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銘 黃軍甫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
1.社會企業的產生。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福利危機問題。基于這種形勢,一些政府試圖將解決問題的目光集中放在了廣大的社會力量上,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來鼓勵相關的失業人員再次投身到再就業的活動中去,同時再次激發整個國家的社區發展動力。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也逐步由自由資本主義逐步過渡為政府適當進行干預。在這個時期,新公共管理運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政府將自身提供的公共服務和產品外包給了一些非政府經營和管理的私人企業與社會組織。但是,這種傳統的依靠外包提供服務來緩解社會矛盾的方法并不是長久之計,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要求下,此時需要一種更為完善且穩妥的方式來解決棘手的社會問題。在社會各界的努力推動下,加速推動了“社會企業”這一新型理論的產生與實踐。
“社會企業”這個新型組織形態與傳統的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最高目標的私人企業與組織最大的區別是:雖然它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要依靠商業化的資本市場,但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存的社會矛盾問題,經濟目標僅僅是目標之一而非最終追求,可以稱作是一種暫時緩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認識到當時的發展機制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更多起到的是阻礙作用,為了掃清改革開放整個過程中的“絆腳石”,首先應該對改革機制進行徹底的改造。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也提出了相關的明確的思想綱領,這意味著政府對社會企業發展前景的期望與自信。
2.社會企業的內涵。總的來說,社會企業是處在傳統的非營利組織和傳統的商業企業之間的一種中立的組織形態,對它的具體定義還有待商榷。社會企業與一般的商業類企業相比,它最大的區別在于它雖然也以追求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但它帶有更強的社會使命感與責任感,它更追求的是為除了自身的企業以外的整個社會提供所需要的東西,也可以為政府負擔一部分需要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而與一般的非營利性的公益組織相比,它雖然自身也帶有公益性的特點,但同時要追求最大化的經濟價值也是它實現公益目標的必要前提手段。
一般來說,社會企業關注的問題與目標同樣也是國家與政府所關注的重要問題。社會企業作為一種新興企業組織形態在我國產生較晚,組織的內外環境都處于一種剛剛起步的不成熟狀態,要想盡快發揮社會企業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能讓社會企業快速并持續地長久發展就是一個重要目標。
近些年,社會企業在我國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且日益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我國的社會企業大多數都在飛速成長,但總體來說目前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一個關鍵區別在于,它自身或多或少的可以減少對政府資源的依靠與需求。社會企業的發展做法主要是通過一系列商業經營活動獲取充足的利潤以后,再進行必要的投資,實現自身價值的創造,充分發揮對于外界環境的主觀能動性來獲取企業發展必備的資源,維持企業的不間斷運作。具體表現為對指定的困難群體提供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引導他們助人后再自助,從而產生商業價值。在獲取利潤的同時進行再投資,提高組織發展能力,促進組織長期生存和發展。雖然當前中國的社會企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發展前景表面看上去也非常的可期,但是中國的社會企業除了還沒有一個完全清楚全面的定義以外,依然還面臨著一系列的發展困境。
當前我國社會企業發展現狀,總結下來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1.社會企業多數處于初始階段。
2.社會企業總體規模偏小。
3.社會企業總體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4.社會企業家群體普遍學歷較高。
當前我國仍無專門針對社會企業的單獨法律,只是在地方性政策性文件中有所涉及,社會企業的定義尚不明晰。社會企業的產生與發展不僅需要社會公眾的支持,更是需要國家法律法規與政策上的合法性認可。中國社會企業發展所處的大環境還存在一些缺陷,為社會企業發展所提供的經濟、技術、土地、人力資源等基本發展條件十分有限,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企業共同解決。
