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 汪靈燕



[關鍵詞]認知行為療法;機械性眼外傷;疾病認知;自我管理;整形修復;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62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8-6455(2021)12-0160-03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on Disease Cognition and Self-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Ocular Trauma and Plastic Repair
YANG Jie,WANG Ling-ya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Jiangsu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on disease cognition and self-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ocular trauma.? Methods? A sample of 46 mechanical ocular trauma plastic repair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at the author’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Using convenience sampling,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24)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n=22).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are for mechanical eye injury plastic surger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care.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disease cognition level,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evalu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disease cognition level at discharge was improv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mor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leep management, eye management, and review dimensions (P<0.05).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eval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P<0.05),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an improve patients' disease awareness and self-management ability,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mechanical eye trauma; disease cognition; self management; plastic repair; living quality
機械性眼外傷主要是指眼部受到車禍、銳器戳傷、硬物撞擊等外力性刺激[1],導致眼部出現眼球和眶內結構的損傷,是眼科常見的急性病癥[2]。不同眼外傷患者病情不一,早期通過手術進行整形修復,可在恢復眼功能及眼外觀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避免后期出現眼瞼畸形、瘢痕增生及眼球暴露等問題[3-4]。多數眼外傷患者出于對疾病不了解、手術恐懼及擔心預后不佳等原因,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配合治療、情緒焦慮、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等問題,此時使用常規護理干預效果大多不甚理想[5-6]。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CBT)是指通過有效的認知和行為干預,糾正患者不合理的認知,提高認知水平,從而建立規范性健康行為以達到有效管理疾病的目的[7-8]。因此,本研究對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患者使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干預,旨在探討其在改善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臨床意義,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采用便利抽樣法,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筆者醫院就診的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患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患者;②未合并其他系統損傷或疾病;③溝通理解能力正常;④知情同意且愿意配合。排除標準:①有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②伴有嚴重聽力障礙者。將符合標準46例患者中的24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齡16~37歲,平均年齡(28.31±4.75)歲;開放性眼外傷患者17例,閉合性眼外傷7例。將其余22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齡18~36歲,平均年齡(30.62±3.84)歲;開放性眼外傷患者16例,閉合性眼外傷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常規護理。具體包括:用藥指導、康復鍛煉、飲食護理、感染預防、健康宣教及并發癥觀察級護理等措施。
1.2.2 觀察組:在給予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干預,具體為:①成立認知行為干預組。組員由主治醫師、責任護士、認知行為干預護士及同伴教育者組成,小組主要負責認知行為干預、同伴教育等工作。干預前對小組成員進行為期1周的培訓,培訓共3次每次90~120min,培訓結束后對小組成員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參與患者的認知行為干預;②認知評估:由干預小組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內容主要為“您希望受到什么類型的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的培訓與干預”、“您最想學習有關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后自我管理的哪些知識”等,根據患者訪談結果建立認知干預方案及措施;③認知重建:根據患者的認知評估結果,結合PDCA循環理論,進行路徑化PDCA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手術知識(方法、注意事項、配合事項及可能的并發癥);心理調整(不良情緒的疏導);用藥管理(常用藥物種類及方法);睡眠管理等。同時,拓寬教育渠道,組建情景模擬、知識競答、病友面對面等活動,引導患者學習相關知識;④行為干預:采用環境干預(病房溫度、濕度,光線、病室選擇),心理調適(情志干預、正性引導),放松訓練(正念冥想、肌肉放松訓練)等方法給予心理調適干預;通過減少夜間非護理性操作、降低病房噪音等進行睡眠干預,改善患者睡眠;指導患者調節看書、看手機時間,減少眼球活動,避免用眼過度等進行用眼管理干預。
1.3 評價指標
1.3.1 疾病認知水平:分別于干預前和出院時進行調查。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自制《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患者疾病認知水平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手術方法、用藥管理、睡眠管理、心理調節、用眼管理、復查等,知曉為回答正確,不知曉為回答錯誤。
