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秀華,尚銀菊,杜小利,陽秀英
(綿陽市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四川 綿陽 62100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1]。COVID-19是肯定人傳人的[2];以聚集性發病為特點,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后病情較重[3]。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大多數為年齡大、病情危重、機體功能嚴重受損、免疫功能低下者,具有傳染的易感性和感染后發生重癥的高度風險;既往的ICU常規探視制度可能給患者和工作人員造成感染SARS-CoV-2的風險極大,本院重癥醫學科于2020年1月21日起重建ICU探視管理制度,在COVID-19疫情期間得到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認可和支持,有效預防了COVID-19輸入和傳播,保護了醫、護、患安全,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院重癥醫學科是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ICU,現有床位40張,2020年1月21日至3月31日入住ICU患者369例,其中男211例,女158例;年齡35~92歲。進入ICU的探視人員1 094人次,年齡15~68歲。在崗工作人員142人,其中男40人,女102人;醫生27人,護士96人,護工及清潔工19人;年齡21~60歲;工齡1~40年。
1.2方法
1.2.1探視時間 參照文獻[4],既往常規的探視時間為一、二病區分別為30、60 min限時探視。2020年1月21日開始2個病區的探視時間統一為30 min限時探視,2020年2月5日開始拒絕入室探視。清醒患者實行電話視頻探視(病區專門配備可視頻通話的移動電話),僅在極特殊情況下允許極個別患者的家屬臨時探視。探視人員由準予探視的工作人員全程負責管理。
1.2.2探視人員 參照文獻[4],既往常規的探視人員在規定時間內可換人,僅限制人員數量,每例患者每天探視人員不超過5人。2020年1月21日開始嚴格限制探視人數,每例患者每天探視人員不超過2人,2020年2月2日開始每例患者每天探視人員不超過1人,2020年2月5日開始基本拒絕入室探視。清醒患者實行電話或視頻探視,僅在極特殊情況下允許極個別患者的家屬臨時探視。
1.2.3探視前宣教方法 既往常規為探視門外張貼探視制度,每周2次集中進行探視前工休座談宣教(新入科患者入科時進行臨時宣教);2020年1月21日開始不集中進行工休座談宣教,在探視室外墻面張貼和視頻滾動播出宣教內容(新入科患者入科時進行臨時宣教)。
1.2.4探視前宣教內容 既往常規為向患者及家屬宣教探視制度,有發熱、咳嗽的家屬不得入室探視;2020年1月21日開始在既往常規探視前宣教內容基礎上增加COVID-19專項宣教內容:(1)有發熱、咳嗽、乏力等現象者及時到發熱門診就診,不能入室探視;(2)探視人員近14 d有去過武漢或境外(2020年3月以后新增)、接觸過去過武漢或境外(2020年3月以后新增)的人員要到當地進行登記備案,并按規定隔離觀察;(3)COVID-19疫情情況、防護知識(減少人員聚集、正確洗手、佩戴口罩、咳嗽禮儀等)、如何就診及傳染病的相關法律法規等;(4)特殊疫情時期盡量不入室探視,提倡與主管醫生進行電話溝通患者病情,清醒患者可進行電話視頻探視。
1.2.5探視入室時的排查和接待 既往常規探視入室時的排查和接待為每天由1名責任組長和1名工人在探視門口接待,登記探視床位及人員,詢問探視人員有無發熱、咳嗽等現象,有發熱、咳嗽的家屬不得入室探視,指導探視人員進出時穿脫探視衣和用速干手消毒液洗手。2020年1月21日開始在常規排查和接待的基礎上進行SARS-CoV-2感染專項排查:(1)排查人員為經醫院和科室統一培訓合格的責任組長,排查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醫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等,參照文獻[3],與被排查對象保持1 m以上距離,被排查人員必須戴好口罩;(2)對探視人員進行COVID-19專項排查;(3)讓被排查人員認真閱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住院病員及家屬告知書》,認真填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病員陪護家屬疫情排查表》,并簽字及按手印;(4)用紅外線體溫計測定被排查人員體溫,超過37.3 ℃者不得入室探視,并督導其到發熱門診就診;(5)參照文獻[3],排查通過后督導探視人員進出時正確穿脫探視衣、佩戴口罩和用速干手消毒液洗手;(6)每排查1名探視人員前后排查人員均要進行手衛生。
1.2.6床旁探視時的接待 既往常規為由責任護士和主管醫生向患者的家屬介紹患者病情及相關治療護理措施,并進行患者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宣教。2020年1月21日開始在既往常規床旁探視時接待的基礎上增加COVID-19專項宣教內容;2020年2月5日開始基本拒絕入室探視,原探視時間段由主管醫生主動與每例患者的委托人電話溝通患者病情及治療護理情況,清醒患者進行電話或視頻探視;每例患者探視前后均要對探視移動電話采用75%乙醇擦拭消毒,探視結束消毒后將其放置在科室人員均知道的固定位置。
