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和新媒體時代,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都已滯后,無法適應新時代高校教育的發展。隨著科技發展原有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思想理念也都發生了巨變。當下高校大學生已經是21世紀出生的獨生子女,他們獨立的個性和思想不會輕易改變,傳統的思政教育方法已經無法適應多元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新生代的大學生特點也決定了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高校應該積極融合信息技術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利用大數據和新媒體技術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的快速發展,與時俱進地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向未來邁進。在信息化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創新,是指量化集成、精準預判和個性化三個新理念的創新,思政教育創新性實踐要遵循可視化、個性化和即時性三個新原則。積極利用信息化技術為思政教育創新提供新模式、新手段和新途徑,就需要把思政教育向網絡延伸和向云端拓展,通過大學生思想行為預警機制、思政教育云課堂和就業精準個性化服務等,全方位地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從話語體系和配套制度等方面對思政教育加以創新,把握思政教育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動權、話語權和決勝權,踐行立德樹人和培根鑄魂的歷史使命;還要積極克服在信息化融合思政教育實踐過程中的諸多思想壁壘和技術瓶頸,探究信息化技術對推動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路徑,加快改革和轉型發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由肖國香撰寫的《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論》一書,有助于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作者分別從價值論、跨界思維論、主體論、載體論、整合論、方法論、話語論和微文化環境論等方面,深入細致地闡述了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跨界思維、主體性研究、載體創新研究和話語變革,以及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新媒體技術革新了傳統媒體的傳播速度,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大大拓展了思政教育多樣化的傳播渠道,為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和新挑戰。作者認為將思政教育與新媒體充分結合是未來思政教育模式的主要趨勢,利用信息化優勢為高校思政教育服務,利用新媒體推進高校協同育人機制,實現“信息技術+思政”的全新教學模式是高校思政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運用新媒體的交互性、即時性和數字化等特點,建立全新的思想政治管理系統和媒體應用系統,以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該書具有觀點新穎、邏輯清晰、結構科學合理、內容豐富和語言通俗易懂等特點,適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生閱讀,也適用于各級各類黨校和干部學校師生參考用書。
在書中,作者首先探析了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在新媒體概念基礎上闡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數字化新媒體作為一種新技術支撐體系下的媒體形態,又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它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再通過電腦和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各種信息的傳播形態。新媒體新在技術、形式和理念等方面,尤其理念上的革新更重要。新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基本的原創性、形成特定效應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等特征。新媒體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它的優勢表現為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低成本全球傳播、檢索便捷、超文本和互動性等方面。因此,利用新媒體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新媒體時代,多元化信息來源沖擊著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碎片化信息傳播方式深刻地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片面化信息理解能力制約了大學生的心理成長速度,虛擬化信息場域充斥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新媒體的開放性帶來了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新媒體環境的虛擬性導致了人際關系的疏離,新媒體資源共享性改變了思政教師的傳統角色定位,信息復雜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難度,信息化與新媒體顛覆了傳統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與模式。同時,新媒體時代也帶給高校思政教育一些機遇,思政教育模式與內容的創新為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帶來了曙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提升了網絡自主性學習能力,也增強了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研判能力,新媒體技術在思政教育方面起到了聚合引領的作用。
論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跨界思維。具體闡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方式的困境及現代轉換、跨界思維的內涵及其內在合理性,以及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界思維的策略選擇。重點闡述了哲學的現成論和生存論兩種思維方式。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方式面臨著抽象隔離性和凝固僵化性的困境。思維方式的現代轉換是指從現成論轉向生成論,這是思維方式范式轉換方面的重要變革,給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以深刻啟示。高校思政教育要想突破抽象隔離和凝固僵化,必須強調生成的社會生活根基,高校思政教育本身即是一個追求生成的過程,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思維方式,應是一種面向未來開放的生成性思維。作者還闡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界思維的內涵及其內在必要性,高校思政教育領域的跨界思維具有多視角性、多關聯性、多樣性和創新性等四個特征。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跨界思維的必要性體現在它是生成性思維方式的價值實現之要求、人才培養之必須、課程改革之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之訴求等四個方面。要想實現高校思政教育跨界思維,就必須做到理論與實踐間的跨界結合、學習資源的跨界融合、部門間的跨界組合、教育主體間的跨界匯合、精神文化的跨界聯合等。
