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升 中國石油甘肅天水銷售分公司
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實施為我國石油行業創設新的發展前景,但生產安全事故的頻發、經營業績的虧損等也為石油企業管理工作帶來嚴峻挑戰。安全管理是企業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環節,通過結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進行目標確定,綜合運用計劃、管理、決策、組織等手段推進安全管理工作的實施,及時辨別出安全隱患及風險因素,能夠從根源消除各項不穩定因素、防范安全事故的發生,對于企業長效發展與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HSE管理體系具有先進性、系統性、動態性特征,主要面向企業日常管理活動提供科學引導,綜合運用識別、評估、審核等手段維持管理體系的運行,圍繞健康、安全、環境等層面實現管理目標[1]。將HSE管理體系應用于石油企業安全管理工作中,首要前提是結合企業實際與安全生產要求,確立安全管理目標。首先從健康層面入手,基于以人為本理念將保障員工身心健康確立為安全管理目標之一,在企業日常各項生產作業活動中最大限度排除安全隱患、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率,保證做到“零傷害”,借此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提高工作積極性;其次從環境層面入手,基于環保標準要求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杜絕生產環節操作不當引發的環境破壞問題,實現“零污染”;再次從安全層面入手,面向企業生產與經營管理環節,通過規范生產作業流程、嚴格界定安全標準、落實作業人員巡查監督等舉措,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做到“零事故”,借此降低企業經濟損失。
在確立企業總體安全生產目標的前提下,應聚焦頂層設計與統籌領導層面進行組織機構的設計。以石油集團公司為例,該企業在集團總部成立安全生產監管總站,面向具體管轄區域與部門設立分站,在各子公司分別成立安全管理工作組、下設基層安全員,借此完成三級安全管理與監督體系的建構,實現監管機制的有效分離,并面向關鍵生產環節、重大風險隱患節點予以強化監管及審查,推進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的分層落實。該企業采用金字塔式結構進行安全管理組織機構的設計,在頂層成立安全生產委員會,組建專職部門從事安全管理工作,實行安全總監負責制,明確具體人員及權責義務,保證實現企業安全管理任務的分解、細化與落實;在頂層之下設立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圍繞具體項目和生產車間進行管理人員配置,用于接收委員會下達的各項決策部署與指令任務,調配具體工作人員完成安全管理任務,并及時將階段性工作成果與總結向上級部門反饋;接下來設置基層安全員,主要負責安全管理任務的具體執行操作,并對底層員工的安全意識、安全生產工作實踐進行指導與監督;底層為企業全體職工,負責將企業安全生產目標、安全管理制度貫徹落實在日常生產作業與管理活動中,借此形成立體化安全管理網絡結構。
1.引入PDCA循環管理模式
鑒于石油企業的安全風險貫穿于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可基于系統化思路引入PDCA循環管理模式,面向生產作業與經營管理活動過程實施安全管理[2]。在PDCA循環結構設計上,首先從計劃(P)層面入手,應明確HSE管理體系的具體建設情況,結合企業實際狀況進行風險因素的識別,尋求相應處理措施,并完成行動計劃的編制;其次從實施(D)層面入手,以安全管理計劃為依據進行實踐操作方法的規劃,完善組織結構保障、細化職責分工、健全外部保障支持、打通內部溝通渠道等,保證提高安全管理活動實施過程的可控性;再次從檢查(C)層面入手,主要針對階段性安全管理工作成果進行總結與審核,從中提煉出不足之處進行及時糾偏;最后從評審改進(A)層面入手,對經由改進后的HSE管理體系進行綜合評價,并根據外部因素、內部需求變化進行適當調整,為下一工作階段的PDCA循環創設良好示范,保證安全管理工作績效的提升。
2.加大隱患排查治理力度
風險識別、隱患排查是提升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徑,也是HSE管理體系建構的關鍵基礎。當前常采用LS、LSR、LECD等方法進行風險識別與評價,根據不同風險類型、風險等級明確安全管理工作重點,并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保證及時排除風險隱患,為安全管理效能的提升提供有力工具。從石油企業視角出發,要求企業在日常健全安全管理、風險防范培訓與溝通機制,運用建立培訓需求矩陣等方法落實對基層員工的安全意識與技能的培養,保證將安全意識融入日常各項業務操作中,遏制風險源頭;同時,充分利用作業許可證、“四有一卡”等硬性標準或工具進行基層作業風險管理,幫助基層人員規避安全風險,為HSE體系的高效可靠運行提供保障。
3.強化應急預案編制演練
考慮到石油企業各類安全事故具有突發性特征,如硫化氫中毒、爆炸、起火等事故,將造成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后果較為嚴重。因此在開展安全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牢固樹立安全事故防范意識,整合以往事故經驗與同行業典型案例進行緊急情況應對方案的編制,明確事故發生后的標準處理流程、完善應急反應計劃措施的編制,并且整合反饋結果建立應急預案,日常加強相關事故的演練工作,根據演練結果與反饋出的問題進行HSE體系中漏洞的修補與完善,更好地提升安全管理工作水平與實效性。
