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生態環境局澠池分局
工業的迅速發展伴隨著環境污染的增加,噪聲是一種主要的環境污染類型,噪聲污染已經成為破壞人們健康生活的一大要素。聲音的產生是一種不規則的振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周圍傳播。通常情況下噪聲污染是由人類引發,會對公共環境造成危害,噪聲也是聲音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具有聲學特性。
優化是城市環境功能特性和城市環境噪聲功能區依賴性的結果,在反映整個城市環境噪聲水平的工作中使用較少的樣本,這些樣本符合信任區的可見度和寬度標準具體規定。根據城市環境噪聲調查優化點的目標,對優化點展開研究。要求通過點網絡方法進行監測的結果必須是服從正態分布的,要求優化點符合數理統計的規律,對監測點位的優化,應保證在區域范圍內有較為均勻的分布,從而反映出區域內噪聲的整體情況[1]。反映不同城市地區當地的噪聲狀況和不同城市的噪聲水平,可使用網絡法布點監測,比如將某區域的網絡面積為500米×500米,展開監測活動需要在每個網格的中心或附近可測量的位置進行監測,測量連續等量,在每一個監測點持續10分鐘的時間。根據城市地區環境噪聲測量方法的要求,也就是GB3096-2008確保連續等效為A聲級。在實際測量活動中,需要適當增加點數以反映城市環境噪聲的總體平均水平。
根據某省一個縣的城市2020年區域環境噪聲網絡監測結果樣本,該縣的城市地區被劃分為若干個特定大小的網格,這些網格的面積為500米×500米,不對該縣的開放空曠區域點進行監測,主要是工業和采礦企業,此時共計144個網格點有效。在每個網格的中心或附近進行監測,測量每個網格的A聲級,確保連續等效10分鐘。該項監測活動包括四個不同的功能領域,共有144個網格的結果將作為進行分配點優化研究的基礎,其中包括生活類的監測點70個網格、運輸類型的監測點28個網格、建筑類型的監測點18個網格和住宅交通類型的監測點28個網格。
就城市噪聲監測數據而言,監測數據被用來確定最佳理想點、最次理想點、期望點,并作為編制標準化矩陣的基礎,構建初始矩陣和標準矩陣,指標的權重是根據熵權法確定的,同時在選擇監測點的地點時,應準確地測量組合的關聯函數值。優先點通常應以三種方式完成選擇:(1)所選擇的優先點有較高的符合程度。(2)選擇點應以高響應性為基礎,并以最不穩定極易轉化點為主。(3)相對集中的分布點應按類別分類,選擇點應根據其符合程度而定。需根據實際的監測情況,實現監測點的合理選擇。首先計算所有點之間的距離,用R來表示。然后計算這一距離的平均值,最后的優選點主要是與這一點接近的點。在此條件下,優化方法基本上與統計分析的聲學等效平均數相同。在本次測量活動中,0.47 DB是差值,1.83 DB是標準偏差。在此基礎上,通過測試模型對點優化進行了測試,分析了該區域的總體環境噪聲水平,并通過分析、比較優化點的平均值和統計進行分析,從而按照數理統計的方法計算出該區域優化點的準確性水平以及區域內的噪聲水平。
在城市地區,控制環境噪聲的常用方法包括控制噪聲的傳播途徑、控制噪聲源、對城市進行科學的規劃并加強對噪聲的管理。就控制噪聲源而言,在車輛離開工廠前對車輛產生噪聲的部分進行有效的調整予以消除,這些部分可以分為氣流噪聲、機械噪聲和電磁噪聲。采用控制噪聲傳播途徑的方法,適用于無法控制聲源的情況,控制噪聲傳輸路徑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安裝消音器來實現,或者是使用隔離技術或吸附方法實現對噪聲的控制[2]。就城市規劃的路徑而言,在總體城市規劃中,工業住區應遠離人們的居住點,而且對居住點公路網的設計應明確劃分道路的功能和性質以及分類。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噪聲也會有所增加,因此需要對城市人口增長率實現系統性的控制。展開噪聲管理工作,確定出禁止、限制和可用的建筑設備清單,以促進低噪聲工程的發展。機械施工須經行政當局批準才能進入到施工現場,并應采用逐步淘汰落后建筑機械和受噪聲污染程度高的建筑方法。行政當局加強管理監督,在每個建筑工地的噪聲敏感點安裝自動噪聲吸收設備,并通過對自動儲存信息的持續監測方法,監測現場的噪聲,有效控制噪聲。通過限制施工時間,減輕對區域內民眾的影響程度,同時也要將施工噪聲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在正式施工前,當地的居民有權了解施工所產生的噪聲情況,同時在施工期間,建筑單位應接受當地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并接受監督。
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在今天變得越來越嚴重。噪聲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問題之一,減少噪聲的方法是基本的噪聲監測點的優化,這會提高噪聲控制水平,方便采取合理的噪聲消除手段。因此,需要注意對環境噪聲進行區域監測和場地布點優化,通過合理定位,有效改善地區的環境噪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