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 河南職業技術學院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基于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進行調查,并加以分析。本次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247份,其中男性115人,占比46.6%,女性132人,占比53.4%。據調查問卷顯示,僅有71.0%的大學生的情緒處于平穩狀態,10.9%的大學生的情緒總是處于興奮狀態,18.1%的大學生經常處于憂郁、焦慮、悲觀等消極情緒中。在學生自信度方面,自信的學生僅占全體學生的29.1%,而絕大多數的同學表示不太自信。此外,僅有41.9%的大學生有明確的奮斗目標,51.2%的大學生有部分奮斗目標但不明確,有6.9%的大學生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
據調查問卷顯示,多數同學認為自己的學習壓力來源于自身原因,有43.2%的學生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剛剛邁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們,還沒有及時從中學時期的“老師逼著學”“家長管著學”的學習方式中轉變過來。高中知識相對廣泛與基礎,而大學知識是單一專業的深入,課業難度的加深,遠離家長的約束,高校大學生往往適應不了這種學習生活的變化,以至于影響學習成績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31.9%的學生表示上課跟不上老師進度,這也更加證明了高校大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適應大學老師不留課后作業、上完課就走的教學方式。
有35.9%的學生表示在人與人溝通上有時會有障礙,有3.6%的學生表示有很大障礙。大部分高校大學生表示在高中時,同學們居住的比較集中,周邊環境相對熟悉,擁有相似的語言和習俗,擁有良好的居住條件,構成了自己舒適的生活環境。然而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各地,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之間沒有了原來的熟悉感,很多內心的想法便不能很好的傾訴。高校大學生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普遍表現出過分自卑或自尊心過強,急躁沖動、敏感多疑、愛慕虛榮等的特點,這也是不利于與同學間相處,導致被孤立、被遠離的主要原因。
高校大學生雖然剛剛邁入大學,但是仍然有19.6%的同學表示會感到就業壓力大,46.3%的高校大學生提出需要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心理輔導。進入大學就意味著即將步入社會,學生對于自己的個人前途和未來感到迷茫,就業的壓力也深深的壓迫著他們。
了解高校大學生的家庭背景信息及學生原生家庭的構造,將心理問卷調查作為入校前體檢內容中的必需項目,知曉即將入學的學生基本心理情況,在入校前建立每位同學的心理背景檔案,從而構建針對每位學生的全周期心理數據庫,掌握已存在的或潛在特殊情況學生背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更多的關注。新生入校后,及時進行入校心理普查,一方面可以快速摸排心理健康特殊學生,得到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通過全面了解學生在各個影響因素下的原始狀態,為心理危機干預做到良好的前期準備工作,起到預防作用[1]。
1.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學生活動中。通過組織集體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了解,增進彼此間的友誼。既能讓人找到歸屬感,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而對于剛進入大學的高校大學生來說,團隊歸屬感不可或缺,集體活動更有助于彼此之間相互磨合。通過團體討論學習等方式,寓教于樂,從而使同學們更愿意與身邊的同學一起進行心理健康的活動與交流,也是讓高校大學生更快適應從高中到大學生活變化的一種方式。
2.將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到高校課程中。目前,各大高校均開設有心理方面的課程,但經常被認為是“水課”而得不到學生的正確對待。此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形式與教學方式單一,結合高校大學生的特點進行課程改革,增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性。一方面,在原有書本授課、老師講解的單一授課模式基礎上,增加視頻教學、視頻講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上課興趣;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際案例分析、案例講解、小組討論、學術報告等方式進行,讓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將心理咨詢咨詢發展到虛擬世界中。在當今的網絡自媒體時代,將網絡與心理咨詢相結合,采取網上咨詢、在線問答等方式作為心理咨詢的新途徑,也將成為未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的主流趨勢。以虛擬世界作為心理咨詢的媒介,在保護高校大學生隱私的同時,也提供了書寫描述、語言描述、畫圖描述等多種表達方式,從而讓高校大學生在虛擬世界中更容易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大至整個社會,小至學校、家庭,都是影響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家庭里父母的行為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學校應該與家庭產生互聯,通過學生對家長進行影響與規范,普及他們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作用。社會里企業與學校也應該相互連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提前感受社會生活,避免學生再次出現高中到大學期間的不適應性,同時也讓學生對未來人生方向有所了解,一舉兩得。整個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連接,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和平安定的氛圍,才能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健康積極心態的客觀支撐條件[2]。
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優良的心理素質在廣大高校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會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產生積極又深遠的影響。在遵循高校大學生成長規律,立足于高校大學生特點的同時,進行積極引導,從實際情況出發落實新時代青年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