4.落實HSE安全管理措施
首先從人員層面入手,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將安全管理目標、責任細化成具體指標,并落實在部門、崗位及人員身上,實行分級、動態安全管理,做好企業員工的安全教育培訓工作,確保全員樹立科學的風險意識。其次從基礎設施層面入手,落實承包商、供應商資質審核,針對石油企業各項生產設備、設施建立定期巡查機制,安排專人強化作業現場巡查工作,保證及時發現不合規行為或安全隱患,維護企業安全生產機制的運行。再次從環境層面入手,分別圍繞日常作業環境與企業內部環境兩個方面進行協同治理,依托作業環境清潔整治、設備定期維護更新保障作業人員健康安全,并引入科學人力資源管理手段、完善員工福利機制,增強員工職業幸福感、提高工作積極性,為企業長效經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最后從防范機制層面入手,要求企業做好安全事故隱患分析與排查工作,及時查明引發安全事故的原因,建立配套預防措施,落實對安全風險的分級評估,并完善整改措施的編制,更好地提升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
1.外部環境風險
外部風險主要表現在地緣政治、國際能源政策調整、宏觀經濟形勢變化以及市場供需關系改變等多個方面,上述因素作用于石油市場中易增加原油、大宗物資價格波動的風險,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成本壓力、影響經營利潤[3]。
2.生產作業風險
石油企業在生產作業過程中面臨一系列風險,包含高溫油泵、管廊系統、油氣管道敷設范圍、重大危險源等生產環節要素,以及具體項目施工在交叉作業、支架搭設與拆除、搶修作業等環節面臨的安全風險,均會對人員生命健康、財產以及現場環境構成威脅。
3.經營管理風險
一方面,受宏觀環境、制度與政策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石油企業在各類投資項目決策階段可能面臨一定的投資風險,因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過程監控不力等因素影響到項目最終收益。另一方面,當前國內外石油市場的發展增速持續加快,民間資本的介入參與進一步加劇企業運營管理面臨的挑戰,為企業經營與各項管理活動的實施帶來一定風險。
4.員工健康風險
通常生產作業環境、日常工作環境均會對員工健康產生影響,石油企業諸如生產車間、作業現場可能充斥一定量的粉塵、噪聲、輻射、有害氣體等污染源[4]。企業可運用JSA、SCL等多種風險識別方法進行風險因素的識別與評價,并且在日常員工培訓與考核工作中建立風險培訓機制,引導不同崗位員工均樹立明確的安全生產意識,能夠準確識別出崗位操作中存在的危險事件及其防范處理措施,為員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1.確認識別對象
考慮到石油企業日常生產活動、項目作業中涉及大量的生產裝置與設施設備,應擬定安全風險的評判標準,參考標準從設備和裝置中審慎識別、確認風險對象,提高風險識別精度與效率。以石油采集輸送環節為例,在風險因素評價標準上可設置“符合重大危險源判斷條件”“使用物料及其成分存在較大危險性”“裝置或設施周邊運行環境復雜”三項評判條件,根據上述條件進行項目現場風險因素的識別,包含高含硫天然氣集輸管道、輸油氣站場、長輸管道、油罐等生產裝置或設施,初步完成風險對象的篩查與識別確認。
2.風險評估方法
采用風險矩陣法(LS)進行評估,該方法主要用于針對安全事故的危險性進行評價,判斷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例如針對石油采集運輸環節建立風險矩陣,沿橫向根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進行等級由低到高排序,在1~10分的分值區間內進行評分;沿縱向根據事故嚴重程度進行從輕到重的排序,依照A~F的序列進行嚴重性判斷,如A級代表無人員傷害、無財產損失、不造成環境破壞問題,F級則代表存在多人死亡、造成特大財產損失、產生巨大環境影響。
3.風險評價結果
以石油公司某次油庫隱患排查工作為例,該油庫主要用于儲存原油,屬于重大風險識別對象。現場排查發現部分儲罐底板表面分布有數量較多、面積較大的腐蝕坑,相鄰節點的基礎沉降量達到15mm,罐體頂圈板產生的徑向變形量超過135mm,對應的安全事故后果評分為7分;同時,油庫現有安全防護體系不滿足規定要求,當區域范圍內出現油罐泄漏等事故時,未對此設置相應攔截、回收處理設施,將使泄漏油液及消防污水直接排向周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問題,對應評分為7分;此外,針對油庫現有油罐的密封圈進行油氣濃度測試,其中超標數量達到19個,占油罐總數的57%,對應評分為5分。將上述評分結果匯總,計算出油庫安全隱患的可能性總評分為19分,對應的評價等級為6級、嚴重程度為F,由此得出其綜合風險等級為F6、屬于重大安全風險,并啟動相應處理預案。
總體來看,石油行業具有高危險性特征,安全生產成為指導企業經營發展的重要前提。要求石油企業牢固樹立安全管理與風險意識,結合企業生產與管理實際引入HSE管理體系,筑牢企業安全防線,配合風險識別與評估機制的建構,保證在日常及時發現風險隱患,并調用有效防控與處理措施,為石油企業生產效率提升及可持續性經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