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民祥 哈爾濱火龍神農業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新時期下,會計工作的進行必須要有信息作為依據,這是根本原則,也是行業規范給出的要求。而信息一旦失真,就會損害到工作進行,并形成損失。為了應對此類問題,就要切實進行監督,而且要覆蓋全局,從各個方面入手,對失真做出方法,這會是有效的。同時,也要有配套的制度作為依據,以此讓監督可以有所指導,而不是盲目去進行。
很多時候,監督都更加偏向于形式,這是因為人員在執行時常常抱著松懈的心態,所以不會依據既定的標準進行,使自身效能被完全掩蓋,監督的意義也就由此而喪失了。監督應當作為信息的主要防范措施,可以說是最有力的一層保護,可以讓失真消失在起點。然而事實卻與之相反,監督機構多是臨時組成,是為了應付上級而“趕鴨子上架”。這就致使該機構形同虛設,根本無法做出有效的舉措,雖然會隨意進行一些類似監督的工作,但并沒有真實的效用,完全是走形式。再加上自我監督不足,沒有足夠的自覺性,造成整體的不協調。而國家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經濟監督之間在會計監督領域分工但協同性不足,無法共同完成監督,進而不能形成外部監督機制。簡單來講,就是沒有完備的機制作為依據,無論是哪個方面,都不能做到有理有據,最終完全形式化。
在會計領域,確實有對應的制度,但它并不是健全的。其中的一些規定過于籠統,即使用作參考,也沒有足夠的效力,加上條款大多是寬泛的,不能對一些事件給出準確結論,所以用于執行時會有不小的彈性。用于實際的各部門規章及各行政區域的規范性文件也多是如此,所以無法進行良好的銜接,產生了許多法規上的空缺。這種不健全,讓工作會經常性失誤,但有無法做出有效整改,進而造成失真頻發。我國《會計法》規定,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但同時也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具體辦法或者補充規定”及“財政、稅務等部門實施監督檢查”。但顯然,這些部門都沒有設法將法規健全,而是放任其中的空缺存在,導致其效力有不小的缺陷。因為國情復雜,而且企業之間的差異很大,所以不能僅依靠一部法規、一個部門來實現對整個行業的規范,這顯然是杯水車薪。無論是監管、核算還是其它事務,都應該有對應的法規,這才是眼下應當努力的方向。為此,各部門間要合作,將法規進行補全和細化,這樣才能被用在實際。當然,也要明確行業動向,確認會計工作的需求,并將其作為考量的要素,用于法規中。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經濟規模在持續增大,經濟模式也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并趨向于成熟,在這種現狀下,就一定會隨之產生新的問題和狀況。因此,法規也應當與之相適應,逐步進行健全,立足于實際,對工作做出有力的規范。
有不少的失真問題,都是由人為導致的,其中多半是故意而為之。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受到了金錢的誘惑,在貪念的支持下,從中謀取不法收益。如果不對權利進行約束,如果失去控制,會計信息將會等同于效益。當然,這是違法的途徑,而且造成的失真,危害將遠大于收益。個別領導會有這種行為,而且將會計人員當作擺設,完全將信息當成謀利的工具。有調查結果顯示,所有以這種手段來獲利的人,都是領導,造假都是有他們來一手主導的,從中獲得的收益占比也最大。而且有的公司會組織造價,并將其作為一種常態。公司經常有多套賬目,并以信息造假來虛增收入、虛增期末銀行存款、虛增期末固定資產等,并從中獲得效益。這已經不只出現在企業中,就連行政領域都經常出現此類情況,成了個別官員的黑色收入來源。財政數據造價,這是最多見的,多是由官員主導的。
會計人員作為從業者,不僅應當具有足夠的能力,也要有素質和道德,這都是基礎的條件。但從素質而言,這是行業的基石,如果不能達標,無論是對工作還是對行業,都是有損害的。有的時候,哪怕是小的失誤,都會讓會計信息受損,完整性遭到破壞。然而,由于風氣使然,老板經常性命令會計進行造假,如果不照辦,那么就只能被迫下崗。所以,法規和原則雖然存在,但會計所依據的,都是領導給出的要求。這造成了現實中,能真正做到堅持原則,依法執業的很少,而大多都是完全聽命于領導。而且該行業門檻較低,資質相對容易獲得,有的崗位甚至不強調資質,這就導致從業者魚龍混雜。從整體來看,素質是偏低的,雖然仍有人才,但占比不高。
在新時期下,我國經濟面臨政策機制轉換、現代企業制度體現的新特點。這引導了監督的變化,使其適應當下這個時期,并突顯其效能。監督側重全鏈條,通俗來講,就是嚴抓流程,將所有事項都做好,避免出現錯誤。眼下的信息處在快速演變中,經常性出現升級的情況,所以監督也要對此適應,設法在轉變方式的同時,讓力度不減反增。目前已經不再只局限于事后的監督,而是要做到對全局的覆蓋,由開始到結束,實現封閉全鏈條式的監督。在這個鏈條中,監督不會再只看形式以及最后的成果,而要拓展到規劃、核算等,并將其完全納入監督中。監控也要實時進行,而且要進行記錄,方便后續的查驗,并將其作為依據,找出失真的根源。監督要有實效性,避免其效力由于時間的推延而衰減。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企業經濟活動也瞬息萬變,在數據的價值獲得了肯定,所以在做出任何決策時,都要有會計信息作為支持,這就需要強調時效性。由于經濟關系在復雜化,其中涉及的信息更加多樣,政策在逐步被細化,監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些因素都會讓監督的難度變高。
