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紅 張超 后勤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相較于其他財務管理項目,科研經費管理從內容到流程方面都與其他項目有較大差別,需要管理人員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儲備與經費管理經驗,才能準確厘清經費從申請到使用等各項環節的管理重點。但目前很多高校以及研究機構都缺乏比較專業的經費管理人員,其人員多是單獨偏重科研或財務一個方向,這就導致其在工作中會出現重心偏移的問題。或偏重學術、科研發展,過于滿足科研需求,導致在不能保證收益的情況下投入過多資金超出預算范圍,產生財務風險;或偏重于財務管理限制了學術發展進程,不能從實際行動上落實國家頒布的“放管服”政策,降低了單位研發效率。雖然一些機構也會聘請一些第三方機構來幫助規劃資金的使用,但第三方機構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存在對科研項目缺乏專業認知、對單位實際情況不了解等問題,這無形中對項目管理造成了影響,使得財務、科研雙方都不能得到較為滿意的管理效果。
科研項目在實施開展過程中,與其他項目相似,需要在開展之初依照項目內容制定預算報表,從而有效提高前期資金申請與后期資金使用的合理性,因此,要改變科研項目的預算方式,就要從強化人員意識以及完善編報流程兩方面入手。
首先,在強化科研人員的經費管理意識方面,目前很多機構并沒有成立專項管理小組,所以使得機構內人員經費管理意識較弱,導致經費管理計劃針對性不足,降低了管理的效率。所以各機構在確定科研項目之初就應成立項目預算編制小組,選擇機構內項目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員作為總負責人,并另請財務人員與科研負責人員共同整理項目材料。編寫項目申請書,由科研人員進行總撰寫,項目管理人員負責評估、補充項目開展過程中涉及的間接科研子項目,最后由財務人員進行資金評估,從而提高資金申請的合理性,并擴大各專業人員參與深度,提高項目評估的綜合性。
其次,在完善編報流程方面,由于實際情況下很多科研項目在開展過程中會遇到科研難關、材料問題等,并無法提前預計,因此,降低了預算編制的合理性。現階段,機構在進行科研申請時,可采用“超前預算”方式進行項目編報。例如,某機構申請科研項目預計投資10億元,但其在項目庫優先順序排序中應選擇20項,這樣在申請到15億經費的同時就會多出5億,可將其作為“超前預算”部分。但在采用超前預算方式時,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要做好項目背景調研,在前期盡可能多搜尋同類型項目,分析其分階段進行中涉及的資金數額以及遇到的各類問題,盡可能提高預算評估的準確性。第二,在項目之初要結合研究計劃制定時間表,明確每一階段的科研達成目標以及所需的資金數量,方便項目監督小組定期核對資金使用情況,確定每階段資金使用的合理性,并及時評估項目進展風險。第三,對于難以完成的項目,要盡早進行報備,并做好剩余經費結算工作,盡量減少損失;對于實際需求超過預算的項目,則要依照其在研究中的緊迫性從超前預算中批入資金,繼續進行研究。
科研項目一般都具有周期長等特點,因此,在進行經費管理時,不但要考慮項目進展費用,還應考慮參與人員的日常生活開支費用,以及為提高項目研發水準的環境優化費用。為此,只有管理人員有著較為明確的管理思路與管理意識,才能提高各項經費支出的合理性。但目前很多機構并沒有將項目的管理與服務費用區分開來,導致其在服務或管理方面浪費過多不必要的資金,導致另一方出現資金不足的問題。
因此,在進行科研項目管理過程中,項目管理人員應結合科研進程表提前預估在管理過程中可能需要的服務項目,如科研平臺優化、人員研究場地更換等。結合財務部門的會計核算科目進行歸類分組,提高預算科目與會計科目分類、核對的一致性,并保證每項支出的規范性,從而提高經費管理的整體質量。
在完成管理與服務區分管理后,科研機構應基于成本導向,盡量提高服務質量,為科研工作發展提供良好條件。這是因為科研項目具有周期長、收益回報不確定等特點,因此,在進展過程中容易使參與人員降低研發積極性,從而影響整個科研質量。項目管理人員需從服務提供角度來對科研人員進行精神激勵,盡量滿足其生理、心理需求,從側面提高經費利用價值,推動科研工作進展。
但在為科研人員、團隊溝通服務時也應結合其項目重要程度進行區別化對待。因為一些科研院所以及高校,都會在同一時間段承接不同的科研項目,其對于服務質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單位在進行服務經費管理時,也應在保證成本的基礎上從研究團隊的人員構成、項目復雜程度、潛在社會價值等多方面進行評估,提供不同級別的服務內容,樹立人性化服務理念,合理利用經費資源,滿足各團隊的服務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對國內各類科研項目開發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作為科研項目管理的重要一環,經費管理對科研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但目前,各類機構、高校在經費管理中,仍存在人員意識不足、管理制度混亂等問題。因此,項目負責人員應做好項目前期的資金編制工作,進一步提高預算的合理性,及時評估風險,保證各環節資金使用有效性,提升整體管理水平。