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春花,牟桂琴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心血管內科,重慶 4040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狀動脈血供急劇下降誘發的心肌出現急性缺血壞死,病情兇險,進展迅速,目前,其病死率逐年上升[1-2]。盡早開通梗死相關血管、恢復心肌血流灌注是搶救STEMI患者的關鍵,其中急診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最有效的再灌注方法[3-4],但療效呈時間依賴性。DE LUCA等[5]研究表明,PCI每延遲30 min,STEMI患者病死率增加7.5%。所以,急救STEMI患者必須重視“時效管理”,即重視時間的效用,通過工作時間控制完成預定指標,提高工作效益,縮短各個環節不必要的時間浪費[6]。本院對收治的STEMI患者急救流程進行時效管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7月本院收治的因胸痛就診,經心電圖提示2個及以上相鄰導聯ST段抬高伴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升高診斷為STEMI的8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與實施時效管理策略的對應關系進行分組,2019年1—3月入院的43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19年4—7月入院的41例患者設為研究組。2組患者性別、年齡、就診方式、血管病變特征、合并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1.2納入標準 (1)首次到本院就診的胸痛患者;(2)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3]相關診斷標準。
1.1.3排除標準 (1)未進行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2)未行再灌注治療;(3)放棄治療或中途自動出院者。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措施進行護理,即根據傳統急救護理流程要求為患者接診、絕對臥床休息、吸入氧氣、生命體征監測、床旁心電圖檢測、快速建立2條以上靜脈通道、采集血液標本進行檢測、完善術前準備等。研究組在傳統急救護理基礎上對急救流程進行時效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1成立時效管理小組 科室護士長擔任組長,4名心血管內科重癥監護病房護理骨干擔任組員,查找STEMI患者急救流程中的時間浪費。全程、實地跟蹤2018年12月收治的10例STEMI患者急救流程,對各個護理環節(接診、心電圖檢測、心電監護、采血檢測、轉運交接等)進行跟蹤、記錄,創建急救過程價值流程圖、護士路徑圖等,分析護士直接與間接護理患者時間,找出過程中的缺陷、運輸、等待、行動、庫存、流程過剩、人力資源、產品過剩8種浪費[7]。
1.2.1.2擬定標準化操作 制定急診心肌梗死搶救流程,規范搶救人員站位圖,設置胸痛專用床位,重新規劃儀器、設備、物品、藥品位置并定點放置,制定《心血管內科介入診療患者清單》:(1)搶救人員分工與站位要求,甲護士(N3級護士)站在患者右下方進行接診,并利用移動護士站錄入相關信息,記錄和通報各個項目完成時間;乙護士(N2級護士)在患者左上方向快速檢測床旁十二導聯或十八導聯心電圖,并為患者吸氧、應用監護儀,并遵醫囑給予口服負荷劑量藥物;丙護士(N1級護士)負責在患者左下位置建立2條以上靜脈通路并采集血標本檢查血常規、凝血功能、生化全項、心肌梗死三項等,同時床邊檢查心肌梗死三項,15 min出結果。(2)轉運前逐項核查術前準備落實情況。因項目多易遺漏且耗時較多,通過梳理術前準備項目,進行項目整合,制定完成《心血管內科介入診療患者清單》,通過表格式的項目勾選,快速提高術前準備核查效率。(3)梳理改善前后急救過程價值流程圖、護士路徑圖等。
1.2.1.3將時間“可視化” 心血管內科重癥監護病房、心導管室配備時鐘,同步校對床旁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心肌梗死標志物檢測儀、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時間。參照文獻[8-9]制定時效管理觀察表,由接診護士按時間管理表逐項填寫各個時間節點完成時間,計算各護理時段所用時間,記錄指標包括一般臨床資料(患者年齡、性別、既往病史、診前處置等)、護士接診交接時間、首份心電圖檢查完成時間、首份心肌酶譜報告結果時間、負荷劑量藥物服藥入口時間、護理評估完成時間、術前準備完成時間、導管室激活時間、轉運起止時間等,并在急救過程中由組長每10分鐘進行1次時間提醒,使時間量化、可視化。要求護士接診交接時間小于或等于5 min,首份心電圖檢查時間小于或等于10 min,首份心肌酶譜報告結果時間小于或等于20 min,負荷劑量藥物服藥入口時間小于或等于25 min,護理評估完成時間小于或等于20 min,術前準備完成時間小于或等于30 min,導管室激活時間小于或等于25 min,轉運起止時間小于或等于10 min[10-11]。
1.2.1.4急救流程模擬演練 運用模擬患者和情景案例,組織科室護士進行分組角色扮演,要求參加演練的護士按STEMI患者急救標準化操作對患者進行急救護理,并由時效管理小組人員進行考核評分,熟悉程度大于80%方能通過考核。通過演練讓每名護士掌握優化的布局、規范的路徑、人員的銜接與配合要求、時間管理表和介入清單的應用等。
1.2.1.5分析整改,持續改進 將STEMI急救護理流程各項目完成時間納入晨交班內容,對超過各項目時間節點者當班護士進行情況說明,分析延誤原因,擬定改進措施,落實整改。科室每月匯總分析當月STEMI急救護理流程時間及各單個項目完成時間,找出存在的系統原因、個人原因等,進行分析整改。
1.2.2效果評價
1.2.2.1客觀臨床指標 比較2組患者門球時間、首份心電圖檢查時間、化驗報告結果時間、負荷劑量藥物服藥入口時間、術前準備完善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病死率等。
