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新課標2017版中明確把“綜合思維”作為地理學科四個核心素養之一,高中地理教學應致力于將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到“綜合的思維能力”。在當今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智慧”特性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大智慧課堂模式也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作為信息時代的新生事物,文章著重闡述如何運用“大智慧”技術和理念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關鍵詞:綜合思維;大智慧;綜合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綜合思維”素養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文章重點闡述“大智慧”課堂模式下如何運用智慧技術和智慧理念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素養。
什么是“大智慧”?技術層面的“大智慧”是指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的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理念上的“大智慧”是指教學活動的“智慧”,它把基于“課程、教學、技術、評價”為一體的教育領域中,各環節協調發展、前后呼應,協調并進,彰顯“智慧”特性,是學校未來教學發展方向之一。大智慧課堂模式下地理綜合思維提升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 掌握智慧教育技術,開展地理綜合思維精準提升訓練
(一)運用智慧教育技術手段,展現地理要素間的內在聯系,積累地理綜合思維素材
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形成首先要有綜合的思維素材。在教學中可以使用Mindmaster軟件繪制思維導圖歸納高中地理不同章節知識,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網絡,將不同章節知識進行系統化呈現;在講解試題中,也可以將解題過程用Mindmaster軟件進行圖文化處理,讓學生更直觀理解地理要素之間的關聯性,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二)運用智慧課堂技術,掌握學生思維動態,培養學生關注綜合思維的三個維度
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要立足于課堂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從地理綜合思維的三個維度(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作為思維的起點開展思維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可利用智慧課堂的大數據系統搜集學生綜合思維維度信息,了解學生的思維維度認識情況,將思維維度的認識作為解題的第一步驟和思維的出發點,通過多次的引導和強調培養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關注綜合思維的三個維度。
如2018年全國一卷37題第二問(題圖略):分析從烏裕爾河成為內流河至扎龍濕地面積穩定,烏裕爾河流域降水量、蒸發量數量關系的變化。
本題是一道對綜合思維要求比較高的題目,涉及綜合思維中的“時空綜合”“要素綜合”兩個維度:在一定時間尺度下(時間跨度為內流河至扎龍濕地面積穩定),地理空間形態的變化(空間形態從河流變化到濕地)對區域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而影響區域環境中的自然要素(降水量和蒸發量)指標,體現了區域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該題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調查全班學生對本題涉及的綜合思維維度認識程度,可以設置調查問卷讓學生在智慧教室平板電腦中進行實時填寫(問卷內容是:本題涉及三個維度中的哪幾個維度?本題研究的地理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是否發生改變?本題涉及的自然要素有哪些?),第二是對調查結果進行點評,指出學生對綜合維度認識的不足或者偏差,讓學生知道明確兩個維度是解答本題的關鍵。通過類似典型例題的訓練引導,最終促使學生養成在解題前做好三個關注:關注要素綜合、關注時空綜合、關注地方綜合。
二、 搭建學習平臺,讓師生的思維在線上交流中展現“智慧”
學習的平臺不僅局限于課堂,課后也需要學習,為方便教師指導,課外的學習可以以信息平臺為空間載體,依托互聯網,學生在不同空間中開展線上交流,將綜合思維訓練延伸到課外,這里的平臺可以是QQ群、釘釘群、微博、博客、教育空間等。
在信息平臺中開展學習交流的主要環節是:教師發布典型案例供學生學習討論→學生解答并展示解題思路(選出典型答案進行展示)→學生線上討論典型答案→教師關注、點撥、引導→學生反思。
在平臺學習活動過程中要注意做好幾個關鍵點:教師發布的案例必須是考查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典型案例;學生學會運用思維導圖來展示個人的解題思路或能明確描述案例涉及哪些自然要素和綜合思維維度;鼓勵學生積極對典型解題范例的思維路線進行評論;教師對學生思維中的亮點和不足進行點評、糾正。
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解題思路或寫出具體答案或呈現思維過程,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診斷,使教學各環節充分體現教學行為的“大智慧”,而不是“無智慧”的盲目解惑。
三、 制定評價細則,調整思維提升策略,讓教學策略彰顯“智慧”
制定評價細則的目的在于通過評價學生思維水平制定教學實施策略,使學生的思維水平提升更有針對性。評價可以從宏觀上和微觀上兩個角度進行評價。
(一)宏觀上評價學生的綜合思維結構
