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凡,閆江濤,武素芳
(平煤神馬醫(yī)療集團總醫(yī)院腫瘤內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在我國,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一種常見多發(fā)病,近年來,發(fā)病率持續(xù)增高,且由于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最終導致其預后不佳[1]。晚期NSCLC患者由于錯失了最佳手術時機,目前的治療主要以化療為主,但仍存在較高的復發(fā)率和轉移率[2]。長春瑞濱聯(lián)合順鉑(NP)化療方案是常用的一線化療方案,長春瑞濱是一種半合成長春堿類抗癌藥物,能通過誘導微管解聚和阻止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而使細胞分裂停止于有絲分裂中期,阻止細胞分裂、增殖;順鉑是一種金屬鉑類絡合物,能抑制癌細胞DNA復制過程,從而阻止腫瘤細胞分裂、增殖[3-4]。針對晚期復發(fā)性NSCLC以第3代化療藥物聯(lián)合鉑類為一線治療方案,若化療失敗則選用靶向藥物進行治療,如選擇性酶抑制劑——阿帕替尼等,有研究表明,可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5]。本研究對比了NP化療方案與阿帕替尼治療晚期復發(fā)性NSCLC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晚期復發(fā)性NSCLC患者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35~74歲,平均(58.92±6.56)歲;腺癌56例,鱗癌14例;Ⅲb期14例,Ⅳ期56例。70例患者均參照文獻[6]確診為NSCLC。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NP組和阿帕替尼組,每組35例。NP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35~73歲,平均(58.82±6.50)歲;腺癌29例,鱗癌6例;Ⅲb期8例,Ⅳ期27例。阿帕替尼組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35~74歲,平均(59.10±6.63)歲;腺癌27例,鱗癌8例;Ⅲb期6例,Ⅳ期29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肺部疾病;(2)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3)伴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1.2.1.1NP組 給予NP化療方案。靜脈滴注重酒石酸長春瑞濱注射液(法國皮爾·法伯制藥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60,規(guī)格:1 mL/10 mg),推薦劑量:30 mg/m2,溶于125 mL生理鹽水進行稀釋,第1、8天;靜脈滴注順鉑注射液(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743,規(guī)格:20 mL/20 mg),推薦劑量:100 mg/m2,溶于250 mL生理鹽水進行稀釋,每4周1次。
1.2.1.2阿帕替尼組 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3,規(guī)格:每片0.25 g),每次850 mg,每天1次。
1.2.1.3療程 治療4周為1個療程,2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
1.2.2臨床療效判定標準[6](1)完全緩解(CR):治療后所有目標病灶全部消失;(2)部分緩解(PR):治療后基線病灶長徑總和縮小30%及以上;(3)穩(wěn)定(SD):治療后基線病灶長徑總和有所縮小,但未達到PR標準或有所增加但未達到疾病進展(PD)標準;(4)PD:治療后基線病灶長徑總和增加20%及以上或出現(xiàn)新病灶。客觀緩解率(ORR)=(CR例數(shù)+PR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疾病控制率(DCR)=(CR例數(shù)+PR例數(shù)+SD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2.3觀察指標
1.2.3.1生存情況 治療8周后記錄2組患者總生存期和腫瘤無進展生存期。
1.2.3.2安全性 采用美國癌癥研究所化療毒性分級標準對2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生的不良反應進行判斷,嚴重程度分為0~Ⅳ度。

2.1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組患者治療后ORR、DCR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2組患者生存情況比較 2組患者治療8周后總生存期、腫瘤無進展生存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生存情況比較月)
2.3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阿帕替尼組患者中性粒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血小板減少、脫發(fā)、惡心嘔吐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NP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NSCLC是肺癌中常見的惡性腫瘤,患者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僅為13.00%,嚴重威脅著我國居民健康。由于大部分NSCLC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對晚期NSCLC,目前主要以化療進行治療,但仍存在較高的復發(fā)率和轉移率[7]。NP化療方案是常用的一線化療方案,其中長春瑞濱屬細胞毒性抗腫瘤藥物,且具有細胞周期特異性,可促進細胞有絲分裂的微管裂解,最終導致細胞有絲分裂異常進而發(fā)生細胞凋亡[8-9]。順鉑同樣是細胞毒性抗腫瘤藥物,但不同的是,順鉑是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與長春瑞濱聯(lián)用可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提高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強,安全性較差,具有顯著的骨髓抑制作用和較為嚴重的胃腸道反應[10-11]。NP化療方案因其臨床療效較好、價格低廉目前在臨床廣泛應用。隨著對NSCLC發(fā)病機制的研究,以及近年來靶向藥物的開發(fā)與上市,為NSCLC的治療提供了較多的可選方案,但總體發(fā)病率和復發(fā)率仍居高不下,并呈持續(xù)上升趨勢[7]。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對新生血管具有明顯依賴,腫瘤血管生成是致癌的重要原因之一,阿帕替尼作為我國研制成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能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酪氨酸激酶而發(fā)揮抗腫瘤作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能與酪氨酸激酶的腺苷三磷酸結合而導致酪氨酸激酶的激活失敗,進而減少依賴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通路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的生成,起到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的作用[12-13]。
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晚期復發(fā)性NSCLC患者70例,采用阿帕替尼與NP化療方案治療,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后ORR、DCR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阿帕替尼與NP化療方案治療晚期復發(fā)性NSCLC的臨床療效相當,NP化療方案有效性在既往研究中已得到證明。而阿帕替尼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用于治療晚期復發(fā)性NSCLC也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馮宇等[14]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單藥用于二線及以上治療晚期NSCLC,其ORR為28.0%(7/25),DCR為88.0%(22/25),與本研究結果相當。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總生存期、腫瘤無進展生存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阿帕替尼與NP化療方案對患者生存期的影響相當;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阿帕替尼組患者中性粒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血小板減少、脫發(fā)、惡心嘔吐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NP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阿帕替尼用于治療晚期復發(fā)性NSCLC的安全性較高,可能是由于阿帕替尼是一種小分子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對作用靶點的選擇性較高。李發(fā)祥[15]研究表明,與NP化療方案比較,阿帕替尼用于治療晚期復發(fā)性NSCLC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采用阿帕替尼與NP化療方案治療晚期復發(fā)性NSCLC的臨床療效相當,阿帕替尼作為一種新型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晚期復發(fā)性NSCLC患者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