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玲
(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中醫科,廣東 深圳 51810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常見骨科疾病,屬中醫“痹癥”范疇,遷延難愈,易復發,一旦發病,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1]。如何根據患者疾病癥候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是護理工作的重點。本研究采用中醫辨證施護干預和常規護理對照研究的方法,探討了某三級甲等醫院收治的20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某三級甲等醫院收治的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0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104例。干預組患者中男45例,女59例;年齡25~75歲,平均(48.21±17.36)歲;病程7 d至18年,平均(12.21±7.11)個月。對照組患者中男43例,女61例;年齡28~84歲,平均(47.19±14.68)歲;病程7 d至24年,平均(11.34±6.88)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2組患者均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1.2.1.1干預組 按相關標準進行中醫辨證施護干預,分為腎虛、寒濕和血瘀3種類型,按各自類型辨證施護干預[2]:(1)血瘀型。癥狀主要為腰腿疼痛,以脹痛為主。以化瘀活血、疏通經絡為護理標準,具體操作:氣滯血瘀型患者使用50%的紅花乙醇按摩發病部位,幫助活血化瘀,疏通經絡。針刺環跳、三陰交等穴位。指導患者拽拉肢體、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2)寒濕型。癥狀主要為腰痛忽輕忽重,遇到寒冷潮濕的天氣時病情加重。寒濕型患者居住環境要求溫度適中,保暖,多在戶外曬太陽。患處進行熱敷,脾、胃俞推拿,并針灸足三里穴位,加強腰、胸、背、膈肌等肌群的鍛煉。(3)腎虛型。癥狀主要為腰膝乏力,勞累時病情加重。以強健助陽、溫腎補氣為原則,具體措施:保持居住環境干燥,提高陽氣祛除陰寒,不進食寒涼性食物,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提高其信心,按疾病特點、預后情況及七情的關系進行針對性護理。針刺太溪、腎俞及局部阿是等穴位。
1.2.1.2對照組 采用常規方法進行護理,包括硬床休息和增強腰背部肌肉功能鍛煉等。
1.2.1.3療程 2組患者均連續治療5周。
1.2.2評價標準 中醫癥候積分根據患者腰腿疼痛、腰膝酸困等癥狀進行評定:0分為無癥狀,2分為輕度,4分為中度,6分為重度,各項得分相加為中醫癥候總分,分值越低表示越有效。療效分為治愈、改善和未愈:治愈為相關痛癥消失,直腿抬高超過70°,可正常工作;改善為相關癥狀減輕,功能明顯好轉;未愈為癥狀未得到明顯好轉。

2.1208例患者性別、年齡特征 208例患者主要分布于40~<50歲,占41.3%;其次為大于或等于50歲,占32.7%。40歲及以上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08例患者女性與男性比例為1.36∶1(120/88)。

表1 患者性別、年齡特征[n(%)]
2.2208例患者中醫癥候構成比較 208例患者中血瘀型89例,占42.8%;其中男41例,女48例。寒濕型41例,占19.7%。腎虛型78例,占37.5%。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患者中醫癥候占比例最高者均為血瘀型。3種中醫癥候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不同性別患者中醫癥候構成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患者中醫癥候構成比較[n(%)]
2.32組患者護理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2組患者護理前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護理后中醫癥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2.4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干預組患者治愈率、改善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未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不同護理方法臨床療效比較[n(%)]
腎氣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重要發病原因,按中醫辨證對癥候進行分類,施護干預可提高療效[3-4]。中醫認為,人體是統一辨證的有機整體,與氣候變化、社會發展具有很大的相關性,針對患者的護理也應堅持整體的原則,不僅要考慮疾病本身的癥狀,還要考慮疾病生成的原因和日常變化。中醫辨證施護干預是在傳統腰椎手術護理方案基礎上結合中醫護理干預,如穴位按摩、情志護理等手段改善人體的機體內環境,促進其功能恢復,加快康復速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208例患者中40~<50歲患者最多,占41.3%。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1.36倍。表明40~<50歲女性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較高。傅秀珍等[5]研究表明,30~<60歲人群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常發群體。可能與青老年女性患者長期從事家庭勞動導致腰椎間盤退行性變、慢性腰肌勞損有關[6-7]。此類患者除在生活中注意保護腰部外,如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8]。本研究208例患者中血瘀型89例,占42.8%,是發病的主要類型。醋愛英等[9]研究表明,血瘀型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基本病機,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此外,由表2可見,3種中醫癥候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不同性別患者中醫癥候構成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王敏[10]對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了中醫護理,結果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類型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根據癥狀進行護理是中醫護理的主要方法,也是中醫臨床護理原則,中醫辨證施護干預包括兩部分內容,即“辨證”和“施護”[11-12]。對患者進行辨證施護干預可明顯減輕疼痛、改善腰椎運動功能。血瘀型患者的居住環境需要安靜,在生活中減少久站、久坐、長時間行走等。另外,應多與患者溝通,以緩解患者煩躁情緒,讓患者配合治療和康復。寒濕型患者易發怒,應加強對其照顧和解釋,取得患者的信任,讓患者保持好的精神,神志內守,提高患者體質,控制疾病發展,加快疾病的康復。對待腎虛型患者應督促其注意休息,避免長時間勞作,在癥狀緩解后再慢慢進行鍛煉,增強患者體質。本研究干預組患者按相關標準進行了中醫辨證施護干預,將辨證理念貫穿于護理過程中,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護理后中醫癥候積分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治愈率、改善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未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醫辨證護理的效果優于僅使用常規方法進行護理。
另外,本研究干預組患者中有15例未愈患者,其主要原因為疾病治療的時間長,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缺乏足夠信心,不能積極配合,不能按護囑實施等原因所致。對未愈患者的分析顯示,通過對疾病進行中醫辨證,采取相應的中醫護理、功能鍛煉等方法,使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變得更加有效,更加有針對性。
綜上所述,中老年女性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高發人群,應加強對中老年女性人群的預防。血瘀型是其癥候的主要類型,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中醫辨證施護干預可顯著提高療效,可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