依據“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理論,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可劃分為五個級別:無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拓展抽象結構。教師設計典型綜合思維類習題進行專題檢測,通過對學生的答題情況評價學生的思維結構,了解學生綜合思維結構所處的級別并設計初步的教學提升策略。
第一類是“無結構”“單點結構”的學生,該部分學生并不清楚或者不全清楚影響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有哪些?因此談不上綜合思維了。該部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基礎入手,注重掌握影響區域地理環境形成的具體自然要素。
第二類是“多點結構”的學生,該類型學生能夠說出影響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的要素,但無法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進行關聯描述,僅局限于“說出要素”層面。該部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意識,注重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學習,可通過典型案例開展訓練,運用思維導圖展示要素之間的聯系和思維路徑,讓學生將點綜合成一個知識網絡。
第三類是“關聯結構”的學生,該類型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總體較強,不但可以羅列出地理事物之間的關聯要素,并且可以將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和因果關系很清晰的呈現,但對在一定時間尺度下區域未來發展的預判不夠。該部分學生要注意典型綜合思維類型題目的訓練,尤其是關注可持續發展類型題目,需要更多的是深度訓練和個體診斷提升訓練。
(二)微觀上評價學生的綜合思維維度
主要是從綜合思維維度的達成程度來評價,先將綜合思維的三個維度進行指標細化,再逐一對照學生的解答情況進行評價,進而診斷出學生的綜合思維短板。
1. “要素綜合”分級指標由低到高是
能夠列舉影響地理事物和現象產生的個別要素;能夠列舉影響地理事物和現象產生的全部要素;能夠判斷各要素的權重,如關鍵要素、主要要素、制約要素等;能夠分析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
該指標在教學中的提升策略是:注重歸納影響區域地理環境的自然要素;注重對比不同要素在區域地理環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可運用逆向思維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要素,讓學生思考“沒有這個要素區域發展會受什么影響”;注重邏輯推理訓練,能熟練描述地理要素之間的關聯性。
2. “時空綜合”分級指標由低到高是
描述空間位置、空間形態、空間范圍等布局信息;在一定的時間尺度下,描述地理事物演變過程(特征、分布等信息);能夠通過切換空間尺度(局部和整體),解釋影響地理現象產生的不同原因。
該指標在教學中的提升策略是:運用典型案例訓練學生找出地理現象中的時間和空間信息;在分析地理事物的演變時要關注大區域和小區域自然環境演變對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要關注不同時間背景下自然要素的變化對區域發展產生的影響。
為讓學生了解不同空間尺度的切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Focusky動畫演示大師的從整體到局部的演示功能,也可以用Baidu地圖的放大縮小地圖功能,展示在不同空間尺度上自然地理要素對區域地理發展產生的不同影響,感受地理環境的局部差異性和宏觀整體性,幫助學生用整體的原理看待地理事物的發生和發展形成過程。
3. “地方綜合”分級指標由低到高是
結合某一地理現象,說明該地理現象的產生與區域地理條件之間的關系;結合某一地理現象,說明該地理現象的產生對區域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結合某一地理現象,說明該地理現象對指定區域產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該指標在教學中的提升策略是:注重區域地理學習,熟悉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征;關注區域地理環境特征的演變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注重強調運用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區域發展獻計獻策。
案例:長江源區沱沱河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受地形、降水、冰雪融水等影響,形成了大量高原沖積型河床和丘陵坦谷河床,發育了“辮狀水系”。
問:簡述沱沱河“辮狀河道”的形成原因。
本題涉及綜合思維的維度是要素綜合(地形、氣候、水文)和時空綜合,某學生答題情況如下:
該學生從思維結構角度上來評價是具備一定的“關聯結構”思維能力(地勢高,沖刷大量泥沙;地勢平坦,堆積作用強);從綜合思維維度上評價是“要素綜合”描述不完整,“時空綜合”關注不到位,主要表現在:未關注到信息“受地形、降水、冰雪融水等影響”,在答題中對氣候(產生的季節融水)和水文(不同地區流速快慢)兩要素起到的作用描述的少;地形要素關注到大尺度空間的高原和河谷,未關注到高原到河谷之間落差對河流水文的影響;在時間尺度上,缺少從雨季到旱季不同時間背景下對水文環境的影響。
對該學生的教學提升建議是: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培養學生在審題中關注影響地理現象產生的核心要素有哪些、關注研究區域的空間形態演變、關注不同時間地理要素變化對區域環境產生的影響。
學生綜合思維評價的目的在于更精準的了解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了解學生的綜合思維結構,以評促學,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課程、教學、技術、評價”成為一個整體,體現精準高效教學,體現教學行為的“智慧”特性。
總的來說,大智慧不僅僅是技術“智慧”,更多體現的是教學理念的“智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文潔,周維國,張琦.地理綜合思維的“內涵”和特點[J].地理教學,2017(12).
作者簡介:
吳明慶,福建省晉江市,晉江市紫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