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英
(成都肛腸專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肛癰西醫稱為肛周膿腫,是肛腸科常見病種之一,是因肛腺、肛竇受細菌感染從而引起的化膿性疾病[1]。迄今肛癰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包括一次性根治術、切開引流術等,而術后均多為開放性切口,由于手術切口較深、較大,范圍廣,同時每天排糞便加大了切口污染的概率,使切口愈合困難,愈合時間較長,痛苦加重。為減少患者痛苦、促進切口愈合、減少住院時間,本研究應用龍血竭散于肛周膿腫術后口服及創面換藥,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肛周膿腫手術200例,其中男109例,女91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治療組患者中男57例,女43例;平均年齡(32.3±12.1)歲;平均病程(8.6±5.2)d。對照組患者中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齡(34.8±13.3)歲;平均病程(8.0±4.7)d。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納入標準 (1)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肛癰的診斷標準,確診為肛癰,行一次性根治術;(2)年齡16~60歲,健康狀況良好;(3)自愿參加本研究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
1.1.3排除標準 (1)年齡小于16歲或大于60歲;(2)患有白血病、結核、糖尿病,以及心、腦血管等基礎疾病;(3)妊娠期或哺乳期;(4)依從性差,不能遵醫囑治療或中途中斷治療者。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從術后第2天開始換藥。治療組換藥時將龍血竭粉末均勻涂抹于切口上,并將黃連紗條裹上龍血竭粉末填塞于切口,同時口服龍血竭散,每次1.2 g,每天4次;龍血竭散由海南博大制藥廠生產,主要成分為龍血竭,為袋裝紅棕色粉末。對照組則直接將黃連紗條填塞于切口。2組患者均每天換藥1次,直至切口完全愈合,其余治療措施均相同。
1.2.2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肛癰的療效評定標準:(1)痊愈為治療后體征和癥狀完全消失,切口完全愈合;(2)好轉為治療后體征和癥狀有所改善,但切口尚未完全愈合;(3)未愈為治療后體征和癥狀改善不明顯。總有效率=(痊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2.3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術后第5、10、15、20天肛門疼痛評分、切口肉芽生長情況評分等。疼痛評分:0分為自覺無痛;≤3分為有輕度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為患者自覺疼痛影響到睡眠但能忍受;7~10分為患者有強烈疼痛難以忍受。切口肉芽生長情況評分為0~4分,0分為切口肉芽組織生長良好,切口完全愈合;1分為肉芽組織生長較好,切口基本愈合;2分為肉芽生長可,且切口平整;3分為肉芽組織生長一般,凹凸不平;4分為肉芽組織生長差,切口血供差,生長緩慢。

2.1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組患者總有效率均為100.0%,且均痊愈出院。治療組患者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2組患者術后肛門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組患者術后第5、10、15、20天肛門疼痛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肛門疼痛評分比較分)
2.32組患者術后切口肉芽生長情況評分比較 治療組患者術后第5、10、15、20天切口肉芽生長情況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切口肉芽生長情況評分比較分)
肛周膿腫的手術治療固然關鍵,但術后的換藥及護理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換藥,換藥是否合理決定了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切口愈合時間、是否發生術后并發癥等。肛周膿腫又稱為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是發生于肛門、肛管和直腸周圍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性疾病,屬細菌感染。中醫稱為肛癰,屬肛門癰疽范疇,是指發生于肛門及其周圍的癰瘡。祖國醫學《靈樞癰疽篇》中稱其為銳疽:“癰疽發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靈樞癰疽篇》認為肛癰發病原因為“營氣不從,逆于肉里,乃生癰腫。”《瘡瘍經驗全書》中曰:“臟毒者,生于大腸盡處肛門是也。”肛癰的發生絕大多數與肛隱窩有關,其發病迅速,肛周劇痛,釀膿破潰后易形成瘺管。祖國醫學關于其發病原因記載較多,歸根結底為外火、燥、風、濕、寒邪及過食肥甘厚膩辛辣醇酒等。可根據不同標準分為不同種類,如根據位置深淺分為皮下膿腫、坐骨直腸窩膿腫、骨盆直腸間隙膿腫和直腸后間隙膿腫,根據疾病發展階段不同分為火毒蘊結、熱毒熾盛、陰虛毒戀等,不一而足。而傳統中醫治療則分別可用不同的中藥湯劑內服及膏藥外敷。而現代肛癰的常用治療方法仍以手術為主,手術多為開放性切口,且膿腫感染范圍多數均較深、較寬,故手術切口較深、較大,同時,每天大便加大了切口污染的概率,導致切口愈合困難,愈合時間較長,痛苦嚴重,住院費用較貴。故作者在長期臨床工作中一直在尋找一種能促進切口生長同時具有止痛作用的藥物,以減輕患者痛苦,其中龍血竭散獲得了很好療效。
龍血竭為百合科劍葉龍血樹的樹脂,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及東南亞國家。主要成分為龍血素B,微有清香,味淡微澀。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瘡生肌等功效。適用于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外傷出血等癥。隨著對龍血竭的進一步研究證明,龍血竭安全、可信,療效明顯,無不良反應,逐漸被醫家重視,也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2]。目前,龍血竭除上述作用外,還可用于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抗氧自由基、抗肺纖維化、保護心肌細胞、降低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改變血液流變學、促進表皮修復等作用[3-4]。其含有的植物防衛素對腸道多種細菌均具有抑制作用,能避免切口被腸道多種細菌污染,減少細菌繁殖,防止并發感染,且具有抗真菌、祛腐生肌等作用,能有效控制切口感染,促進切口愈合,并能防止肉芽過長,愈合后形成的瘢痕較柔軟;其含有的龍血竭皂苷為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原料,具有強大的抗感染及止痛作用,可明顯減輕切口疼痛,減少切口滲出物,縮短炎癥期。在臨床上經常遇見因肛周膿腫感染及手術導致患者血糖應激性升高的案例,此時服用龍血竭即可使患者血糖逐漸下降,促進肉芽生長及切口愈合[5]。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龍血竭中含有可使炎癥消退,以及幫助組織修復的成分,并可加快局部微循環,促進切口愈合[6]。故龍血竭在臨床廣泛用于治療壓瘡、糖尿病皮膚潰瘍、軟組織損傷等[7-11];在肛腸疾病術后也得到廣泛應用,如周旺偉等[12]將龍血竭痔瘡膏用于肛腸術后創面的愈合取得良好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術后第5、10、15、20天肛門疼痛評分、切口肉芽生長情況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肛癰術后口服及外用龍血竭散可明顯減少切口滲出,有效緩解切口疼痛,明顯促進切口肉芽生長。
總之,龍血竭散可有效促進肛癰患者術后切口愈合,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