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霞,周 雯,駱逸妮,蘭麗琴
(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廣東 廣州 510800)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的行為與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慢性病發生率飛速增長,其中血脂異常也成為一種新興的流行疾病[1]。2012年全國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居民血脂異常患病率高達40.40%[2]。血脂異常是心、腦血管疾病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因此,須對血脂異常引起重視,并及早做好疾病預防。定期體檢作為疾病早期預防的有效手段,對疾病特別是慢性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本研究通過對2015-2019年本院職工血脂水平的變化及血脂異常患病率的分析,了解職工血脂情況及分布特性,旨在為其制訂有效、合理的預防保健方案提供依據。
1.1資料
1.1.1研究對象 選取2015-2019年本院連續5年均參加年度健康體檢職工616名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1.2納入標準 (1)2015-2019年連續5年均參加本院年度健康體檢;(2)完成相關體檢項目;(3)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并接受個人問卷調查,包括疾病史、疾病控制情況、家族史等。
1.2方法
1.2.1健康檢查 體檢前要求體檢者禁食8 h以上,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分析血脂指標,包括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尿酸(UA)等,由經統一培訓合格的工作人員使用人體測量儀對體檢者進行身高、體重的測量;采用校正過的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
1.2.2疾病定義
1.2.2.1血脂異常 診斷標準根據2016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1]:(1)TC≥6.22 mmol/L;(2)TG≥2.26 mmol/L;(3)HDL-C<1.04 mmol/L;(4)LDL-C≥4.14 mmol/L,滿足以上任意1個條件即可診斷為血脂異常。
1.2.2.2超重/肥胖 依據《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與控制指南》標準,體重指數(BMI)<18.5 kg/m2為消瘦,18.5~<24.0 kg/m2為正常,24.0~<28.0 kg/m2為超重,≥28.0 kg/m2為肥胖。
1.2.2.3高血壓 診斷標準依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3],收縮壓(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DBP)≥90 mm Hg和(或)2周內使用降壓藥物者。
1.2.2.4FPG異常 參照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FPG 6.1~<7.0 mmol/L為FPG受損,≥7.0 mmol/L和(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1.2.2.5高尿酸血癥 診斷標準根據2013年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5],男性:UA≥416 μmol/L;女性:UA≥357 μmol/L。

2.1研究對象一般特征 616名職工中男190名(30.8%),女426名(69.2%);年齡20~80歲,平均(37.33±10.9)歲;平均BMI(22.75±0.45)kg/m2。
2.22015-2019年血脂水平變化趨勢 616名職工2015-2019年TG、LDL-C水平呈逐漸升高趨勢,而HDL-C水平呈逐漸下降趨勢,2015-2019年血脂異常患病率從18.5%逐年增加至30.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015-2019年研究對象血脂水平和血脂異常患病率的變化趨勢(n=616)
2.3不同性別、年齡職工血脂異常患病率比較 2015-2019年男、女性職工血脂異常患病均呈逐漸顯著增長趨勢,2015-2019年男性職工血脂異常患病率均明顯高于女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5-2019年50~<60、≥60歲職工血脂患病率均處于較高水平,<30、40~<50歲職工血脂異常患病率呈逐漸增長趨勢,隨著年齡增長,血脂異常患病率越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年齡職工血脂異常患病率比較[n(%)]
2.4血脂異常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女性是血脂異常的保護因素,較大年齡、超重/肥胖、較高的SBP及DBP、高UA水平均為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30~<40、40~<50、50~<60、≥60歲職工血脂患病風險是小于30歲職工的1.784、1.929、5.000、5.833倍。超重/肥胖職工血脂異常患病風險是正常體重職工的2.376倍。SBP≥140 mm Hg職工相比于SBP<140 mm Hg職工、DBP≥90 mm Hg職工相比于DBP <90 mm Hg職工血脂異常患病風險分別為4.744、4.053倍。高尿酸血癥職工血脂異常患病風險是正常尿酸職工的2.460倍。見表3。

表3 血脂異常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我國血脂異常患病率不斷升高,主要以LDL-C、TG升高為主[6-8]。LDL-C或TC升高的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重要的危險因素[9]。本研究結果顯示,2019年職工血脂異常患病率為30.7%,低于中國成人水平(40.40%)[2],但高于林建潮等[10]報道的某醫院職工血脂異常患病率(19.23%);2019年職工平均TC[(5.27±1.03)mmol/L]高于中國成人TC(4.50 mmol/L);2019年職工平均TG[(1.41±1.28)mmol/L]略高于我國成人TG(1.38 mmol/L)。2015-2019年職工血脂異常患病率從18.5%逐年升高至30.7%,整體呈逐年升高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以LDL-C升高更為明顯。表明本院職工血脂異常情況不容樂觀,防治關鍵在于降低LDL-C、TC水平,以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在性別方面,男性職工血脂異常患病率高于女性,女性職工血脂異常患病風險是男性職工的0.413倍,屬保護因素。出現這種結果的可能原因:(1)本院女職工以年輕女性為主,相對于男性可能更加注重體型管理,飲食攝入熱量及脂肪相對較少[11];(2)在絕經前女性體內高雌激素水平可抑制膽固醇、LDL-C合成,并有助于HDL-C升高[12];(3)男性在社會角色承擔著更多壓力,存在吸煙、酗酒、高脂飲食等不良嗜好,均增加了血脂異常的發病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60歲職工2019年血脂異常患病率最高(53.8%),患病風險是小于30歲職工的5.882倍;50~<60歲職工次之(46.5%),患病風險是小于30歲職工的5.000倍。2015-2019年小于30歲職工血脂異常患病率增長趨勢突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制訂健康管理方案時除應重點防治高年齡人群健康問題外,還應關注年輕人群健康變化并制訂相關措施。
本研究多因素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除性別、年齡較大外,超重/肥胖、高血壓、高尿酸均為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3-18]。超重/肥胖職工血脂異常風險是BMI正常職工的2.376倍。除BMI外,腰圍、腰臀比、腰高比等也是常用于評價人體肥胖程度的指標。相關研究表明,BMI可能是預測我國城市男性成人血脂異常的良好指標,對女性來說,腰高比則優于BMI[19]。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增加腰圍、臀圍的測量,以進一步評估血脂異常的相關影響因素。
由表3可見,SBP≥140 mm Hg、DBP≥90 mm Hg職工血脂異常患病風險分別是血壓正常職工的4.744、4.053倍。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是發生ASCVD的基礎[20]。故對患有高血壓、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血壓邊緣升高者均應進行積極的治療與干預,以降低ASCVD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尿酸血癥職工血脂異常患病風險是UA正常職工的2.460倍。高尿酸血癥與血脂異常的關系尚未十分明確,但諸多研究表明,血UA水平與TG水平呈正相關,與HDL-C水平呈負相關,UA是血脂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11,21]。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FPG≥7.0 mmol/L并不是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可能與糖尿病患者病史收集不完整有關,需完善糖尿病患者病史的收集再進行研究。
本研究對象為廣州中醫類型三級甲等醫院職工,學習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及臨床經驗,但職工對自身疾病的預防意識有限,存在以“疾病為中心”思維定性。因此,應結合本院“承中融西”的中醫特色,秉承中醫治未病“未病先防重在于養生”的思想,融入現代西醫健康管理理念,為職工制訂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教育及預防保健方案,特別是加強對男性、高年齡、超重/肥胖、高血壓、高尿酸血癥者的管理,并關注疾病年輕化趨勢,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以降低職工血脂異常患病率,降低發生相關慢性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