1.3.2 自我管理能力:分別于干預前及出院6個月采用《自我護理能力評定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價[9]。該量表用于評價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量表共4個維度(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43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平分法,從低到高分別計“0~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1.3.3 生活質量評價:分別于干預前和出院6個月采用《低視力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進行測評[10]。該量表包括遠視力、移動和光感,調節能力,讀和精細工作,日常生活能力4個維度共計25個條目,各條目從低到高分別計“0~5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采用組間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疾病認知水平比較:與干預前相比出院時兩組疾病認知水平均有所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時疾病認知水平較對照組更高,尤其是在睡眠管理、用眼管理、復查維度觀察組升高程度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出院6個月,兩組自我管理能力均較干預前有所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出院6個月,兩組生活質量均較干預前有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除日常生活維度得分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外,觀察組其他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眼睛是人體重要且醒目的器官之一,常被稱為美學的中心、心靈的窗戶,其不僅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且在人體的面部美學中占據著絕對關鍵的地位[11]。眼部損傷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眼球功能引起視力障礙,還可能對患者面部容貌產生極大的影響,進而引起患者的心理問題。本研究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對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對患者的認知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綜合患者的認知現狀進一步完善患者認知體系,繼而達到改善患者行為幫助其提高認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出院時的疾病認知水平高于對照組,尤其是在睡眠管理、復查、用眼管理維度表現得尤為突出(P<0.05)。表明認知行為療法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有利于幫助患者在整形修復及康復過程中改變不合理的認知、樹立正確的理念,消除患者因顏面改變或手術恐懼產生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和行為。這與張敏等人[12]的研究結果相似,其結果提示護理人員可以利用認知行為療法對機械性眼外傷患者進行護理,提高其認知水平,協助患者增強信心。
此外,認知行為理論認為當個體面臨重大應激時,會在情緒上產生相應反應從而引起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與認知,進而影響患者行為[13]。因此,認知行為療法就是以問題為中心,以改善患者行為為導向,通過干預糾正患者的信念和錯誤認知,引導其正性行為[14]。本研究對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患者進行認知行為療法干預,通過開展路徑化PDCA健康教育、同伴教育等多元化的手段,圍繞睡眠、用藥、心理、用眼等內容進行認知行為指導,增強患者的信息和自我管理能力。結果表明,出院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各維度自我管理得分均優于對照組,表明認知行為療法干預可以用于該類疾病患者中。同時,生活質量調查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在出院6個月后高于對照組,表明通過認知行為干預班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理念和行為對患者長期恢復有一定的幫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療法通過協助患者糾正錯誤思維和信念,樹立合理的理念和行為,提高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改善該類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一定的臨床效果。未來可以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大樣本干預研究,進一步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毛春潔,顏華.機械性眼外傷臨床特征及眼外傷評分應用[J].中華眼科雜志,2012,48(5):432-435.
[2]蔣文平,慈海,韓偉,等.整形修復在機械性眼瞼外傷中的應用分析[J].新疆醫學,2020,50(5):497-498,526.
[3]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外傷學組.中國機械性眼外傷無光感眼救治專家共識(2020年)[J].中華眼科雜志,2020,56(11):815-819.
[4]劉麗華,盧志云.眼外傷兒童的心理特點及護理[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5):855-856.
[5]湯詠梅,杜成芬,方華.眼外傷致眼球摘除術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護理[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3):297.
[6]李登陽.焦點式心理護理對眼外傷手術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11):1569-1571.
[7]沈燕,卞鳳麗,楊芳,等.認知行為療法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情緒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1,28(1):50-52.
[8]張麗華,葛艷紅,唐麗梅,等.認知行為療法對腦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11):1286-1288.
[9]王翠萍,張萍,何欣.基于危險評估的針對性護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3):1-4.
[10]李鄭.延續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院外自我管理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29):5538-5540.
[11]蔣文平,慈海,韓偉,等.整形修復在機械性眼瞼外傷中的應用分析[J].新疆醫學,2020,50(5):497-498,526.
[12]張敏,江慶,王潤,等.認知行為療法對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手術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海軍醫學雜志,2021,42(1):105-107.
[13]項偉,黃宇理,馬賓,等.認知行為干預對伴發焦慮抑郁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8,16(2):207-209,304.
[14]劉虹.認知行為療法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圍手術期心理應激反應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9,(6):849-853.
[收稿日]2021-03-29
本文引用格式:楊杰,汪靈燕.認知行為療法對機械性眼外傷整形修復患者疾病認知及自我管理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21,30(12):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