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鑫 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面臨著從高速向高質量的轉型,對于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校友經濟對于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尤為重要。校友經濟和新時代經濟發展目標和路徑轉向密切相關,其產生是社會經濟與區域紐帶共同作用的結果。在W市,“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在近年作為校友經濟的實施路徑之一,引發了眾多的社會關注。
我國目前校友經濟的產生多依附于校友會而存在。目前,校友自發結成校友會對于高校進行資源的反哺為校友經濟的主要形式,同時校友會形成的高校評價也影響著高校的優秀人才引進及招生,以提供就業機會為主要形式。
校友是一種獨特的概念,一方面,它具有群體指代性;另一方面,它也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概念,既可以指曾經在學校學習過的某位學生或者工作過的員工,也可以指校友會等依靠行業性或地域性產生的校友群體。校友經濟在校友的社會活動中一般以母校為核心,圍繞母校、校友與社會三者間的聯系,產生的是物質、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結果或目的是給母校、校友以及社會帶來客觀收益。
1.中觀性
校友經濟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宏觀上的政策支持和調控,為高校與社會、企業的交流構筑橋梁,也針對某一特定區域或行業、部門等,因此具有中觀性,與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相銜接。W市的校友經濟就是一種典型的行政區的中觀性經濟。校友經濟較為集散,且因高校不同而相對獨立,但是因地區或行業等有所交叉,對于單個企業、校友個體和高校本身都可增加微觀利益,也為全國的宏觀經濟提供試驗范本。
2.地區性
校友經濟依托于校友關系,也因此多在一定區域內進行經濟活動,發揮經濟作用。這種地區性不僅圍繞高校所在地,而是通過校友的散落聚集構成新的知識與信用輻射校友家鄉等地區,構建新型區域經濟。同時,在同一地區的不同高校間,也存在人才交流與知識交流。以W市為例,眾多大學坐落的“大學城”標簽在W地區形成了區域性的校友經濟印象,對于W地區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3.情感性
校友經濟是以情感為紐帶,校友之間以同校關系構建朋友圈,不設“會費”等門檻條件,通過不斷引入新人與外聯,建立商業信任,產生一個共贏的社交體系。校友經濟的活動,均屬于自發的支持,充分符合我國的情感色彩豐富的社會現狀。與同鄉會類似,通過個體間的共同點尋找情感上的共鳴,而非僅注重利益,是一種分享式的開放經濟。
4.延續性
校友經濟的效果和過程是延續的,因為學校源源不斷向社會輸送人才,而人才進入社會獲取一定的人際關系和經濟實力、社會地位后,又會為高校提供資金支持和就業支持,如此循環不斷推動校友經濟建設,會產生良性的長期影響,將有利的校友文化傳遞下去。
2017年,W市探索校友經濟模式,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兩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紡織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大學舉辦了9場校友回漢資助活動,總計獲得投資13014億元,占全市招商引資簽約總額的一半以上。簽約項目主要凸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聚焦消費時代大健康、大文體、大文化、大娛樂等熱點,以泰康之家楚園康復醫院、建設融創體育公園、長江小米產業基金和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建設為代表。“在漢高校校友總會聯盟”于2017年5月在W市成立,意味著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
W市政府近年來探索“大學+”發展新模式,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接工程”“海外科創人才來漢發展工程”四大戰略工程,快速形成“W市+母校+校友”同心圓,積極發展菁英經濟、校友經濟、院士經濟和海歸經濟,開啟了校友抱團聚力回報母校、助力當地的新模式。“大學+”正讓該地區形成招才引智“強磁場”,成為新經濟人才和項目聚集地。重點工程之一便是“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密切校企地合作,將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重要工程,采用城市與高校聯手的新型模式,邀請知名校友企業為城市發展合伙人,作出讓高校畢業學生留在當地的制度安排。