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湖南城市學院管理學院
產教融合是地方應用型高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構建地方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激勵機制,使得產教融合在多元利益訴求視域下發揮積極作用,從而促進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學系統產生質的飛躍。因此,探尋產教融合的過程機制,優化產教融合的激勵機制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是順應新時代產教融合發展的時代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產教融合的要義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得以不斷更新,這不僅對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育內容與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新時代的校企合作機制提出新的時代命題,尤其是在多元利益訴求下,社會利益相關方、企業利益相關方、學校利益相關方產生深度影響,多元利益互動演進,這使得新時代的產教融合在融合過程、人才培養方向以及企業產學研體系化方面實現知識創新、技術共享以實現人、財、物的融通。
二是地方本科高校教育問題的現實需要。隨著產教融合的深入推進,政府、企業、家庭、社會對學校教學的影響不容忽視。這意味著教育不僅僅是學校作為單一諸多,二是更多的引入相關利益方,在多元利益訴求的推動下搭建新時代的產教融合平臺,以促進更為廣泛的產學研合作,建立。地方本科高校通過平臺的建構直面高校教育所出現的諸多現實問題。譬如如何通過產教一體化更好的培養適應時代與社會的應用型人才;如何通過多方利益聯動,更好地建構符合專業發展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如何結合產教融合現實情況,以地方區域定位、社會需求為導向,努力探索創新型、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鏈條。這些現實需求助推著產教融合在“課程制”“項目制”等培養過程環節中不斷創新。
一是產教融合多方利益協同共同體需要進一步打造。隨著國家部委針對產教融合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這使得地方政府、本科院校、企業、社會甚至是研究機構積極回應,并以此為契機積極搭建產教融合平臺。產教融合的模式在不同的本科院校、不同的地方區域開始逐步建立,產教融合的意識也慢慢地由中央至地方輻射開來,這無疑給本科院校產教融合積累了經驗。但隨著產教融合的深入推進,我們發現由于產教融合是多方利益體的整合,在產教融合平臺的打造與推進過程中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尤其是在地方政府政策主導、地方本科院校實際推動下,基于教學、科研、教學成果轉化、企業生產與培訓、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一體化平臺尚不完善,或者說產教融合多方利益主體缺乏明顯的激勵手段,產教融合協同共同體需要進一步打造。
二是產教融合中多元利益協調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產教融合不是單一主體的平臺打造,而是多元利益的協調、多方資源的配置。產教融合的主體不僅僅是地方本科院校,還有政府、企業甚至研究機構。然而在產教融合實際運行中,地方本科院校與其他多元主體的組織目標、資源配置、利益導向存在差異。對于企業而言利益最大化的合理資源配置是其行動所向,對于政府而言,基于公共利益的政策導向是其立足點,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著力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是其辦學宗旨。多元利益方參與產教融合更多的是為利益主體帶來諸多好處,但也必然存在某些未知風險。產教融合需要進一步建構激勵機制,同時需要做好利益協調與實際調查。
激勵機制對于發揮多元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建構產教融合利益協同共同體影響深遠,有效而積極的激勵有助于推動多元利益主體愿意干、敢于干、積極干。可以說,“激勵機制在高校管理中應用得當,高校發展將更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求,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效率。”[1]
一是進一步優化產教融合考核評價體系。產教融合的縱深發展一方面要正確處理好多方利益的協調問題,一方面要重視產教融合的激勵性考核目標建構。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要針對就業意向、以實際技術應用為導向、以學校理論為基礎建構多元考核目標,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對于企業而言,要追蹤熱點技術、進行成果轉化、增進社會效益的目標考核體系建構,對于政府而言,要建立健全產教融合相關政策,尤其是激勵評價具體實施細則,以促進多元利益聯動的目標評價機制的建立健全。
二是進一步強化產教融合資金支持力度。經濟基礎決定了產教融合發展的速度與深度。我們要加強產教融合的投入特別是針對應用技術型投入導向,在確保資金周轉的同時,鼓勵應用型教師、企業技術型員工申報創新型項目,建構校企聯合實踐平臺。
三是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政策激勵導向。要針對產教融合中的高校主導力量——雙師雙能型教師,建立適度傾斜的激勵政策,特別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年終考核與評獎評優時要予以重點考慮,從精神、政策層面引導教師不斷鍛造產教融合的師資能力。
四是進一步激發產教融合的深度聯動。新的時代要求教學進行深度變革,學校、企業、政府要不斷的在校地聯合、校企聯合中增強互動。高校教師要每年抽出一定時間到企業進行頂崗培訓與行業鍛煉,同時企業員工也可到地方院校進行學歷提升或者是兼職雙師雙能教師。地方政府要定期到地方本科院校進行調查,以更新相關激勵舉措應對新時代產教融合的政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