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曉萍 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
隨著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發展模式不再符合我國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向綠色低碳轉型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30·60”目標,是對我國經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提出的目標,也是對全世界的鄭重承諾。
金融是現代組織生產關系的潤滑劑,通過社會資源配置對組織生產產生重要影響,想要實現綠色發展先要建立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其中央行相關政策的發布將持續對綠色金融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目光回到國內,綠色金融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政策信號不清晰、金融機構只是任務式完成指標建設缺乏主動性等。在該背景環境下,作者以綠色金融發展為研究方向,提出綠色金融合理優化路徑,并提出央行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
國外研究學者稱綠色金融為環境金融,將綠色金融作為落實環保政策的相關手段。Farhad(2019)認為綠色金融是運用金融手段選取符合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行業為扶持對象,在融資、信貸投放、利率等方面基于行業企業優惠,實現金融資源推動綠色發展。國內研究學者將綠色金融視為國內金融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突出綠色金融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媒介作用。俞嵐(2016)指出綠色金融是通過運用金融創新工具為綠色經濟增長和提升綠色治理能力的相關金融活動。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通常因為經濟發展階段有所不同,對綠色金融的界定有著顯著區別。發達國家因發展水平高,關注的是預期環境效應,將所有化石能源都列為“非綠色”。但發展中國家更強調節能減排,降低污染的增量水平,將所有能實現節能減排的措施都列入“綠色”。例如高鐵債券在中國認定為綠色債券,但在發達國家則不拉入綠色債券類。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國,各個行業都蘊含著大量發展潛力和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中國綠色項目認定仍繼續具有現實應用價值,將能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都納入“綠色”發展白名單中,避免跨越式綠色發展帶來的經濟社會不穩定性。
綠色金融通過金融實現資源向綠色行業配置,借助市場之手提高社會對綠色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并逐步培養出一批批綠色金融人才,從而進一步推動國家綠色經濟發展,形成綠色發展的新循環模式,最終實現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目標。
1.綠色金融通過金融手段優化資本配置。從國家戰略發展角度,綠色金融發展能從市場的角度抑制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的貸款比例,在資金總量有限的情況下,將轉移到對環保產業的支持。綠色信貸作為當前綠色金融最主要的產品,通過建立綠色信貸的相關環境門檻指標,分別對環境友好型企業和“兩高”企業采取正、反向激勵。借助綠色金融控制住資本總量,將提高對符合國家綠色、低碳產業的相關扶持水平,從而對“兩高”行業產生擠出效應。
2.綠色金融通過市場之手推動綠色技術革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選擇,因為市場是極具資本嗅覺的,當國家政策對綠色產業傾斜,通過綠色金融的金融手段,將會推動資本向符合標準的綠色產業轉移。綠色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綠色技術革新,資本的涌來將提升企業R&D支出,促進優秀人力資源向綠色產業集中,同時為技術創新提供更便利的資源條件。綠色金融通過市場化選擇為綠色產業的技術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3.綠色金融重視專業人才培養,儲備綠色產業人才。當前具備經濟金融和生態環境復合交叉背景的金融專業人才較為稀缺,不利于我國綠色金融模式在全國普及。隨著國家對綠色金融支持力度的提升,相關人才儲備狀況也逐漸改善。在學術界,關于構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議題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重視,綠色金融理論日益豐富。在金融業界,我國綠色信貸規模已經成了全球第一,各大金融機構開始對現有員工開展綠色金融專業化培訓,為發展綠色金融模式積累了大量的專業人才。
綠色金融本質是將傳統金融模式的延伸,市場機制是金融配置的基礎,是持續提升金融配置效率的核心機制。綠色金融的未來發展,應吸引傳統金融機構、企業和社會公眾參與到綠色低碳發展中,通過金融手段為實現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1.傳統金融機構應提高綠色金融服務水平。綠色金融未來發展定位應是作為連接環境和經濟的重要紐帶,通過綠色金融手段提高人民對綠色低碳發展的了解以及重視。首先,金融機構應增加對綠色產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的投放量,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相對充裕的資金支持。其次,金融機構應為相關綠色貸款提供便捷通道,提高對綠色貸款的審批速度,并引入專家組對各綠色產業進行評估,提高信息公開透明度,提高對綠色信貸的準確度,并進行綠色信貸的供給側改革。再者,金融機構應注重綠色金融人才的招聘和培養,選擇和國內優秀的高校建立綠色金融人才產學研培養模式,提高自身相關專業化水平。
2.通過市場化手段,讓環境成本成為企業自身內部成本。成本是影響企業生長的重要因素,之前環境成本屬于企業的外部影響因素,不直接計入企業成本,企業缺少主動節能減排的意愿,當設立相關綠色發展考核指標,將環境成本轉化為企業的內部成本,企業將主動考慮節能減排為企業帶來的利益,積極主動開展節能減排。綠色金融應增加對綠色發展和轉型低碳發展企業的支持,從而對傳統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形成擠出效應,傳統企業從內部展開調整,探索綠色發展路徑,以謀求更多的社會支持。
3.綠色金融發展需要全面提高綠色金融宣傳力度,利用多渠道媒介,提高公眾的綠色金融意識。公眾充分認識綠色金融的重要性,主動調整消費者日常消費習慣,增加對綠色、環保、低碳產品的需求,推動綠色商業模式的轉型與發展。一是增加公眾對綠色產品的偏好,從而企業會適應市場需求將主動向綠色商業模式轉型;二是社會公眾對企業是否符合綠色低碳發展起到監督作用,督促企業重視ESG建設,強化自身綠色生產理念,向社會公眾展示公司的社會責任意識。
在我國實現碳達峰的過程中,綠色金融將發揮推動器的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應根據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和將來發展方向,建立完善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完善市場流通的綠色金融產品、配合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推動碳價合理定價。
1.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綠色金融長期穩定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環是形成完善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當前我國存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不相統一的問題,主要為:一是國內不同部門之間不統一,二是與國家標準不統一。故我國央行應盡快構建國內統一、與國際標準接軌且合理可執行的綠色金融標準。第一要改變以往各部門獨自出臺相關綠色金融標準的情況,構建國內統一的標準體系,并引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互補充;第二要開展國際機構間合作交流,學習借鑒國外可行的做法和經驗,推動國內外標準銜接統一。
2.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
我國綠色金融產品數量已經逐步增加,并出現能滿足多個層次需求的不同產品類別,但仍需多樣化綠色金融產品種類,完善結構體系。首先,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相比國外起步晚,產品種類少,央行應鼓勵商業銀行創新發展綠色金融產品,除了傳統的綠色信貸外,積極開展綠色信托、綠色資產證券化等產品,并為中小企業、個人消費者開發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持續延伸綠色金融產品覆蓋廣度,鼓勵中小企業、普通消費者都參與全社會的節能減排之中。
3.將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因素納入政策評估之中
發揮政府在綠色經濟轉型的核心引領作用,在政策評估之中應考慮把氣候變化風險納入其中,綜合當前極端氣候頻發的情況,降低極端天氣變化對宏觀貨幣政策的影響。以往傳統的貨幣政策無法精確識別綠色與非綠色行業,這需要在宏觀政策制定中探索新的實施路徑。首先,央行可以適當配置綠色資產,可以對投資者起到示范作用,但相關資產應具備一定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其次,綜合考慮MPA中綠色金融的權重,將綠色金融納入MPA體系,實現激勵約束作用,下一步可以把非綠色信貸的綠色金融產品納入體系之中,逐步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