1.2.7探視門禁口的處理 既往常規為門禁口每天常規清潔消毒2次,臨時污染則臨時清潔消毒1次。2020年1月21日開始在既往探視時門禁口常規處理的基礎上參照文獻[6],在門禁口增加使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劑噴灑地墊。
1.3數據處理 對入住ICU患者、來院探視者、入室探視者、排查合格與不合格探視者分別進行統計。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2020年1月21日至3月31日共排查不合格28人次,拒絕入室探視。ICU 2個病區2020年1月21日至3月31日共入住369例患者,入室探視人員1 094人次,在崗工作人員142人。患者及家屬均對新的探視制度理解、支持并良好配合,無一例發生投訴糾紛,ICU患者、入室探視家屬及工作人員無一例確診為SARS-CoV-2感染。加強探視管理后直至2020年2月5日后基本無人員入室探視;加強探視管理前后探視人數趨勢見圖1。

圖1 加強探視管理前后探視人數趨勢
自2019年12月31日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次公布了一組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后[7],很快感染人數迅速增加,我國現已將COVID-19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進行管理[8];2020年1月30日WHO發布COVID-19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9],全國醫療衛生系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ICU重建探視管理制度,及時改變工作流程,對預防COVID-19的輸入和傳播均具有重要意義。
COVID-19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傳染病,控制的關鍵在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保護易感人群[10]。ICU患者病情危重,大多數年齡大,機體功能嚴重受損,免疫功能低下,具有傳染的易感性和感染后發生重癥的高風險性;由于SARS-CoV-2感染后潛伏期較長(可長達14 d)[3],又不易在探視人群中發現隱性感染者,更不能排除有些患者的家屬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過類似患者;此次疫情發生突然,又正值春運人口大流動時期[11],探視人員多,來源地復雜,所以,加強ICU探視管理對保護易感的危重患者、患者的家屬及工作人員均非常重要。
ICU探視可能會給患者帶來醫院內感染的風險,造成病原體傳播[12];但ICU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較高(12%~17%),探視人員作為患者的家屬、朋友等同樣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和焦慮[13]。賈琳等[14]研究表明,探視能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改善患者的健康結局,患者及家屬需要相互情感支持;另外,很多家屬常年忙碌在外,想借春節這個中國人民最重大的傳統節日回來看望病情危重的親人,本著人性化管理,又不能突然完全杜絕探視;本院通過加強溝通和宣教,以及大家對此次疫情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和了解,階段式縮短了探視時間,限制了探視人員數量。2020年2月3日北京新視覺網播報北京復興醫院心內科ICU確診9例聚集性病例[15]。本院2020年2月5日基本杜絕探視,患者和探視人員均能理解、認可、支持和配合新的探視制度;參照文獻[16],采用視頻滾動播放宣教、電話視頻探視,避免了人員集聚,降低了入室探視的風險,在COVID-19疫情期間值得提倡。
為做好全國COVID-19的防控工作,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控制疫情傳播[2];本院在COVID-19疫情期間所有進入ICU的人員均進行了2次體溫測定(進入醫院時、進入ICU時);探視人員到本院重癥醫學科后又進行了三級宣教(探視入室前、探視入室時、床旁探視時)、2次排查(探視前責任組長、探視時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新入科患者進行了3次排查(首診醫生、責任組長、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有效預防了COVID-19的輸入和傳播。
在COVID-19疫情期間醫院成為抗擊疫情的主戰場,多一名人員流動,就多一份SARS-CoV-2感染和傳播的風險。本院重癥醫學科在積極配合醫院防控管理的同時加強科室的探視管理,及時改變工作流程,重建ICU探視管理制度,加強醫、護、患溝通,有效預防了COVID-19的輸入和傳播,保護了醫、護、患及探視人員安全,對整體打贏這場特殊戰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