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 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
隨著貿易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跨境電商的發展日益加速,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跨境電商卻逆勢增長,根據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31.1%,跨境電商新業態已經成為國家穩外貿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使得跨境電商相關人才的需求呈現井噴狀態,尤其對本科層次的跨境電商人才需求量最大,如何培養高質量的跨境電商本科應用型人才成為高校和企業都亟須解決的問題,針對跨境電商本科專業進行產教融合培養跨境電商人才的實踐探索將有助于彌補地方本科院校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短板,縮短企業對跨境電商人才需求的差距。
比起中職和高職院校,本科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要稍微晚一些,剛開始很多高校在國際貿易、國際商務和電子商務等專業中開設了跨境電商相關課程,2020年3月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跨境電子商務成為新設的51個專業之一,全國首批7所高校獲批開設該專業,2021年有41所本科院校獲批,其中211高校有1所,其余以普通應用型院校居多,預計接下來幾年會有更多的本科院校申請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
根據筆者對跨境電商相關企業人才需求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學歷方面,90%的企業對本科層次的人才需求量最大,其次是大專學歷的人才。眾多高校開始重視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并逐漸摸索出了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比如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在開辦跨境電商專業前就構建了“專業群+微專業+英才班”的一體兩翼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新模式;浙江外國語學院以跨境網絡營銷能力、電子商務系統開發、運營和維護能力、跨境客服與服務能力、小語種外語應用能力培養為重點,通過與跨境電商平臺和相關企業的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專業實踐能力突出的國際化應用型跨境電商人才;浙江萬里學院注重與企業協同育人,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跨境電商的全業務流程,以及依托跨境電商平臺開展跨境電商運營、營銷、數據化選品等能力;長春財經學院構建了“政、校、企、行”四方聯動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閉環生態圈,通過“合作育人、合作辦學、合作就業和合作發展”的四段遞進式培養人才。首批獲批跨境電商專業的本科院校為構建合理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中國傳統外貿受到較大沖擊,為了更大發揮跨境電商獨特優勢,通過新業態為外貿助力,截止到2020年4月,國務院共設立了105個跨境電商綜合實驗區。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7月,我國共有1.97萬家跨境電商相關企業,其中排名前三的省份為廣東、浙江和福建,目前跨境電商行業人才缺口已達數百萬,其中跨境相關企業需求量最大的崗位是跨境電商運營專員,其次是海外營銷專員,除此以外跨境電商美工、跨境電商物流專員和跨境電商數據分析員等崗位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多。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都偏滯后,而且培養的人數也比較有限,導致企業招聘人才匹配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跨境電商的發展。
跨境電商專業是一個新專業,人才培養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人才培養標準欠缺。很多剛剛申請開設跨境電商專業或者是擬打算開設跨境電商專業的高校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把握不一定精準到位,雖然已經申請了跨境電商專業的院校結合自身發展優勢和特色構建了人才培養體系,但基本都還是沿用傳統的“學科分門別類,教學單打獨斗,內容界線清晰”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成果導向,而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效果可能需要跨境電商學生畢業3-5年后才能凸顯出來。
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能了解到跨境電商整個鏈條上最完整、最新的跨境電商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為學生就業奠定基礎。目前很多高校還沒有梳理清楚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在培養跨境電商人才上的差異點,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跨境平臺運營和海外營銷推廣等能力的培養上,在構建跨境電商本科課程體系過程中沒有注重除了掌握理論和實際應用能力以外,還要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加上很多承擔跨境電商核心課程的教師大多來自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和工商管理等相關專業,對于跨境電商的課程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為了適應教學,很多教師參與了一些社會的跨境電商培訓,但終究缺乏真實的跨境電商運營經驗,薄弱的師資導致有些課程在教學上只能浮于表面,未能深入到跨境電商全流程各環節,這對于構建合理的跨境電商課程體系也是一種挑戰。
由于校企合作利益共贏缺乏深度挖掘、相關機制不夠完善。雖然跨境電商快速發展,社會上相當數量的中小型跨境電商企業正處于快速擴張和成長階段,在沒有其他激勵政策的前提下,它們更重開展際業務無暇或無在校企作中投入資源和精力。一些企業在校企合作也存在“急功近利”的表現,只求短期用人需求的滿足,對人才培養的模式、課程體系和課程開發等方面投入的時間和資源不足,導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還有一些企業出于保商業機密的考慮,不愿意將企業賬號和權限提供給學生,也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壁壘。
根據2017年12月5日起實施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產教融合是學校將產業與教學相結合,形成學校與合作企業融為一體的辦學模式,也是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本科高校要密切關注跨境電商就業市場的發展變化,要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對跨境電商就業形勢及各相關專業人才需求趨勢做出科學的預測,圍繞社會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確定培養目標,并通過產學對接不斷調整和優化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目標。高校可以根據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情況,明確跨境電商專業培養目標,為滿足培養目標的要求,分析設計出詳細的畢業能力要求,然后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以滿足畢業能力要求,最后通過深化產教融合,高校密切關注跨境電商行業的未來走向,積極了解在跨境企業實習學生或者畢業生的反饋,不斷優化和調整培養目標,這樣才能使高校跨境電商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真正被跨境電商行業所用。
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中,課程體系是研究的重點,OBE是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簡稱,OBE理念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OBE理念強調學生接受教育后具有什么最終學習成果、能力、能夠勝任什么工作。作為一個跨學科領域的專業,跨境電商至少涉及了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外語以及計算機等專業模塊,對其中任何一個模塊專業而言,都意味著要涉足新領域、應對新知識,培養新技能,是一個典型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領域。OBE模式強調學科整合,倡導多元培養,鼓勵教學協同、團隊合作,更能匹配這種復合型跨學科人才的核心能力培養。地方高校通過結合地方區域、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學生特點出發確定跨境電商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同時結合OBE理念反向推出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核心課程所需的教學大綱、課程設置、課程標準以及教學設計,并對反向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的實施持續改進的教學評估,這對于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深化產教融合的跨境電商專業建設過程中,高校應該主動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高校自身對學生境況的了解程度,積極為學生與企業牽線搭橋。與此同時,高校也可以聘請跨境電商產業鏈中的關鍵節點企業精英、跨境電商政府相關部門(綜試辦、海關等)的管理人員擔任特聘教師,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此外,高校也可以嘗試與跨境企業共建專業實踐基地,掛牌跨境電商實踐基地,學校提供教學場地、配套教學設備,企業為跨境電商專業引入最前沿的培訓課程,這樣既可以實現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與行業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又是從學術導向轉向產出導向的關鍵。當然,要使得校企合作長遠持久,那就要實現合作雙方共贏,通過促進當地的產業帶與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融合,加快傳統產業帶轉型升級,培養和輸送專業人才,提高高校服務地方產業的能力,真正為跨境電商賦能。
跨境電商行業是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行業,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催生了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深化產教融合是不斷優化應用型本科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效途徑。在跨境電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優化過程中,課程體系又是重中之重,高校應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真正結合跨境電商行業需求梳理跨境電商知識體系,構建基于OBE理念的課程體系對于跨境電商專業的長遠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