第三,論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在概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基礎上,分析了新媒體影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困境,探究了新媒體影響下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策略。還進一步論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具體闡述了高校思政教育載體的內涵、形式與特征,以及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的必要性和創新對策研究。第四,研究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整合和方法論。具體闡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整合的現狀分析、基本依據、理論支撐和路徑選擇,以及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問題。作者認為要依托互聯網絡,積極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充分利用即時通信技術,開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間。第五,論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變革問題。具體闡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特征與功能、轉移現象與成因分析,以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重塑問題。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話語已超越了作為社會符號的語言,其話語傳播呈現出多形式和多模態特征,話語溝通更具人性化和契合性,具有思想開放性、主體交互性、形式多樣性和內容個體性等特征,還具有辯護功能、導向功能、互動功能、滲透功能、規范功能和評價功能。當然,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話語發展也面臨許多新機遇,如新媒體拓展了思政教育話語新空間,創新了思政教育話語交流互動新范式,促進了思政教育話語適應和諧社會構建新要求,促進了高校思政教育話語與全球化話語的接軌,激發了思政教育話語理論的更新等。還進一步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話語權的轉移現象和成因,以及思政教育話語變革的基本原則與要素。最后,論述了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筆者認為,要想加強信息技術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首先,必須借助新媒體傳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打造一支有能力、有思想和有技能的高校新媒體思政教育隊伍,以建設高校思政新媒體的宣傳陣地。以班級為管理單位創新高校班級新媒體宣傳陣地,任用公信力和思想覺悟高的班干部擔任管理者,通過高校QQ群和微信群等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也可以將學校輿論陣地與新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將廣播站和宣傳欄內容轉移到新媒體公眾號中,通過“線上+線下”的思政宣傳牢牢把握高校輿論話語權。還要創新高校思政教育與新媒體融合方式,可以采用“新媒體+思政課程”、“新媒體+思政課堂”、“新媒體+線下思政教育”和“新媒體+思政App”等教育形式,以促進大學生認知思政教育的意義和作用,進而優化高校大學生的思想三觀,以此弘揚高校思政正能量和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其次,還要運用大數據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思政教育要與時俱進,就需要延伸網絡、向云端拓展和深化大數據,利用大數據注重事物的關聯、價值的挖掘和趨勢的預測等特征,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提供新手段和新途徑。運用大數據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為其提供新手段和新途徑。運用大數據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臨技術基礎薄弱、數據壁壘森嚴和專門人才短缺的問題,推進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和發揮信息網絡融合性與連通性優勢,通過多領域和多層級的綜合集成把思政教育資源融合為一個結構合理的整體,以有效發揮高校思政教育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功能。高度重視收集、儲存和處理大學生思想行為信息數據,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的信息數據庫和高校間共享數據機制與標準,才能為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奠定可靠數據基礎。因此,高校要克服條塊分割、職能交叉和效率低下的體制弊端,加強頂層設計和建立數據管理機構,以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形成高校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
第三,加強精通大數據技術的專門人才培養,獲取和融合多源多模態的高質量大數據,以分析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數據,這是運用大數據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人才基礎。還要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模式,運用大數據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采用量化圖式理念、個性化教育理念和精準研判理念;還要遵守可視化、個性化和即時性三原則,積極探究開創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徑。發揮大數據的優勢和運用數據分析出的問題、熱點和規律,創新思政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以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建立系統性思政教育數據庫和打造高校思政教育鏈,通過學校不同職能部門協同合作,構建系統性的一體化信息搜集平臺。在法律法規許可范圍內采集開放性網絡公共空間的各類數據;通過線下思政教育課教師和輔導員定向采集數據,實現大學生行為思想和言論表達的數據化,以構建有效的思政教育信息數據庫平臺。
第四,開展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學生個性化思想特點,積極創建分析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成電公式”,通過“成電公式”分析,實現對大學生思想困惑、學業成績和創業就業等個體的問題呈現;通過開展個性定制式的思政教育活動,實現系統性的“學生畫像”。還要構建開放性、前瞻性和綜合性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輔助系統,建立思政教育大數據技術、分析和教育三支隊伍。大數據技術隊伍負責校園數據平臺建設、頂層設計和動態搜集工作;大數據分析隊伍負責運用不同算法和公式,獲取不同信息間的相關性;教育教學隊伍負責及時反饋應用效果和問題。這三支主體力量構建起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技術、分析和教學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教學輔助新體系。
最后,還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現實路徑進行研究。將思政教育業務需求轉變為數據需求,明確數據基礎建設方向;建立學生超級檔案以實現數據信息匯集;建立統一的高校思政教育“數據倉庫”以促進數據共享;運用聯機分析技術實現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實時監控與主動干預;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探尋高校思政教育智慧化發展道路。
書評人簡介:
宋光海,男,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