彧 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醫學技術系口腔與美容教研室
面部護理技術是醫學美容技術專業(三年制大專)的職業核心技能之一。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根據顧客的面部美容需求,進行個性化的面部護理方案設計;準確選擇、熟練使用各種美容工具及產品按照正確的護理程序和方法完成肌膚養護技術操作,為將來從事美容師、美容導師、美容顧問、美容講師、美容咨詢師、技術總監等美容崗位打好扎實的基礎,為學生通過中級美容師資格鑒定起重要作用。在授課過程中如果教師們仍然按照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效果絕對不會達到理想狀態,于是,我們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運用了項目化教學進行了改革。
項目化教學法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生生間協作完成任務,項目化教學是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的重大變革,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使課堂教學氣氛變得更加活躍,而且使學生從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式學習,得到了更加專業化的訓練,保證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學有所獲。筆者根據對生活美容行業崗位調研分析,以我校20名2018級醫學美容技術專業為對象,將《美容實用技術》章節中16課時教學內容為例進行項目化教學,具體如下:
我校2018級醫學美容專業二年級學生20名,已完成對皮膚美容基本知識的學習,普遍掌握對各種皮膚類型的分析能力,但對肌膚養護了解較少,實操能力有待提高。
1.教學方法:教師根據面部養護技術教學內容設計項目任務,可有母任務和子任務。設計母任務為競選學院尖美美容中心正式工作人員,能夠根據顧客的肌膚特征制定、完成面部肌膚養護,子任務為掌握面部潔膚、面部按摩及面膜養護等實用技法。
2.組織實施:階段一:走進面部護理(2課時)起始課教學改變以往在教室上課的常規教學方式,利用學院尖美美容中心資源,教師明確本次16課時總任務,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潔面、按摩、敷膜的相關信息,請尖美美容中心負責人講述肌膚養護的準備工作,包括環境、儀器設備、用品和美容工作者自身的準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體驗學習,引導學生以美容工作者的職業角色進行自我定位,使學生具備工作細致、認真嚴謹的職業素養,激發學生創造美的信心和決心。組織學生結合已有基礎,討論實現最終目標所需的知識、技能,由此確定第二階段學習內容。
階段二:分段訓練(10課時)此階段學生通過3個學習任務,學習面部潔膚與脫屑(2課時)、面部按摩技術(4課時)、面膜養護技術(4課時),3個任務層層遞進,任務要求越來越復雜。每個學習任務均包括課前自主學習、課中探究學習及課后拓展學習。學生在原有經驗基礎上不斷建構新的知識技能,提升專業技能水平,質量標準意識、職業規范意識。
階段三:綜合實訓操作(2課時)課前學生根據模特信息自主設計潔面、按摩、敷膜方案,課上交流,教師及其他學生提出意見和建議,學生修改方案后,綜合運用所學肌膚養護技巧完成真人模特面部護理任務。
階段四:面部護理比賽(2課時)學生根據現場模特情況進行面部護理方案的設計及實施,邀請美容企業專業人員和教師進行比賽過程的評價,評選出比賽的一、二、三等獎,排名前6名的學生有機會到學院美容中心參與工作。以本次比賽的形式作為本次項目學習的最終評價標準,學習內容由簡單到復雜,操作技法由易到難,通過此項目學習,學生能夠根據顧客不同的皮膚性質和特點,設計并實施完成面部護理,通過多元評價,逐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敬業精神,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感受勞動創造美的幸福感和職業自豪感。
3.項目評價:任務課程考核結合了行業、企業、崗位等標準設計評價方案,包括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企業模特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促使學生客觀認知自我,學習自信心和職業自豪感不斷增強。
通過對面部護理技術基于工作過程采用項目化教學進行課改,教師由傳統的傳授者成為學生意義構建的協助者、促進者,最大限度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學生具有極高的積極性,同時,項目教學大多要分小組完成,通過小組自學、討論、總結匯報、實際操作,強化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