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汶上街道辦事處
一直以來,我國都十分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在我國整體經濟中占有較大部分的比例,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關乎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的進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極大重視,我國政府也積極地采取各方面的手段來支持農業經濟的發展,以期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保障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
我國是農業大國,我國最基礎的產業就是農業,對于農業的發展我國一直十分重視,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發展,我國農業也隨之迎來了現代化的發展。農業現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農業現代化也逐漸被認定為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推手[1]。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已經一改以往第一產業一家獨大的經濟形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我國整體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推進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較于以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承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的嚴重下滑,這也使得我國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嚴重失衡。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在農業產業方面的應用遠不及其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幫助,因此,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相較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幾乎不值一提,這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比重嚴重失衡,第一產業所占的比例不斷下滑,而農業正是國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為了保持我國經濟的平穩發展,亟須大力推進農業經濟轉型和管理模式變革,以協調我國三大產業的比重[2]。
我國農業就業結構相較以往來說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農業人口的不斷減少。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以探求更多的就業機會,人口的自由流動加之戶籍問題的改變,農業人口不斷減少,城市人口不斷增多。另一方面是現代化大規模農業機械設備的應用。現代化大規模農業機械設備投入到農村農業生產當中,在提高農業產量的同時也削減了對農業人口數量的需求,農業生產所需的農業勞動力減少,我國的農業就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現代化農業發展使得我國農業職能發生改變,遵行以往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農業發展需求。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應當與時俱進,積極采取龍頭企業帶頭的管理模式、外創新農業管理模式等新型農業管理模式,幫助我國農業經濟立體化發展。
農業經濟的轉型是為農業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方向,而農業管理模式的變革就是為了使農業發展更加順暢和穩定。農業經濟的轉型與農業管理模式的變革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共同促進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創新[3]。
新時期農業經濟的轉型必然會伴隨著政府農業政策的大力支持,而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變革則會通過實踐將農村經濟轉型落到實處,讓農村經濟轉型的科學性和高效性得以被認可,起到模范作用,從而落實政府農業政策的大規模落實,幫助農業政策進一步推進,同時也提升農民的同業收入。
農業經濟管理的首要問題就是沒有健全的管理體系。健全的管理體系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石,是引領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向的重要根本。沒有健全的管理體系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將會失去指向的明燈,無法高效、有序地落實農業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而我國現有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發展卻十分不完善,人員上缺少基層組織力量,且部分管理體系中的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態度敷衍,沒有真正地將推動農業經濟的轉型和發展視為己任,沒有意識到農業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4]。
農業生產技術難以更新也是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的重要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也應當與時俱進,積極地采取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而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農業人員仍然因循守舊,沿用古老的農業生產方式,對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置若罔聞,使得許多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產量止步不前。
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是使農業生產得以穩步進行的保障,而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仍然不夠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導致農村地區的農業人員進行農業生產時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氣候惡劣、旱澇災害就可能使農業人員的農業生產成果付諸一炬,農業人員的農業生產缺乏保障,風險較大,安全性低[5]。
簡而言之,新時期的發展階段,農業要實現經濟轉型需要應對時代發展的潮流,在改革中進步創新,探索出有效的農業管理模式,從而進一步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結構,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