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先軍

2022年正向我們走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將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一部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的法律,明確規(guī)定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內容上突出家庭教育“以德為先”的鮮明特色。在“雙減”新形勢下發(fā)布的家庭教育促進法,理應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
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既相互銜接、相互補充又相對獨立,共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家庭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教育形態(tài),具有自身的獨立價值、獨到使命和獨特規(guī)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因此,在培養(yǎng)人才的宏大工程中,必須樹立大教育觀念,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發(fā)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的同時,發(fā)揮家庭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發(fā)揮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19世紀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齊說:“一切學校教育都應該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家庭教育是人類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形態(tài)。”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人格、涵養(yǎng)人性的教育,它最終帶來的是人生的幸福。家庭環(huán)境影響人的一生,家庭教育是關系社會未來發(fā)展進步的奠基性事業(yè)。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三字經(jīng)》有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這強調了父母對子女教育的責任,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教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yè)。父母應該成為孩子成長的榜樣,應盡全力培養(yǎng)孩子強大的內心和良好習慣。
家教是孩子的第一門課程。自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顏氏家訓》中提道:“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良好的家教能培養(yǎng)出一個國之棟梁,錯誤的家教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孩子成長和社會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家庭教育不僅屬于家庭,更屬于社會。一個家教良好的孩子,走向社會自然會獲得社會的認可,反之,可能會不適應社會。
家風是孩子的第一種文化。家風即“門風”,其核心是家庭的價值觀,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是影響孩子成長的第一文化氛圍。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家風反映民風,影響社風,是文化傳承的一種體現(xiàn)和反映。每個家庭構建良好的家風,社會風氣才有堅實的基礎,家長的望子成龍夢、國家的民族復興夢才有實現(xiàn)的可靠保證。
“雙減”下的家庭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指導、社會參與、家長主導,需要重新認識父母對子女教育的不可替代作用,教育觀念上要從傳統(tǒng)的父母“天職論”轉變到父母“首要價值論”和“第一價值論”上來。為人父母,不僅要扣好子女衣服的第一粒扣子,更要“扣好子女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真正體現(xiàn)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獨特作用和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重要價值。
責任編輯/曹小飛
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華中師范大學校友基礎教育家協(xié)會秘書長,中華文化促進會兒童專委會副秘書長,長期關注基礎教育,專注研究青少年“愛的教育”,提出并倡導“用愛喚醒生命”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