角進行分析,以此就需要在研究的過程中,可以基于一些實際出現的問題,進行管控流程方面的有效處理,進而保障在未來的管理過程中,可以有效的保障經濟發展的完善程度。并且在管控的過程中,還需要有效的提升管控模式的應用范圍,以此能夠充分的讓我國的農業經濟朝向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下去。
為了保障在現階段生態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可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就需要有效的建立起經濟運維管理的科學模式。在這樣的管理模式當中,需要充分的保障科學性以及完善性。首先從時間延伸的角度進行分析,需要有效的在管理的過程中,能夠提升結構的時效性價值。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需要能夠基于協調發展體系的時候,可以針對農業經濟,以及能源體系的合理性,進行完善合理的評估,以此充分的保障形成的能源體系,可以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的發展需求,需要充分的保障經濟體系可以平穩的運行下去,不會由于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其造成嚴重的影響。在現階段的生態農業經濟體系當中,主要的是需要將新型能源進行穩定的發展下去。而為了實現這樣的管理目標,就需要順應現階段社會的發展進程,同時以及現代化農業的管理需求,需要保障在出現問題之后,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分析以及處理,以此做好對管理系統的優化以及調整,進一步的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一些水利工程項目的開展過程中,需要提升太陽能能源方面的利用程度,以及可以結合起各種新能源,這樣就可以實現能源方面的有效轉化。在這樣的能源使用方式上,不僅僅可以實現對于能源利用的創新發展,同時也是在建設的過程中,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程度。使得在之后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可以有效的為管理工作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還需要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結合其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以及有效的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可以依據當地指定的一些相關規定,進行合理合法的進行管理工作的開展,能夠在規定的允許內,開展生態農業經濟活動。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有效的提升生產的效果,為農戶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就需要能夠重視起生產力方面的提升。以此,就需要重視起在農業市場以及科學市場當中,進行有機的融合,以此保障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生產以及生態環境的構建過程中,可以有著較高程度的協調發展。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需要能夠進一步的落實生態概念和環保理念。需要對現階段的生產力進行集中化的監管,以此保障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有序的進展。而在形成的生產力監管體系當中,還需要能夠對農業資源結構進行優化以及調整,需要在管理的過程中,還能夠重視經濟所起到的重要綜合價值。在生產力水平的提升過程中,還需要結合起實際的發展情況,進行制度方面的完善。例如,在現代化機械設備的推廣過程中,就需要有效的保障為農戶帶來針對性的宣傳服務,針對當地的農業種植品種,以及種植環境的各種因素進行考量,以此為農戶提供一些有效提升生產力的機械設備。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農戶依然再使用傳統的種植技術,則無法順應當下的農業發展,以此就需要積極的使用一些高效率的機械化設備,以此有效的在種植的過程中,實現生產力的解放,進一步的推動我國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使用合理的機械設備的過程中,也是有效的實現生態保護工作的重要途徑,例如進行合理精準的施肥、施藥,不會由于傳統的種植技術,導致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為了保障有效的提升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效果,就需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以此可以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進行社會服務體系的系統化構建。同時,還需要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進一步的提升綜合性的價值,保障維護生態農業市場的平衡。在進行工作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當下的農產品管理工作,進行規模化的調整。需要首先對經營試點項目進行集中化的管理,以此能夠在未來的經營過程中,基于農業生產結構,以及經濟的運行體系進行完善以及創新,進而保障在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標準進行調整,充分的符合市場的運作標準。同時,還需要在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的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以此能夠在未來的工作當中,進行生態方面的平衡發展,避免由于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而出現亂砍濫伐的問題。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才可以有效的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在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有效的提升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就需要對建設機制以及管控效率進行充分的整合,進而保障我國農業產業健康的發展下去。并且,對于現階段的農村發展工作,也是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經濟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的基礎上,才可以得到可持續的發展,以此就需要在未來的管理過程中,能夠加強環保產業的扶持以及幫助。
作為農業發展大國,我國應該順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路徑,在充分總結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與完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要和生態經濟聯系起來,重視農業生產的客觀發展規律,積極引入新的農業科學技術,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人工調整生態環境,緩解和協調發展與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統一。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調動社會各個主體,如政府、企業、農業生產者等,共同促進生態農業發展。政府要支持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普及,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企業要積極研發先進農業技術,減少生態破壞;鼓勵農業生產者從事生態農業,提高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