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艷 香河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及幸福。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給我國廣大的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壓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使得就業壓力巨大的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心理壓力倍增,帶來了較多的社會問題與挑戰。新時期,我們需要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政策及有效措施,從而保障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更為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處于“成年初顯期”,他們的社會角色處于從學生向職業人轉變的重要時期,許多人已經結束了青少年時期,但是仍然不能承擔成人的責任。這一時期的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生理及心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人體的各個組織及器官工作能力及效率在十幾歲至二十幾歲之間達到頂峰,速度、爆發力及身體的協調性等運動能力突出,免疫反應能力逐漸發展至頂峰;但是同時隨著基礎代謝率的下降及抽煙及喝酒狀況的出現,一部分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出現了體重增加、生物學老化及衰退等狀況。
成年人認知的主要特點是能夠意識到真理的多元性,能夠把邏輯思維與現實結合起來加以認知,能夠接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高校畢業生正處于以對錯判斷事物的二元論思維,向逐漸接受真理多元性的相對論思維過渡過程中,只是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渡過這一過渡時期的節奏及速度不一,帶來了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思維認知能力的多樣化。
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大多在學校接受過相關的專業學習及訓練,已經初步掌握了某一領域或者行業的廣泛性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加強,能夠從專業的角度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案與措施,創新創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高等院校的學習及校園的生活,豐富了高等院校大學生的社會經歷,使得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在實踐中逐漸掌握了更多的社會知識及推理能力,學習生活的態度及價值觀發生了改變,自尊及自我認識能力得到了增強,為職業選擇做了基本的準備。
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面臨復雜的就業形勢及巨大的就業壓力,這是誘發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心理問題的主要外部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高校畢業生近年來人數不斷增加。2012年680萬人,2013年720萬人,2014年760萬,而2021年高校畢業生則達到了909萬人,創歷史新高,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加大了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使得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都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為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但是,隨著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朝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國民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期,此時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是對現有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產業及行業機構也即將發生巨大的改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從業人員需求及技能要求的巨大改變,同時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機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滯后現象,使得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被進一步放大,從而使得畢業生就業難及企業招聘難同時存在。
隨著我國經濟、國防及政治力量的發展,我國所處的國際形勢也逐漸變得復雜,近年來美國等國家對我國開展貿易戰是這一狀況的集中體現,而這一狀況對于我國相關行業及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如外貿行業業務量面臨萎縮,人才需求減少;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性事件進一步加劇了經濟形勢上的復雜性。復雜的經濟形勢及突發性事件等因素綜合在一起,增強了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了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就業壓力。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來自于不同原生家庭,有著不一樣的成長、學習及生活的經歷,這使得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在價值觀及職業追求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現狀,這樣的多元化帶來了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在面臨職業抉擇時,往往會出現舉棋不定、不知所措的現象,進一步加劇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就業心理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只是高等院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依據的是過去經濟發展、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及數據,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快速調整及互聯網等新經濟形態的迅速發展,就業市場對于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職業技能要求迅速發生了改變,這就導致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在就業求職時面臨職業技能不足等問題。