1.2.2.2護士自我效能感 采用問卷調查法評估護士自我效能感,問卷采用德國心理學家Schwarzer等研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12],此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87,重測信度為0.83。量表包括10個條目,采用Liktert 4級評分法,各項目賦值范圍1~4分,>32分為高水平,32~24分為中水平,<24分為低水平。分別于2019年3月對照組實施結束后和2019年7 月研究組實施結束后由科室護士長解釋后發放,當場發放問卷56份,當場收回5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2.3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采用問卷調查法評估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問卷參照文獻[13-16]自行研制,包括醫護配合默契程度、醫護溝通有效性、護理工作流程合理性、環境布局合理性、護士主觀能動性5個維度,每個維度4個條目,共20個條目。采用Liktert 5級評分法,從很不滿意至非常滿意分別計1~5分。此問卷內容信度值為0.86,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Cronbach′s α系數為0.88。分別于2019年3月對照組實施結束后和2019年7 月研究組實施結束后由科室護士長解釋后發放,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當場發放問卷34份,當場收回34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2.12組患者護理后客觀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后門球時間、首份心電圖檢查時間、化驗報告結果時間、負荷劑量藥物服藥入口時間、術前準備完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后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病死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后客觀臨床指標比較
2.22組護士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情況比較 研究組低年資護士、高年資護士自我效能感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護士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情況比較分)
2.32組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得分情況比較 研究組醫護配合默契程度、醫護溝通有效性、護理工作流程合理性、護士主觀能動性、環境布局合理性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得分情況比較分)
3.1護理時效管理策略能縮短STEMI患者急診行PCI的時間 由表2可見,研究組患者護理后門球時間、首份心電圖檢查時間、化驗報告結果時間、負荷劑量藥物服藥入口時間、術前準備完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時效管理策略通過現場對整個流程的觀察,找出了工作流程中的浪費與延誤,發現了妨礙效率的問題所在,通過設立胸痛專用床位,儀器、設備、物品、藥品就近定點放置,有效減少了不合理布局造成的人員行走浪費。通過規范搶救流程、人員職責分工,確定人員搶救站位圖,并通過急救演練形成標準化,有效減少工作量不均等、治療程序不同步驟造成的等待浪費。通過規范信息流的傳遞途徑,有效減少了員工與員工、部門與部門之間信息交接不良造成的溝通浪費。并通過模擬演練人人掌握最優質量、現有最佳方式的標準化操作,實現了搶救時間最小化、搶救過程最優化,明顯縮短了多個環節時間。與馬克·格雷班[7]、作者前期研究[17]結論一致。STEMI是最嚴重的冠心病類型,及時診斷、積極治療是降低其急性期病死率的關鍵。國內外指南均要求門球時間應控制在90 min以內[3],否則導致患者致死、致殘率均提高[18]。STEMI患者門球時間控制涉及多個環節及多名醫務人員,其中護士因處于臨床一線最前沿,最早和最多接觸STEMI患者,因此,護理相關環節的時間控制對縮短門球時間至關重要,應嚴格把控護理各個時間節點的管理。本研究結果顯示,縮短急診行PCI時間的同時患者病死率雖有降低趨勢,但因發生例數較少(僅1例),且未對納入患者進行危險分層,可能對研究結果有所干擾,不具有可比性。
3.2護理時效管理策略能提高護士工作效率,提升護士自我效能感 由表3可見,研究組低年資護士和高年資護士自我效能感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尤其是低年資護士增長幅度特別明顯。護理工作是整個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范圍廣、環節多、操作具體、繁重而瑣碎[19]。時效管理策略通過分析STEMI患者護理急救流程,對常用的分散物資集中定點放置,實現了材料管理的高效性,通過崗位職責的分工,使護士明確工作職責、工作具體事項,避免了因工作繁多而造成的工作無序、遺漏等。通過時間可視化管理、清單式管理將瑣碎雜亂事務進行量化,促進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調動了護士主觀能動性。在工作效率提升過程中護士看到了自己工作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從識別問題再到改善提升,感受到了自身成長的價值。同時,護理時效管理策略能對年輕護士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在標準化流程指導、規范下年輕護士工作能更加有序,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項工作。與莫奇峰等[20]和王朝霞等[21]研究結果一致,提示護士工作效率、工作投入與自我效能感、工作滿意度呈正相關,護理管理者應關注流程改善、過程優化對工作效率的影響。
3.3護理時效管理策略能提高醫生對護理工作滿意度,促進醫護和諧 由表4可見,研究組醫生對醫護配合默契度、醫護溝通有效性、護理工作流程合理性、護士主觀能動性、環境布局合理性5個方面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STEMI患者搶救過程中人員的高效合作是提高搶救質量的基礎,是搶救準確、及時的保障[22]。醫護配合主要體現在急救技能的配合、搶救流程的銜接、以患者為中心的溝通等方面[23]。護理時效管理策略通過細化人員分工,使在崗護士在搶救工作中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同時,通過流程改善和布局優化,使護理工作更加具有條理性、科學性,提高了護士工作效率,促進了搶救進度。同時,標準化流程能讓醫生更好地參與搶救,并及時高效調動護士,醫護配合默契度增加。護士自我效能感、主觀能動性的提升能促進醫護的有效溝通與反饋,提升了醫生滿意度。與沈美娜[24]和汪燕等[25]研究結果一致。提高整體護理質量、樹立護士新形象是促進醫護協作行之有效的措施。而良好的醫護合作關系對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醫院管理者應促進醫護良好合作關系的形成,搭建協作發展平臺。
綜上所述,STEMI患者急救流程中運用護理時效管理策略能消除浪費,提高工作效率,為患者再灌注贏得時間,值得推廣應用。但在具體實踐中尚需進一步完善,并注重效果的持續改進,最終充分發揮其在STEMI急救流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