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雙減”政策的出臺,是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雙減”工作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體現了黨中央對學生學業負擔的宏觀調整以及加大對校外培訓,尤其是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治理決心。“雙減”政策落地,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回歸立德樹人初心。
要回歸立德樹人初心,就必須聚焦減輕作業負擔,全面壓減中小學生的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長,立足學生身心健康。當前,應試教育“大行其道”,“題海戰術”愈演愈烈,學生作業負擔越來越重。然而,過多的作業練習對中小學生而言,弊大于利。“雙減”政策依據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明確規定了不同階段中小學生的作業時長,嚴禁中小學生超負荷學習。減輕過重作業負擔應尊重教育規律,鼓勵課堂作業布置的分層化、彈性化與個性化,禁止向學生布置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
要回歸立德樹人初心,就必須聚焦規范校外培訓,堅持從嚴治理,嚴禁將教育與資本捆綁,借助教育運作資本,“雙減”政策明確指出整頓校外培訓亂象,要減少學科類校外培訓,并指出校外培訓的非營利性特點,應由政府來進行主導和引領,回到教育事業的正軌。規范治理校外培訓機構是減負的重要環節。為了治理校外培訓亂象,“雙減”政策堅持從嚴治理,從源頭上不再審批新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建立培訓內容備案與監督制度,制定出臺校外培訓機構培訓材料管理辦法,同時強化常態運營監管。
要回歸立德樹人初心,就必須聚焦學校主陣地,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對學校而言,“雙減”政策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作業由量轉向質,確保學生能在學校完成。學校教育應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校內實現優質學習,減少對校外培訓的依賴。提升學校教育質量,必須根據國家課程計劃和課程管理要求,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建設豐富多元的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校內學習課程與學習資源,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學習時間做到學有所得,學生負擔自然隨之減輕。
要回歸立德樹人初心,就必須聚焦課后服務,充分利用課后時間,開展豐富的課后育人活動,推動課后服務育人,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學校除了應主動承擔課后服務之外,還需處理好課堂學習和課后服務的關系,同時做好課后服務的保障工作。學校課后服務應立足于滿足學生個性化、差別化、實踐性學習需求,滿足學生“作業、實踐、扶弱、特長”等多樣化學習與發展需求。
要回歸立德樹人初心,就必須聚焦家校社協同,推進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努力形成家校社減負共識。“雙減”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各個利益共同體,需要政府、學校、校外機構、教師、家長、學生等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育部門要會同婦聯等部門,辦好家長學校或網上家庭教育指導平臺,推動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服務站點建設,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理性確定孩子成長預期,努力形成減負共識。
要回歸立德樹人初心,就必須聚焦統籌推進,警惕資本從義務教育階段向學齡前階段和普通高中階段無序流動。“雙減”政策要求不得開展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線上培訓,嚴禁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線下學科類(含外語)培訓。必須嚴格控制資本過度涌入培訓機構,嚴禁校外培訓機構資本化運作。
要回歸立德樹人初心,就必須聚焦試點先行,積極推廣試點城市的探索經驗。“雙減”政策頒布后,北京、上海、沈陽、廣州等九個試點城市先后制定“雙減”舉措,積極探索“雙減”經驗,取得明顯成效。這些都應積極總結和反思,注重推廣典型經驗。
(作者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本文首發于《中國教育學刊》2021年第十二期,轉載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