工程實施過程中,當地政府尊重市場規律,鼓勵自發性的社會資源配置,但同時推動激勵機制,設立招才局等針對性較強的部門,鼓勵高校甚至中學建設校友會,在新媒體等途徑進行當地的品牌建設,推廣出當地的校友經濟樞紐地位。政府也結合高校知識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趨勢,推出了許多創新政策。例如,改變傳統的簽約模式,成立資智回漢產業引導基金,設立創業擔保基金,策劃校友論壇,籌建校友經濟投資集團公司,放松戶籍準入政策。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投向本地校友在漢企業、校友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W市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等政策也將密集出臺,為校友投資鼓勁加油。當地政府通過完善配套的校友經濟輔助政策提升服務效能和營商環境,還會對成果顯著的高校進行評比和褒獎,從制度政策上奠定校友經濟發展的基礎。
W市區內各高校領導在政策支持下對于校友經濟發展也逐漸重視。高校致力于強化校地聯系,走訪知名校友所在企業或地區,并對校友進行高校的發展介紹和邀請,吸引校友對高校的投資。在高校內部,通過校友會和黨支部及行政管理,通過全球的校友平臺構建校友網絡,積極溝通政府部門,與校友共建合作項目,源源不斷輸出人才和吸引投資。高校同時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高校間的信息共享,聯絡校友資訊和經濟發展動態,定期分享當地政府的政策與通知。在此基礎上建設人才工作站和校友服務平臺,在校內提供校友返校的便利條件,重要的校慶、時節等送出祝福和紀念品,消除信息和人情的隱形壁壘。
當地高校校友對于母校和學校所在地區通常懷有感恩、具有反哺的情懷。因此,許多校友都積極響應資智回漢工程,開展校友經濟活動。校友積極投資當地落地項目和母校畢業生創業項目,在母校成立投資基金,引導招商,捐贈校園基礎建設,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等。在W市舉辦的9場資智回漢活動中,簽約成功的項目多達294個,投資金額1.3萬億元,校友經濟也獲得了良性循環的活力和動力。校友的巨大優勢是自身從事行業與高校專業的高度匹配,針對不同領域為本地區的不同產業帶來了生機。
校友經濟雖然具有前文提到的多種優勢,但在近三年的發展中同樣暴露了部分問題。一是校友工作的利益出發點停留于高校與校友的共贏,缺乏對社會經濟的利益考量。校友經濟的發展,只有以社會經濟利益為中心,才能對于政府、高校、校友和國民經濟均產生延續性的循環效應。二是政府和高校舉辦的校友經濟活動存在實施問題。雖然通過四個工程進行招商引資活動,但是形式單一、時間集中、參加的校友企業眾多,在提供機會的同時壓縮了潛在的長期經濟發展空間,造成高校項目的同質化,創新性大大降低。三是校友經濟文化在我國缺乏一定的人文環境。我國的高校建立基礎就與校友經濟關系不足,許多校友和高校仍舊缺失文化認同,這種問題需要長期的宣傳和引導,無法一蹴而就。因此,結合W地區校友經濟的發展現狀和區域經濟的理論,為進一步建設校友經濟提出創新建議。
政府作為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主體,在校友經濟中處于重要地位。政府的身份不應局限于組織者和推動者,而應深入市場需求和創新需求,發揮主體效用。其中,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政府與校友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與政府的關系,都是新型校友經濟體系的重要溝通橋梁。從區域經濟的視角看來,經濟合作也是我國重要的發展趨勢,應該建立聯絡體系,定期組織相關部門和機構與高校的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方面,應當開拓海外區域,利用高校的國際資源優勢,通過“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打開海外校友的招商途徑,豐富校友資源渠道。另一方面,應當以區域共同利益為基礎,協調高校、社會、校友、企業、政府的多重關系,構建利益共同體,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建立常態化的協調模式。
目前的校友經濟發展有賴于政府組織的活動,但是形式、時間相對單一。高校間可以建立信息網,交流校友資源,結成校友經濟聯盟,自發地組織校友經濟活動,依據專業參與不同的高校聯盟,開展形式更為廣泛的活動。
校友經濟是較為新興的詞匯,許多人認識到校友會的存在和作用,卻不能意識到校友作為一種重要的創新型資源發揮的作用。以W市為例,大眾多聚焦在工程本身為政府和高校帶來的收益,卻并不能發掘背后的市場經濟效益。因此,相關主體應當加大對校友經濟這一概念的宣傳,其優勢和不足只有為大眾所熟知,才能引導更多年齡層次和更多地區的校友加入校友經濟的進一步建設,形成社會性的評價體系,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