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

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的印記從來都是彩色的,它就是傳統紋樣。它們像一朵一朵彩色的浪花,凝固在各種非遺的載體上,無處不在:壁畫、景泰藍青花瓷、絲綢錦緞、包衣嫁背……這些傳統紋樣凝聚著中國人數千年來對美學的追求,對生命的探索,對歷史的詢問,對未來的祈愿。有人把它們稱為“無字的史書”和“民族的圖騰”。但現在,它們似乎正在隨著逝去的歷史一點一點消失。
該怎樣留住這些凝固在時間中的美麗?我們會永久地失去傳統紋樣嗎?
2013年,終于有人注意到傳統紋樣了。一位叫清穗的壯族小伙子,在就讀平面設計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開始了對紋樣的挖掘和整理。目前,他們已經完成了200多個紋樣專題,整理了2萬組紋樣數據模型!他們整理的紋樣,覆蓋了全國90%以上的地區。
作為壯族的一員,清穗從小到大生活的環境到處都能見到各種各樣的壯族紋樣,他為此分外著迷。他臨摹了很多精致的紋樣,一筆一畫地記錄著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這些紋樣綻放在清穗的眼中、生活中,充滿了他生活的各個角落。現在,這些紋樣又同樣包裹了清穗兒子的生活。提到兒子,清穗的話語中滿是溫柔:“背他的背帶,用的就是我們傳統的牡丹花卉紋,希望小孩能夠快快長大。”在兒子半歲的時候,清穗就已經背著他跑遍了西南的鄉村。用清穗的話來說:“我們的工作就像在編一部紋樣‘字典’,但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憑著對傳統紋樣的癡迷和保護,清穗一步一步成為紋藏中國紋樣博物館創辦人、中國紋樣專家。
2018年,清穗決定做中國紋樣數據庫平臺,用時間、空間、公益載體、民族和主題五條脈絡,去整理、梳理和再造中國紋樣。漢族紋樣庫、布依族紋樣庫、春秋戰國紋樣庫、唐代紋樣庫、景泰藍紋樣庫、銅鏡紋樣庫、皮影戲紋樣庫、故宮紋樣庫……一組一組精致的傳統紋樣,在他的筆下得以“重見天日”,展現出一種跨越時間的驚心動魄之美。看了他整理的紋樣,不能不讓人感嘆——怪不得有的歷史學家認為,中國人的世界觀都是紋樣來塑造的呢!
隨著“救活”的傳統紋樣越來越多,清穗不再滿足于僅僅留住這些“瀕危”的紋樣。他希望給這些紋樣賦予生命,“救活”它們,讓它們植根于現代生活,煥發出新的生命。
“用,才是美的最高境界。”清穗如是說。
這件事說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研究和推廣紋樣不僅需要資金和技術,還需要有廠商配合。清穗和他的伙伴們之前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并沒有想著怎么賺錢,既要搜集、整理、入庫這些傳統紋樣,還要防止盜版。經過思考之后,他們選擇了一個最“省心”的方式:把這些紋飾圖樣傳輸到“螞蟻鏈”上,通過“螞蟻鏈”的技術來給他們“保駕護航”。這些已經漸漸消失在國人生活中的“瀕危”紋樣,終于在“重見天日”后,煥發了新的生機。
“在新的時代,紋樣也需要新生,要跟隨時代發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讓所愛變成所用,其發展才會有持續性,這樣的紋樣才是‘活’的。”清穗說。
從紋樣IP(Intellectnal? Property,知識產權)到“紋創”造物,清穗將中國紋樣帶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話題“小伙救回2萬個民間瀕危花紋”沖上熱搜,受到超3300萬網友關注,有網友留言:“這個很強,想想都覺得挺有意思的,只是工作量太大,真正去做是需要很大勇氣和很多精力的。”還有人說:“謝謝你,這樣文化就有了延續和傳承。”也有人為清穗推廣紋樣提供了許多好建議。清穗做的事情被越來越多人所了解,在2021年7月30日上了“央視網”微博視頻號。媒體盛贊他所保留下來的花紋“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社會的發展進步,又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巨大財富”。
而今,清穗對自己做的事情更是充滿了信心。“我要用新技術,為兒子這一代留下更豐富的文化印記。”目前,已有上百萬人使用了這些紋樣,傳統的、民族的文化元素正成為新的流行。這些“瀕危”的花紋,終于因為一份匠心,再次綻放了新的華彩!
鏈接:喜歡傳統紋樣的朋友,可以登錄紋藏http://www.wenzang.art/中國紋樣線上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