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倩
“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雙減”背景下,如何讓“習”的效能最大化,減負是目標,提質則是關鍵。武漢市漢陽區墨水湖小學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堅持“五育”并舉,賦能作業管理,確立作業課題,建構作業評價體系,既做好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減法”,更做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加法”,發展每一位學生,成就每一位教師。
賦能作業管理,聚焦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抓牢作業“思、發、改、評”四個環節,做到“前思后發,有發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評”,真正實現從“了解學生”到“走近學生”,再到“激勵學生”,實行作業“設計—布置—批改—評價”的閉環管理。
優化管理機制,著力學生實踐運用點。學校、班級、老師之間建立明確的作業管理機制,形成“校長室—質量管理中心—分管行政—‘教研組+師傅’”四級作業管理梯隊,行政分管領導、教研組長、師傅定期進行作業全面檢查,針對各班學生的作業完成度、接受度、參與度等情況進行隨機訪談,跟蹤檢查,持續改進。學校將“作業監控”作為月常規檢查專項,持續以“教學月報”形式每月公示,當月改進,次月回看,評選推優,階段梳理,持續推進。
具化科學布置,著力學生學科均衡點。科學統籌抓“三線”。年級組負責學科均衡;教研組負責作業設計;任課教師負責精批精改;班主任負責落實調控,推行年級教學捆綁考評,強化團隊協作,引導所有學科教師圍繞作業設計與布置進行協商,確保作業精選優質,且學科平衡、分配合理,破解學科教師“競相擠占作業時間”的問題。學校始終堅持作業布置的三條“底線”:一是數量線,核定年級作業量,從數量監測向學科統籌要均衡;二是時間線,限定晚上9點生物鐘,從時間監測向體質健康要保障;三是質量線,徹底轉變作業觀,從質量監測向學科素養要高效。
作業設計守“三則”。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學校強調作業設計嚴守“三則”:一是差異性原則。教師利用差異,改變差異,將作業按“固定+選做”進行彈性布置,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自主選擇并完成作業。二是多樣性原則。教師立足教材,緊密聯系生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開展“作業交換日”“盲盒抽報聽寫”等活動,讓學生交換出題、收集易錯問題,培養學生學習遷移的能力。三是參與性原則。從學生出發設計作業,注重學生的作業投入。如:根據學生喜好選擇完成的“作業超市”;根據學生能力挑戰完成的“智慧星作業”等,面向全體學生,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和可選擇性。讓學生都能參與作業的設計和選擇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精選精練走“三關”。課堂提質要明確課堂“課前—課中—課后”作業的“精選”:一是課前預設關。課前布置與新課相關聯的開放型作業,避免低效抄寫,讓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嘗試歸納。二是課中精選關。課中要有目的、有層次地精講精練,選擇典型題型,重點講解,注重探究。三是課后拓展關。課后充分考慮學科、學段特點,將課內的學習延展到課外,以“趣”入手,開展閱讀性、表述性、操作性等多維拓展,從而讓學生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如: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準備課《數一數》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數衣服、擺玩具,通過一一對應的趣味觀察,從而讓學生初步建立數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中的事物。
強化輔導監測,著力學生綜合能力點。作業批改處于常規管理的中間環節,上聯課堂教學,下接輔導、監測,是與學生緊密交流最關鍵的一環,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調控與促進的作用。因此,學校采取“校級巡查—青藍幫扶—行政跟進—常規公示”的跟進式管理進行作業輔導監測,科學運用課后服務時段,從常規檢查中監測有效批改,從常態巡查中監測高效講評,從跟進指導中監測科學反饋,從而推進教師教學輔導的實效性。
建構“大作業”觀,推進作業課題研究
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建構正確科學的“大作業”觀,持續作業研究,檢視作業的作用和價值,積極推動作業研究的時代變革。
啟動前置規劃,開展作業增值研究。每學期末,學校召開教研組作業前置研究專題會,解讀作業研究目標與思路,確定“單元導學、學情分析、課業設計、趣味拓展”四大作業設計板塊,并部署假期研究任務。會后,教研組分組開展課標研讀、教材知識體系梳理、作業設計研討等活動,部署作業前置研究措施。假期,各教研組運用“線上教研”進行交流、研討,教研組長及時反饋、歸納、匯總,推進組內作業前置研究,為下學期作業專題研究做好充足準備。
厘清研究清單,開展作業專題研究。學校聚力常態教研,以小課題的方式嘗試作業專項課題研究,逐步厘清分層作業、趣味拓展、創新實踐等課題研究清單,實行“三個有機”:一是“有機減量”,分層課題助均衡。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不同需求設計分層練習,彈性布置,做到“人文評價”,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獲,激發學生自主作業意識與積極性。二是“有機結合”,實踐課題促發展。結合課內知識與課外延伸,創新趣味拓展作業;結合短時輔導與長時服務,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結合教師個體與教研團隊,探索合作作業方式。三是“有機內化”,減負課題創特色。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特點進行選編、改編、原創作業,建設學科校本作業資源庫,有常規性的“基礎+拓展”作業庫,緊密結合學科教學進度,精選作業內容,也有實踐性的“特色+個性”作業庫,以核心素養為指引,研究設計與學生發展相關聯的實踐探究性作業。
眾籌作業應用案例,開展作業持續研究。結合當下課后服務的運行模式,學校除每周常態校本教研外,還采取分學科、分時段輪換式教師大會開展作業應用案例研討活動,以年組為單位,邀請多位優秀教師進行“作業計劃與模板、作業設計與評價、作業布置與批改”等多主題應用案例分享,形成聚集體智慧,讓教師價值最大化。量上精選,質上甄選,式上趣選,學校通過“智慧眾籌”,開展作業持續研究,階段性實例研討,遴選出更優、更高效的作業運行方式與策略,最大程度提升作業的育人功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建構作業評價體系,寫好全面育人答卷
作業評價體系的建構是為有效提升學生面對作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作業評價中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從被動安排轉為主動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反復性的特點,需要學校和教師達成作業評價的共識。
肯定式分層評價。對于不同層面的學生,作業評價應有相應層次的評價標準,主要從“是否完成”“是否做對”“是否做好”三個層次進行分層評價,學生達到了相應層次就給予及時肯定,讓學生樹立學習自信。
延續式欣賞評價。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將學生的優秀作業進行展評、分類留存,并量化成作業積分,成為班級“月度星”評選的重要依據,創設良性競爭、自我表現的積極氛圍。
體驗式多向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家長參評,讓學生、家長、教師都參與作業評價中來。多數學生可能很難一次將作業做得又對又好,對于作業的糾錯意識也比較薄弱。因此,一次作業還應多次評價,以驅動學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風正潮平,自當揚帆破浪。教育永遠處在發展之中,“雙減”行動在不斷推進,學校不僅要高效完成日常教學“小作業”,更要完成好學生素質教育的“大作業”。墨水湖小學將繼續探索與努力,讓作業回歸育人本位,辦好人民滿意的“家門口學校”,讓孩子們都能擁有一個快樂、優質的童年。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