1.就業焦慮
就業前景的不明確、求職目標的不確定及就業競爭加劇往往會使大部分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感到不安、緊張及心理的挫折感,從而帶來就業焦慮的心理問題,影響高等院校等青年群體的情緒及心境。
2.就業自卑感
對就業市場的不了解、職業技能的缺乏及社會經驗的缺乏等因素會使得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在面臨就業單位招聘、面試時表現出一定的就業自卑感,如果在求職面試中遇到就業挫折則會進一步增強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就業自卑感,表現出精神狀態不佳、性格孤僻等特征。
3.就業從眾心理
在就業價值觀多元化的狀況下,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在作出職業選擇及職業目標決策時,往往不能遵循自身的價值追求或者相應國家或社會的需要,而是會出現盲目從眾心理,在職業目標追求上出現高度雷同的狀況。
4.就業依賴
在就業壓力巨大及自身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一部分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積極性下降,寄希望于家長、學校及政府幫助解決就業問題,缺乏自立的能力及信心,呈現出較強的就業依賴心理。
5.心理疾病
大多數的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就業心理問題往往只是停留在心理問題層面,只有少部分原本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就業的心理問題往往會加劇其心理壓力,從而導致心理疾病。
1.慢就業
根據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的實際情況,“慢就業”現象較為明顯,主要體現在秋冬季求職擇業的最佳時期考研、升學學生較多,每年9月-12月期間,暫不求職而專心準備研究生考試的畢業生所占比例較大;同時在這一時期不參加任何的企業招聘活動。“慢就業”現象直接影響了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就業進度與質量,很多高等院校畢業生因備戰升學錯過了求職的黃金期。
2.求穩定傾向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在求職意向上追求職業穩定的趨勢越發明顯,例如有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參加公務員、選調生考試,在選擇就業機會時,很多畢業生會避免業務崗位、市場營銷類崗位,而對于財務崗位、審計崗位、綜合管理等崗位更為感興趣。
3.懶就業
結合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工作實際狀況,“懶就業”現象雖未大規模出現,但是出現的個案逐年增加,“懶就業”更容易出現在學業不順利或者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極少數畢業生身上。
4.逃避就業
很多選擇繼續升學、懶就業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其本質而言是因為不能確定職業目標或因就業焦慮而選擇逃避就業或延長面對就業時間。這樣給大學生一個心理緩沖時間,讓他們慢慢接受自身角色的轉變。
5.不就業
我們時常見到新聞報道一些大學生畢業以后不工作,專門在家啃老的現象。心理學家分析,啃老的大學生大多有心理問題,其內在心理無法接受社會的挑戰,不敢去職場打拼,長此以往,導致大學生越來越適應不了社會的節奏。
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就業心理問題會給我國就業工作帶來困難,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不利于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更為充分及更高質量的就業。新時期,為了提升我國就業工作的實效性,我們需要從多方面努力構建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心理問題的干預機制,提升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就業質量。
職業生涯教育是針對高等院校畢業生自我認識不到位、就業心理準備不足、就業技能缺乏等狀況而開設的課程體系,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經開設了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的構建上仍不能完全滿足不同時期、不同需求的高校學生的需求,特別是在個性化輔導及個體咨詢等方面比較落后,遠遠不能滿足高校學生需求。高等院校需要在構建全過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上作進一步的規劃與要求,滿足不同年級高校學生對于職業生涯教育的需求,幫助高校畢業生在求職前更為深刻地了解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并鼓勵高等院校畢業生將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同國家及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了解就業市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認識高等院校畢業生在就業求職時的不足及困難,從而及時地調整就業心理狀態,積極就業。
在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出現就業心理問題時,需要高等院校、畢業生家庭成員積極、及時地開展心理干預措施,幫助畢業生緩解就業心理問題。高等院校需要構建以輔導員、班主任為主的就業心理問題干預的師資隊伍,并開展相關的專業培訓,幫助輔導員、班主任在與高校畢業生談心、談話及日常交往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就業心理問題,并開展及時的心理干預,增強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的自信心;同時作為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家庭成員也要正確理解與認識高等院校畢業生所處的特殊階段及心理狀態,給予高等院校畢業生心理上的安慰及支持,增強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的信心。
在高等院校及家庭不能完全應對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心理問題時,就業主管部門及高等院校應積極鼓勵及協調社會專業心理機構及人員參與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就業心理問題的處理,可以設置心理咨詢電話或開通在線咨詢等形式接受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咨詢及問診,及時發現并干預就業心理問題,確保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健康生活、積極就業。
總之,就業是民生之本,高等院校畢業生在當前復雜的內外部形勢下確實面臨著較大的就業壓力,出現就業心理問題在所難免。高等院校、就業主管部門及家庭多方努力構建高等院校等青年群體就業心理問題支持體系,幫助高等院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渡過“成年初顯期”,從而實現更為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