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河北傳媒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人們也期待能享受更優質的老年生活。近些年,人們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關注程度不斷提升,反映出農村養老方面的一些現實問題。
我國在確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向全國人民展望了“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其中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不但要使產業振興、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更是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鄉村振興旨在為農村居民謀幸福,但如果忽視了農村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就偏離了鄉村振興的初心。改善農村地區老年居民的養老狀況,提升農村老年居民幸福感,就成為彰顯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標志。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進步與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持續上升。有數據顯示,自2017年末起,我國農村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已經超過了全國農村老年人口的平均比例。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河北省60歲以上人口占19.85%,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13.92%。①另外,在我省局部地區農村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鎮地區,比較典型的如太行山區,人口老齡化程度相對較高。面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復雜而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讓老年人老有所養,才能實現社會的穩定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對河北省內部分農村地區進行調查發現,農村居民養老主要有家庭養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養老、政府養老等幾種方式。其中人們選擇最多的依然是傳統的家庭養老。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農村居民養老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亟待解決。
河北省改善農村居民養老狀況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政府的保障力度有所提高
隨著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河北省政府部門統籌資金,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保障水平,同時不斷擴大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對農村低保群體的保障水平同樣在不斷提高。
另一方面,政府對改善農村養老條件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近年來,河北省多部門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推動農村養老機構建設,發展農村養老事業。對于符合相應條件新建或者改建的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則可從政府部門獲得相應的補貼。可見,政府在改善農村居民養老狀況這一方面擔負著重大責任,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農村的生活環境有所改善
早在“十一五”期間,河北省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地區紛紛采取各項措施,改善村容村貌,也涌現出了不少因地制宜成效明顯的典型案例。很多村落著力改善農村居民的出行條件,大部分行政村建起了休閑健身場所,這些都使農村地區留守老年居民的居住環境總體改善比較明顯,為老年人安度晚年、享受老年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
3.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助力農村養老服務事業發展
我省農村老年人口總量在人口老齡化進程中越來越大,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不只是家庭、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河北省近幾年對于社會力量發展農村養老事業給予很大的政策支持,如放寬養老機構準入條件等,使農村養老服務行業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一些基金會、志愿者紛紛投入到農村養老事業中。這些都反映出農村居民養老問題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截至2019年底,全省農村互助幸福院已超過3.1萬個。
盡管如此,農村居民養老問題的解決還存在諸多困境。
工程地質勘察通常按照工程設計階段逐步進行。不同類型的項目有不同的劃分階段。對于工程地質條件簡單且具有一定工程資料的中小型工程,也可以適當組合勘察階段。勘測方法與工作量按照工程類別和規模、勘測階段、場地工程地質與研究現狀的復雜性、工程經驗、建筑等級及其結構特點、特殊要求來確定設計與施工。
1.農村老年居民的養老方式相對單一
在農村地區,雖然存在多種養老方式,但是人們的選擇最多的是家庭養老。存在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受傳統觀念影響,農村地區老人們更愿意通過子女的支持獲得相應的照料,并獲得精神慰藉,體會家庭溫馨。也有一部分子女害怕因送父母去養老院而被貼上“不孝”的標簽。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地區社會化養老服務較為缺乏,符合人們需求的養老機構數量較少,或者服務保障水平不高,配套設施不健全,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
當前我國的家庭結構正在發生著變化。在二孩、三孩政策先后落地之后,很多地區家庭規模依然呈現不斷縮小的態勢。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就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的風險。但是由于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道德約束,和法律規范的制約,可以判斷家庭養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我國農村最主要的養老方式。
2.農村老年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明顯低于城鎮地區
老年農民群體屬于農村中的弱勢群體,其在老年階段基本沒有什么固定收入,更沒有較高數額的“退休金”。雖然大部分農民已經納入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但是領到的養老金依然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根據《2020年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年報》中數據顯示,2020年河北省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為每月2895元,遠遠高于農村居民養老金普遍每月不足200元的水平。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用地被大肆擠占的背景下,土地的保障功能被弱化,在我省,很多農村地區失地、少地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十分突出。
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20》中數據顯示,河北省農村居民總量大,遠超周邊山西、遼寧等省份,且占全省總人口42.4%。近些年,外出務工的青壯年人口比例增大,空巢老人和留守家庭增多,使得農村地區尤其是太行山區等地老年人分布比較密集。這為提升農村居民的養老水平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在人們的觀念中,家庭和美是共同的期待,而老人更渴望的兒孫繞膝、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這種思想在農村地區更為根深蒂固。老年人不愿住養老院,子女不敢送父母去養老院,這就使得在部分農村地區雖然建起了養老院,但存在床位空置的情況。
養老不光是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所需的物質條件,還需要對老年人進行精神慰籍、提供醫療服務保障等多諸內容。豐富老年人的生活,讓老年人老有所樂,心情愉悅也是養老的一項必然要求。近幾年大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河北省很多地區村容村貌發生很大變化,環境、交通、醫療各項事業發展成效比較明顯。但是由于歷史上城鎮與鄉村發展的不均衡,農村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無法實現城鄉均等化,尤其是為老年人提供的文化娛樂、社會化養老服務等較為缺乏。這些亟須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通過對近幾年的統計結果分析,河北省養老服務機構中從業人員數量不足,尤其是具有專業背景的從業人員更為缺乏。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長,但是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增速十分緩慢。通過調查了解,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養老服務行業,主要的原因表現為:
其一,工作強度比較大。在養老機構中部分護理服務人員的每日工作時長在12個小時以上,且需要較大的耐心、愛心,精心照顧與護理老人。
其二,養老服務所需專業要求比較高,如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需要心理咨詢、康復護理等專業背景,才能更有效地提供服務,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其三,工資報酬比較低。
其四,社會地位較低。由于人們的思想偏見,對養老護理這一職業的認可程度較低,這一現象在農村地區更為明顯。
基于上述原因,養老服務人才流動性大,從業人員年齡偏大,使得養老服務隊伍建設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加之農村與城鎮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差距,農村養老服務人才更加缺乏。
注釋
① 河北省統計局.《河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四號)》2021.5
② 河北省統計局.《河北省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