《會計法》中,已經明確了監督的主體,那就是會計機構和人員,這相當于給予了其權力,并施加了對應的責任。會計人員在企業內的作用往往是進行經濟管理,而一旦將監督的職責附加到他們的身上,就會讓他們對于自己的身份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會計工作是面向企業的,而監督關系到法規的落實,二者必然會有沖突的情況。這就造成了權責上的誤區,很難確定應當如何去做,而且會受到來自多方的制約。這正是會計監督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的原因所在,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去要求原則性,甚至不能完全基于法規來進行。所以,對監督主體的擴展,成了唯一的出路,如果不這樣做,就很難讓失真被根除。應當讓主體不只局限于會計人員,而是可以包含更多從業者,這樣就能使權責更為明確。從廣義上講,凡是職責中含有會計信息提供、加工、管理、檢查等內容的人員都與監督額范疇有所重疊,所以理論上都能被作為主體來看待。而聚焦于實際,如果去追究這些失真的根源,那么就一定能看到領導的身影,他們在這之中扮演者主要的角色。正是在領導的干預下,監督才會受阻,進而無法有切實的作用,只能淪為形式的一部分?;诖?,主體也應當涵蓋領導或是對應的負責人,他們是多數失真的誘因,所以要去施加權責,從而實現管控。為此,《會計法》早已明確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這樣做,是將主體范疇進行了準確的界定,并做出了一定的擴展,從而確保了信息的完整性,也讓監督能正常進行。如此一來,會計人員在開展監督時,就不會受到干擾,監督也就可以產生效用??梢?,單位負責人與會計人員之于會計監督主體是“兩位一體”的,不能單獨強調某一類主體責任而忽視了另一類角色的作用,兩者應明確分工,共同對本單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負責。
有效地面向會計做出監督,防范信息失真的損害,就一定要有法規作為支持。我國《會計法》明文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具體辦法或者補充規定,財政、人民銀行、保險監管等部門依法實施監督檢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讓監督盡快被落到實處,就必須先去進行法規的健全,使其能與現實相匹配,從而具有可行性。同時,也要對法規進行細化,加強其效力,這能幫助監督的進行。同時,當法規是完備的,就可以遏制鉆空子的行為,對失真進行有力的管制。
《會計法》明文規定“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同時,也對制度給出了具體的要求,這可以作為依據。然而,實際中,如果想要讓信息不失真,只靠內部監督明顯是不足以做到的。理論上,監督要內、外并施,并做到良好的銜接,避免其中存在死角。為此,要先將機制完全理順,這樣才能作為依據,指導監督的進行。主要是指財政、審計等部門依法實施監督檢查。行政監督是外部監督,是由國家作為主導,面向各企業執行的監督。這是具有強制性的,不受到企業的控制,而是要由國家來進行調控,從而防范違規現象。這種監督的途徑是權威的,可以督促會計監督的持續完善,并對眼下的不足進行適當的整改。但實際中,行政監督常會有重疊的情況,這會造成沖突,使其被迫中斷,所以應首先對此給出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做到部門間的協同,確保監督的全局性。社會監督機制也是體系的一部分,所以要被完善,使其能切實生效。為此,要先完善注冊會計師相關法律法規。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讓所得信息具有可信度。同時,完善監管體系,對會計師施加有力的監督,從而對該群體都進行規范。還應推動輿論進行監督,從而避免失真的出現,讓監督能切實產生效用。這是單一隊伍所難以做到的,所以要利用輿論的力量,通過對過程進行全公開,讓違規無法被掩蓋。在全社會的共同監督下,積極穩妥解決企業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質量問題。
信息失真在眼下并不少見,這不僅會損害部分人的權益,對行業乃至國家經濟,都會構成一定威脅。所以,應當設法進行防范,并將監督做好,這會有不錯的成效。當然,也需要對會計制度進行完善,這不是簡單的進行刪改,而是煩瑣的工程,所以要穩步推進。只有做好了對頂層的設計,才能繼續后續的完善,并使行業能不斷進步。同時,也要設法提高從業人員的水準,創造良好的行業分為,這樣才可以杜絕失真的發生。這能幫助使各類經濟實體在依法經營中不斷壯大,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