我國人口眾多,對各類資源的需求較大,在當前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相對有限的情況下,社會企業的存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一部分人提供所需要的產品與幫助。例如,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的情況下,一個具有影響力與號召力的非營利組織能夠迅速集聚強大的社會力量并產生巨大的良好效應。近年來,我國的一些非營利組織得到了迅猛發展,其公益諸多弊端也逐漸暴露在公眾面前,它背后所暴露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非常值得社會各界人士分析并思考。
近年來我國的公益丑聞已屢見不鮮。紅十字會自“郭美美事件”后在社會上引發了軒然大波。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與公信力的公益組織一夜之間成為眾矢之的。在全國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后,紅十字會作為官方指定的捐助慈善機構,在接收了來自全國人民的各類物資與善款后,不但沒有及時將所收資金運用于救助人民與支援醫護人員,甚至還發生了諸如“攔截接收方為非紅十字會的社會捐助物資”“醫護人員上門求助口罩”等諸多鬧劇。這些丑聞鬧劇的產生都是因為缺乏良性的公益信息反饋系統,公益基金存在違規操作,引發了社會的不滿和抨擊。因此,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重建公益資本效能制度。同時,在傳統的非營利組織發展進入瓶頸期、存在諸多弊端并產生了負面效應的情況下,社會企業的產生與發展就顯得非常及時與關鍵。
當前,我國的社會改革也已經進入各項措施等待實現的關鍵期,多中心治理體系的構建為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與困難共存的條件。在這種背景下,一些非營利組織為了實現組織的長久發展,逐步過渡成為社會企業。
1.建立規范的社會企業評估平臺。大多數國外社會企業的發展也處于起步階段,即使與我們相比,他們對社會企業的理論和實踐比我們深入,也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應,但資本主義的機制與我們還是有本質區別,我國社會企業的發展模式還是應該帶有中國特色。建立研究平臺對社會企業的研究具有關鍵意義,缺乏實踐研究,會導致政策與實際脫節。很多企業可能達到了社會企業的認定要求,但并沒有享受社會企業的一些扶持政策,因此我國應建立規范合理的社會企業研究平臺。
2.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與政策。一個優秀完整的社會企業不僅離不開專業人員與團隊的才智與努力,還需要有出色的社會企業家來管理與規劃。當前我國還沒有完整明確的人才培養條例,作為未來社會企業發展的新生代力量,我國應注重對高校學生能力的培養與觀念灌輸。例如,高校和其他的一些機構等可以開設一些課程,或制定實際的鼓勵措施,鼓勵高校學生群體積極參與社會企業的實踐活動。另外,依照我國的國情現狀,地方政府應注重招攬和培養當地的社會企業人才,并重視本地區社會資本的開發。注重培養本地的社會企業家來服務于當地的社區,長遠來看,會比單純的幫持援助對企業的發展更有利。
3.社會企業在進行商業活動時,要注重企業自身公信力的培養和維護。社會企業是通過商業化的運營模式來完成社會公益使命,商業化的模式和公益化的雙重目標難免會引起社會公眾的質疑與抨擊,處理不當的話就會導致社會公信力的降低與缺失。如何在商業文化和公益文化沖突中提高公信力是社會企業相關參與者們需要重視的問題之一。
4.社會企業在日常運行中需要考慮資源的利用率與消耗問題,需要因地制宜。當前我國發展較為成熟的企業如“摩拜單車”“哈羅單車”等,它依靠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提交押金等方式來融資,為人們提供了便利快捷的自行車服務,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交通的擁堵,也很好的響應了環保的公益口號。但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車的消耗損壞程度一直比較嚴重,而企業對這些損壞的半廢品一律作直接廢棄處理,這與企業最開始的環保目標又背道而馳,社會企業在完成使命的同時,也不應該造成環境的污染與浪費。
5.在企業融資方面,與傳統的非公益組織大多依靠社會直接捐助的方式不同,社會企業應充分抓住社會創業與就業的機遇和優勢,從而更好地滿足整個社會大環境的需求。當一個社會存在各種各樣的需求時,人們才會有意識去進行各種創業活動,有需求就會有市場。社會企業應具有比較敏感的捕捉最新信息的能力,時刻關注當下的社會需求大方向,對一些較有發展前景的項目進行開發投資,創造出比項目本身更深遠的社會價值。這樣不僅能夠幫助社會企業完成自身的使命,還能夠幫助企業創造出自身的商業創造能力,從而有助于構建更良性的融資平臺。
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最早產生于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當前我國的社會企業還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改革開放與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既要立足于本土經驗和本國國情,也需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融入國際大環境,深入了解和總結過去已有的社會企業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推動我國的社會企業走出帶有自身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